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白人男性拯救世界?再无能的白人男性,都可以是007?

2024-06-03影视

毫不夸张地讲,007系列电影是西方白人男性的自我意淫史。

1999年【007:黑日危机】

在世界电影史上,007系列是一个很卖座、很长寿的系列。从1962年的【007:诺博士】到2021年的【007:无暇赴死】, 007系列电影一共走过59年,拥有25部正传和2部外传,连007的饰演者都换了6任 不考虑通货膨胀的话,007系列电影的票房超过80亿美元,换算为今天的货币价值,大概是170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高达1230亿元,加上周边消费连带的经济利益,最终数字可能超过25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许多第三世界小国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

历任邦德饰演者

「007」换了一批又一批,剧情不断与时俱进,各色美女更是目不暇接,而唯一不变的只有一样,那就是饰演007的必须是 英俊的中年白人男性 。从文化隐喻的角度看,007系列电影正是西方文化霸权的投射,而007当然是白人男性的「终极形象」。 换言之,在007诞生之后,只要是个白人男性,都能得到一种007的优越感,幻想自己是「完美男人」。

第六任007饰演者丹尼尔·克雷格

标志的油头、挺拔的西装、英俊的面孔、优雅的姿态、富裕的身世、体面的地位,总是一口迷人的英式口音,学识渊博的同时身手不凡,一口情话撩妹无懈可击,走到哪里都讨女人的欢心,这就是「不老特工」007, 詹姆斯·邦德

第一任007饰演者肖恩·康纳利

很明显的是,邦德身上的性魅力是被极度放大的 ,在许多007电影中,当邦德打不过男反派可能有别人来帮忙,但是打不过女反派的时候,他干脆就直接用自己英俊多情的性魅力征服她们。可以说007 詹姆斯·邦德 这个形象实在太过完美,他集合了几乎所有成功男性的特点,或者说是成功白人男性的优点,却没有缺陷。

1995年【007:黄金眼】

往大了说,邦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拯救国家在所不辞;往小了说,邦德处处留情、拈花惹草,撩妹圣手名不虚传,既有家国大义,也有儿女情长, 也难怪邦德这个形象一经问世,就成为各国男人和女人的毕生偶像和梦中情人 ,此后,恶搞版、模仿版007更是层出不穷。

1994年香港电影【国产凌凌漆】

时至今日,这个喜欢穿西装、喝马提尼的「鬼佬」男人,已经成为世界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好莱坞样板戏,时代在变、反派在变、美女也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作为「白人男性救世主」的邦德和他那标志性的绅士打扮,以及背后所代表的西式自由价值观。

丹尼尔·克雷格

007系列电影也并非是编剧所创,它那庞大的世界观和鲜明的「特工」形象,都来自系列小说【007】。「007之父」 伊恩·弗莱明 是英国退役海军上尉,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白人中年男性,可以说007就是以他自己的经历和形象「意淫」出来的角色,是献给全世界「老白男」的完美形象。

伊恩·弗莱明

弗莱明在年轻时加入英国情报部门军情六处,接受特工训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深入敌后执行多次任务,可谓「九死一生」。他所供职的军情六处,其实正式名称叫做「英国秘密情报局」,成立于1909年,专门负责情报谍战工作,和 美国中情局、俄罗斯克格勃、以色列摩萨德 合称「世界四大情报机构」,和CIA一样是好莱坞电影的常客。

世界四大情报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弗莱明从军情六处退役,又为路透社工作,外派到苏联莫斯科当驻外记者,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和见闻, 同时对苏联进行深入观察,这为他日后书里的「黑苏情节」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 。冷战时期,每一部007电影幕后大反派都一定和苏联有关。

1953年他隐居牙买加,闲着也是闲着,就干脆把自己的传奇经历拿来写小说,于是同年,首部007系列小说【007:皇家赌场】问世了,一经发表,轰动了整个欧洲。那时的他绝对想不到,自己信笔写下的这个英国特工会成为西方世界重要的文化符号。 为什么叫「詹姆斯·邦德」?弗莱明说,因为这是最常见的白人男性的名字,文化隐喻不言而喻。

为什么是「007」?这本是军情六处的特工代号,以数字来表示辈分, 而「7」对于西方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圣经】里上帝创世纪就用了7天,弗莱明很明显是把自己当上帝,把007当天使了 。此后,弗莱明一年写一部,故事剧情也越来越扯。虽然007系列小说在欧洲卖得很好,可是在彼时最强大的美国却销量平平。

美苏冷战

原因也很简单,二战之后,美苏两极对峙,美国就是西方世界的老大,而此时的英国早已衰落。美国人民可不接受一个英国绅士上天入地、拯救世界,这不仅是对苏联的侮辱,更是对美国的蔑视。这让弗莱明很失落,一度想写个「美国CIA特工」。但其实,虽然007是一个英国特工,但随着美国电影工业全面主宰世界, 007的形象越来越往自由散漫、狂野不羁的「美国硬汉」靠拢,可以说是披着英国皮的「美国人」。

2000年美国电影【碟中谍2】

到了1961年,小说【007:俄罗斯之恋】诞生,因为以苏联作为反派,在1961年被时任美国总统 肯尼迪 把列入自己的年度书单,这下子美国人就有了兴趣。和中国人喜欢读武侠小说一样,西方人也非常吃特工小说那一套, 而007系列小说也借由主导西方白人世界的美国的接受,在美国电影公司的投资下开启了影视化议程,真正走向全球

第35任美国总统肯尼迪

007电影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男主角的选角,这可以说是007文化的核心,也就是 如何满足西方白人男性的爽点 。因为007电影是由美国人投资拍摄的,所以他们一开始想改编,把军情六处换成CIA,当然也把007改成美国特工。结果,大量美国男星看完剧本,觉得007太作,而且原著作者弗莱明也坚决拒绝由美国演员饰演007,因此剧本几经辗转,来到了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苏格兰演员 肖恩·康纳利 的手里。

肖恩·康纳利

当时的007电影还是小制作,出身苏格兰的康纳利,一口浓烈的苏格兰口音英语,无论如何不会让人联想到邦德那性感的牛津腔,于是康纳利下了苦功夫才终于使得弗莱明满意。于是,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 【007:诺博士】 诞生,旋即引发观影狂潮。

1962年美国电影【007:诺博士】

从这第一部007电影开始,许多经典的007元素就已经奠定下来了,比如经典的口头禅「Bond,James Bond」(邦德,詹姆斯·邦德)、经典的马提尼、美国中情局探员配角、一部一换的美艳「邦女郎」以及典型的「东方反派」,比如第一部里的 诺博士 ,被设定为中德混血。

诺博士

60年代是冷战高峰时期,英美电影中的东方形象大多是奸诈丑恶、坏得流脓,007系列反派组织幽灵党,头目们都非常喜欢穿中山装,大多有中国或俄罗斯背景,当然是隐喻中国和苏联,影射社会主义阵营,西方人的意识形态攻势向来被夹杂在通俗文化之中。

幽灵党

就在【007:诺博士】上映的1962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 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和苏联在加勒比海对峙,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而【007:诺博士】的背景正好就设定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牙买加,正好赶上了西方观众呼唤英雄的情绪,以100万美元投资换回6000万美元票房,一本万利,一跃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古巴导弹危机

尽管,007系列电影一直有很浓郁的政治隐喻意味,可是又适时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西方观众们看着一个个风情万种的美女向英俊潇洒的邦德投怀送抱,自然是喜不自胜,而007系列电影也折射出西方这60多年来对于女性审美的演变。

60年代酷爱金发白人美女

1963年,好莱坞趁热打铁,推出续集【007:俄罗斯之恋】,直接让邦德直捣黄龙,现实中打不过苏联,就在电影中让邦德击溃强大的邪恶苏联,还顺便迷倒俄罗斯美女,在当时,一个英美白人男性撩走一个俄罗斯女人这样的套路,在西方可是大受欢迎。也由此形成 「邦德定律」 ,那就是不管什么女人,只要一遇到邦德就被迷得神魂颠倒,哪怕是克格勃女特工。

1963年美国电影【007:俄罗斯之恋】

当时人家好莱坞的审美还特别正,清一色的白人金发妞,后来才有了一堆政治正确女郎,什么拉丁裔,什么黑人,什么亚裔。从第二部开始,除了007外,还有一个配角成功崭露头角,他就是 Q博士 ,这老头喜欢鼓捣发明,邦德许多次都是靠着Q博士的发明才逢凶化吉, 这个奇特的博士形象是西方世界潜意识里对于自己强大的科技实力的自信

随着时间变化,Q博士的形象也越来越年轻

第二部更上一层楼,票房飙升至8000万美元,在1963年这相当于是8000万盎司黄金,足够买下帝国大厦。好莱坞彻底尝到了甜头,意识到007系列电影是超级摇钱树。1964年【007:金手指】如期而至,反派终于不再是苏联等意识形态对手,而是换成了走私黄金的大老板, 这当然是指向不受国家约束的「跨国资本」力量

1964年美国电影【007:金手指】

同时,这一部的猎奇指数也是直线上升,为了迎合观众,甚至整出了「金漆杀人」的噱头。最有意思的是,007系列电影一直有很强的政治隐喻色彩,这一部里的反派虽然不是苏联或中国,但反派有一个手下却是 来自中国的「核武器专家」 ,这是因为那一年我国成功试爆了原子弹,旋即引发西方世界的「安全焦虑」。

第三部007电影同样大获成功,以300万美元成本豪取1.25亿美元票房,是当年全球票房冠军。从这一部之后,许多007元素愈发成熟,香车美女、猎奇科技、东方反派等等,但与此同时,电影的故事层面也开始疲软,高度同质化,无非是幽灵党搞破坏,挑拨美苏矛盾,邦德从天而降,谈个恋爱顺便打败反派,皆大欢喜。

在这些早期的007电影里,充斥着西方男性霸权色彩,女性角色都是花瓶,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心甘情愿倒贴邦德,服务于 白人男性造神 。许多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家,经常拿007电影作为例子批判男权社会,但不妨碍观众爱看,007的邦女郎一部比一部多。

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腾飞,007电影在日本的票房极高,1965年的【007:霹雳弹】全球票房1.4亿美元,接近一半都来自日本,这使得苦于不知道如何突破的好莱坞找到了新噱头,那就是对「东亚文化」进行消费包装,以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想象」。1967年【007:雷霆谷】直接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中国香港和日本,而007也有了一个中国女友。

白人男性的优越感几乎要溢出屏幕,在他们眼里,东亚就是一个多情的女人 。随后,邦德居然在日本忍者的帮助下打败幽灵党,明明日本也是个现代化国家,可是这些日本特工居然都是丢飞镖,只有邦德会用枪。而且,邦德甚至还娶了一个日本公主,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1967年美国电影【007:雷霆谷】

如此胡编乱造,让西方人也受不了了,这一部007电影就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尽管对手照样是邪恶的苏联,配角照样是像日本这样亲西方的「仆从民族」,照样有大量美女作陪,可是观众们到底是审美疲劳了。【007:雷霆谷】只收获了7000万美元票房,只是前作的一半。

身穿中山装的幽灵党反派

但此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肖恩·康纳利 终于厌倦了这个无聊的「过家家」游戏,他宣布辞演邦德。这一举动,一下子让整个英国的演艺圈沸腾了,所有男星都想接演邦德,结果片方居然敲定了名不见经传的乔治·拉兹比,事实证明,这哥们确实一般,可以说是最差的一任007。

第二任007饰演者乔治·拉兹比

1969年,【007:女王密令】上映,花花公子邦德居然谈婚论嫁了,这当然不符合白男们的幻想,于是他的妻子毫无疑问领了盒饭。其实,007系列电影一直有个潜规则,那就是邦 德虽然处处留情,但他从不和某一个女性产生亲密的关系,他是献给国家的男人 。这一部007电影,票房当然没有悬念地拉胯,于是拉兹比只演了一次邦德就宣告结束。

1969年美国电影【007:女王密令】

拉兹比之后,片方只能再次重金请回康纳利,1971年的【007:金刚钻】中,康纳利肉眼可见的敷衍,毕竟演了这么多剧情高度类似的007电影,他实在是累了,康纳利可不是花瓶小生,他是有艺术追求的,后来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也证明,他离开007电影是正确的。

1971年美国电影【007:金刚钻】

无奈,片方只得再次寻找新的007,于是罗杰·摩尔顺利上位。1973年的【007:你死我活】成为他的007首秀,相比康纳利的艺术追求和拉兹比的苦大仇深, 罗杰·摩尔倒是很适合片方的各种需求,他也成为系列最多产的007饰演者,一共演了7部。

第三任007饰演者罗杰·摩尔

从这一部007电影开始,主创们开始追求创新,过去的那一套正邪大战实在是看腻了,于是反派开始变得极其多元,中东恐怖组织、非洲黑人军阀、亚洲神秘特务、欧洲骇人邪教轮番上阵,唯一不变的还是只有白人男性邦德和各色美女。为了猎奇,甚至还出现了许多黑人女性角色,极大满足了白人男性的优越感。

罗杰·摩尔倒是一个正宗的伦敦绅士,有一种骨子里的优雅范,同时还很幽默 。在他手下,007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化,取景地也开始变得多元,特别是喜欢到亚洲取景。1974年【007:金枪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取景,对香港电影影响很深刻,1994年周星驰就拍了一部【国产凌凌漆】,里面的反派也是金枪客。

1974年美国电影【007:金枪人】

007电影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确实十分巨大,直接催生了香港第一部破千万港币票房的【最佳拍档】,也是走的007路线。

1975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使美国深陷长达10年的越南战争终于结束,美国扶持的南越垮台,自己也留下一屁股烂账,6万多人阵亡,30万人受伤,打掉3000亿美元军费,直接把美元体系打垮了,到头来一无所获,只能灰溜溜地撤军。 冷战也进入苏共美守。

西贡铁拳

同年,【007:海底城】上映。这个时候的西方人没有过去那么张狂,现实中被苏联压着,只能在电影里找补,刚一开始,就是邦德痛揍苏联特工,首映时引得全场站立鼓掌。而这一部007电影,也照样是那老三套:美女+科技+爽文,把欧美观众看得民族自信心又回来了。

1975年美国电影【007:海底城】

这部007电影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为系列带来了一个超级人气反派 大钢牙 ,这哥们后来成为007系列电影的常驻配角。1977年,正值【星球大战】引发狂潮,而007电影向来是蹭热度的高手,于是同年又推出了【007:太空城】,剧情胡编乱造, 可是欧美观众看007本来就是为了娱乐 ,很吃这一套,于是再次收回2亿美元票房,再次突破纪录。

大钢牙

进入80年代,007系列电影已经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超级电影系列,也开始尝试转型了。1981年【007:最高机密】上映,许多过去插科打诨、无厘头的搞笑剧情没了,片方找来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编剧,开始往正剧发展。而从这一部开始,邦女郎的人选也变得精挑细选起来, 卡洛尔·布盖 被当年的媒体封为「 最美邦女郎」 ,而她本身也是一个高学历的优秀演员。

当时,女权运动在西方社会如火如荼地开展,007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也不再是衬托邦德的花瓶,而开始承载剧情功能,甚至偶尔可以把邦德比下去。但是好景不长,随着1981年里根上任美国总统,加上美国经济回暖,发起了军备竞赛,西方人又行了, 于是007电影继续为西方的霸权主义服务,007又再次变成反苏英雄,女性角色也再次沦为花瓶。

里根,美国第40任总统

1983年,当时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已经爆发4年,【007:八爪女】干脆直接把故事背景设立在阿富汗,把反派设立为苏联将军和阿富汗王子,而007当然是代表西方潜入阿富汗,成功策反苏联女特工,然后把苏联打了个落花流水,这剧情基本上是当年好莱坞电影的公式。

1983年美国电影【007:八爪女】

而该片的邦女郎数量之多,令人咂舌,以至于【看电影】杂志严厉批评道: 「女性被降级为消费品」 ,诚如此言。1985年【007:雷霆杀机】更是直接以政治代替故事,让军情六处和中情局大战克格勃,当时的美国享乐主义盛行,电影里也出现了大量享乐桥段,甚至还有「吸毒场面」,这一部007电影也一度被设定为不适合17岁以下观众观看。

1985年【007:雷霆杀机】

不过此时的摩尔,年近六旬,打不动了,故事里的邦德永远年轻、精力旺盛,可故事外的「邦德」就不一定了,为了维持白人男性的神话,只得继续换人。提摩西·道尔顿进入片方的视野,1987年【007:黎明生机】成为他的首秀。 彼时西方艾滋病泛滥,滥情问题严重,而道尔顿版邦德为了避嫌,居然开始走深情路线,谈谈恋爱就罢了,连身体接触都没有。 1989年,毒品泛滥美国,同年上映的【007:杀人执照】就紧跟时代,把南美大毒枭列为反派。

第四任007饰演者提摩西·道尔顿

接下来是时代剧变的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一下子失去了最大假想敌的西方有些手足无措,而007电影也失去了最大的反派,不知道怎么编了。紧接着,片方又换人了,为了迎合新一代西方人的审美,他们选择了一位绝对的帅哥,爱尔兰男星 皮尔斯·布鲁斯南

第五任007饰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

既然苏联没了,那就黑你的继承人俄罗斯。 1995年【007:黄金眼】上映,这是布鲁斯南007生涯的开始,也是第一部正式引进中国的007电影 。英俊儒雅的布鲁斯南版007,可是许多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一代007。事实证明,演员可以老,但是007不能老,布鲁斯南接棒后,再次引发007热潮,这个持续了几十年的系列电影居然又焕发生机了。

1995年美国电影【007:黄金眼】

而且,007电影折射出一个很可怕的现象,那就是哪怕冷战已经结束了,可是西方社会依旧以冷战思维看待世界,因此俄罗斯难以避免就成为下一个假想敌。1997年的【007:明日帝国】以西方社会一直很害怕的「第四权力」媒体作为反派,并且加入了一个亚洲「邦女郎」杨紫琼,只可惜这部被寄予厚望的007电影和同年的另一部神作【泰坦尼克号】撞车了。

1997年美国电影【007:明日帝国】

1999年的【007:黑日危机】把目光对准了 能源产业 ,并贡献了史上最美邦女郎苏菲·玛索。时至今日,所有人都一致认为, 布鲁斯南和苏菲·玛索被认为是最英俊貌美的一对007搭档。 2002年的【007:择日而亡】则把目光对准半岛核危机,把朝鲜黑了个遍,顺带把韩国人也惹怒了,因为电影里,美军直接向韩军下令,韩国总统如同摆设。

1999年美国电影【007:黑日危机】

但是,新世纪以后,各种类型的特工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前有阿汤哥的【碟中谍】系列,后有马特·达蒙的【谍影重重】系列,都是硬桥硬马的新派特工片,而相比之下,邦德这位上世纪的「老古董」有些落后,痛定思痛,为了转型,007系列电影与布鲁斯南解约。想要寻找一位新时代的「硬汉」邦德,于是,长相并不出众,但是很能打的丹尼尔·克雷格得到了机会。

第六任007饰演者丹尼尔·克雷格

老实说,无论怎么看,克雷格与几位前辈比起来都差太远了,他身形不高大、长相不英俊,还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一点没有邦德的潇洒与多情。英国甚至出现了群众抗议,要求片方和克雷格解约,然而他的表现却出奇得好,很合年轻人的胃口。

2006年美国电影【007:大破皇家赌场】

进入21世纪,西方白人男性对自我的要求更新为刚强冷峻,而2006年的【007:皇家赌场】就出现了一位不苟言笑、强硬勇敢,不再是过去的轻佻多情。反派也从过去的脸谱化形象变成具体的问题,如恐怖主义、洗钱组织、跨境犯罪,而邦女郎也变得愈发独立自强,不再是过去的小绵羊。此后,克雷格以【007:大破量子危机】和【007:大破天幕危机】成名。

2008年美国电影【007:大破量子危机】

他也成为了被公众认可的007,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宣传短片中,甚至是由他作为邦德代表护送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抵达会场,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其后,2015年的【007:幽灵党】和2021年的【007:无暇赴死】都增加了许多中国元素,可以看出,片方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自此,007正式成为欧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是「 欧美战狼」 。007这个爱穿西装、爱喝洋酒、爱泡美女的中年白男,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影响力。借由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如今的007电影已经做到雅俗共赏,跨越文化隔膜,成为 电影娱乐的集大成者,英美文化的输出机器,好莱坞工业的代名词,万千男性朋友的春梦样板。

时至今日,比起万年不变的007,可能许多人更期待的是每部一变的邦女郎,某种程度上,007电影依旧没有超脱对女性的消费。可以说,007就是「白人种马」,是白人男性凌驾于世界之上的象征,而代表各大国家的邦女郎成为他们的被征服者,隐喻再明白不过。

无论哪一任007,都英俊潇洒,每轮哪一任邦女郎,都美艳绝伦。其实,为什么007换了6个主演依旧热度不减, 原因就在于詹姆斯·邦德并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他只是西方男人的完美样板、完美化身,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白人男性的「意淫 」。而【碟中谍】系列和【谍影重重】系列却不是,那些形象和演员本身高度绑定。

007电影的公式很简单:英美白人帅哥,携手香车美女,大败东方坏蛋。这样的故事只要流畅,美女好看,根本不会引起观众的质疑, 007的胜利就是西方的胜利,是西方价值观的胜利。 尽管邦女郎的种族、肤色、性格、国籍都十分多样,反派也从苏联变成朝鲜,再变成西方财阀、媒体或者军阀、毒枭、邪教, 不管如何,007都一定是一个年富力强的白人男性

六代007

第一代 肖恩·康纳利 最性感,第二代 乔治·拉赞贝 最平凡,第三代 罗杰·摩尔 最幽默,第四代 提摩西·达顿 最沧桑,第五代 皮尔斯·布鲁斯南 最绅士,第六代 丹尼尔·克雷格 最粗狂。邦女郎可以是白人、黑人,也可以是拉丁裔、亚裔,但如果出现了一个「 黑人邦德 」,那真的就是动摇西方世界的国本了。007电影可以说是西方集大成的样板戏,许多现实中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了电影里,就是007的冒险乐园,他无论如何都会战胜坏人,抱得美人归, 让西方男性拥有一种「救世主」幻想,007就是一个白人霸权主义代表。

此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观众,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原来拯救世界的就是一个白人男性,进而产生一种对于西方白人世界的崇拜。007系列电影是一部 西方世界的现代史 文化霸权史 ,它体现了英国和美国这两个绝对的西方白人国家的合力统治。

007,可以说是一部西方文化入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