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法国版【色戒】,豆瓣9.1分,你看没过?

2024-04-03影视

本文作者:秋叶飘零

【沉静如海】,法国电影,导演皮埃尔·布特朗,主演朱莉·德拉姆、迈克尔·加拉布鲁、托马斯·朱安内,2004年上演。在圣特罗佩节上获最佳影片、最佳音乐、最佳女主角奖。虽然没有奥斯卡的头衔,豆瓣评分9.1,可见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改编自让·布鲁勒的同名小说,这就对了。剧情很简单,二战期间一个德国军官与一对法国祖孙的爱与恨。精彩之处全在微妙的人物心理中,独白、表情、眼神、动作,不显山不露水。

有点儿怀疑,多少观众完全看得懂这部节制的电影,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许正是这种含蓄矜持,满足了东方人对奇特爱情的审美心理。在浪漫的法国人看来,口味可能偏淡,心动不够过速。


谈谈我对剧情和人物心理的揣摩品味。1941年二战期间,德军占领法国一个滨海小镇。珍妮与爷爷相依为命,每日奔波,以钢琴家教为生。这一天,她骑自行车买了鲜花,到墓地祭奠父母,碑文交待: 父亲死于1918年(无疑是一战),十四年后母亲去世,这是她作为独生女的原因。

回家,有人上门宣布,你们的房子被征用,要住进一个德军上校。副官来挑房间,不顾主人反对,强占父母以前的卧室,最好。珍妮气冲冲地撤走遗照和鲜花。

晚上,不安的等待中,爷爷让弹点什么。珍妮善解人意,弹起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安祥静谧。

军官来了,立正行礼: 先生、小姐,如能选择,我是不会来的 ,被要求住在这里。这时,背景音乐响起,还是巴赫,与人物内心的对峙极不谐调。


晨起,上校问候早安,赞美房间,睡得很好。此后,每天如是,彬彬有礼,搭讪讨好套近乎。祖孙俩始终不接碴,一言不发,当他是空气。上校自白,喜欢法兰西。父亲也在一战中阵亡,透示其对战争的厌恶。表示非常尊重热爱祖国的人,即理解对方的冷漠无情。

缺少食品,日子艰难,自行车又被偷,雪上加霜。珍妮每天远足,脚底起泡。军官路过,停下吉普,请坐着歇脚的姑娘上车。女孩不理,走自己的路,强忍疼痛。搭本地小伙的车,却被揩油。两相比较,对德国佬萌生好感。

晚上在壁炉前缝改母亲的连衣裙,听到动静,针扎了手。军官径直上楼,有点失落地张望。他换了便装下来烤火,温暖啊,有家的感觉。看看书架,熟悉法国作家; 摸摸钢琴,说自己是作曲家。出于家族传统,入伍参战。自言自语一通,晚安,上楼。


老头有些歉意了: 一个人这么长的独白,受不了,哪怕他是敌人。又是晚上,老头怕听军官唠叨,打算提前撤了。女孩心不在焉作读书状,白天见邻居男孩摔倒,上校抱起送回家,心有所动。

帅气的军官又来围炉夜话,主要冲着美女: 喜欢大海的宁静、神秘、深邃。很高兴,遇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一个默默无语的小姐,独白一通,上楼。

女孩泪目,他为什么那样看我? 爷爷洞若观火: 把木柴拿开吧,别浪费。暗示别动心,徒劳无益。少女开始注意发型身材,在镜中打量自己——恋爱的征兆。


圣诞平安夜,换一袭黑裙,一下成熟了。她不去教堂做弥撒,独自留下,期盼独处。军官回来更衣,要去舞会,两人在壁炉前相遇。我来了快一个月,来的那天,你弹的是巴赫,纯情动听,我最钟爱,然后自己弹起来。同一支曲子,弹奏和聆听者倒了个儿。

珍妮无语盈泪,军官抚着她坐的椅背,圣诞快乐,走了。难以自持,溜进军官房间,拿起围巾嗅味,卧床感受体温。确凿无疑,爱上了。听到动静赶紧跑了,露出马脚,军官明白了芳心。

第二天到海边买鱼,军官堵在栈道口,姑娘慌乱中翻了筐,两人捡鱼,默然无语。回家,一个来找邻居的小伙 (地下抵抗组织成员)想占便宜,正好军官回来,面色冷峻。


晚上,屋外激烈地争吵。两个朋友坚持德国的正义荣耀,「这种荣耀 ,难道是对别国人民的侮辱?」 上校显然政治不正确,立场有问 题。祖孙俩都听到了,品出这个军官的不同寻常——人性。

军官情绪激动,进来要「郑重谈谈」: 我该怎么做,谁能回答我? 一如往常,沉寂。「你们是对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忠诚、责任和义务」 ,作为个体,别无选择。夜里,珍妮透过窗户,看见邻居在吉普车下安放炸药。她上楼敲门,又觉不妥。

天亮了,合衣而睡的珍妮惊醒,军官准备出门,琴声突然响起,节奏紧张急促,听不出啥曲,可能是即兴。他诧异地盯着,屋外轰地一声,如梦方醒瞥一眼,扭头冲出去。邻居夫妇被捕, 珍妮拦住追车的男孩,按先前的托孤约定,收留孩子。


傍晚,军官拎着箱子下楼,爷爷第一次开口:请进来,先生。「我要走了,可能是俄国前线,再见!」 姑娘潸然落泪,开门相送,吐出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再见!」 上校微微一笑,钻进车里。最后,珍妮也成了地下抵抗组织中的一员。

观影中,脑里闪过几个问号和思路:第一,军官发际线开始后退,信中有张男孩照片,显然是有夫之妇、孩子爹了。珍妮按父亲生卒年月推算,至少也在二十四岁左右。虽然演员长着娃娃脸,人物却不是青涩少女。

上校早出晚归,晚上自说自话片刻,仅个把月,从势不两立到两情相悦,可能么? 作为从心底仇视的敌人,其家世、职业、思想,都出自男人的谈吐,可信度多大?


先看男主,所有的言说,投其所好,讨姑娘欢心,也未可知。不过,若是贪色,强暴也可得手,用得着大费周章? 所以可信。再看女主,除了闻其言,对方所做,无非早晚问安、路遇关心、抱起男孩,心理就破防。

单薄了点,如十七八的少女,凑合。二十多了,在社会上谋生,走家串户。法国男人并非个个色狼,铺垫的戏份有些单薄,我觉得。有一点到位,老爷子与来人对话,珍妮什么事都藏在心里,交代女主的沉稳性格。

第二,德国军官对女性的尊重克制,和爱国小伙的轻薄粗鲁对比,说明一点: 民族大义和个人私德是两码事。一个人在政治领域的正确选择和献身精神,不一定和生活情感中的规矩修养划等号。


第三,由敌对阵营的男女错位爱情的故事,自然而然,想起【色戒】。王佳芝真不是一个当间谍的料儿,与易先生到了肌肤相亲的程度,理应知其心狠手辣,作为特务头子。却在关键时刻情大于理,贻误国事。救了爱人的命,狠人要她的命。

上校心知肚明,珍妮对爆炸是知情的,后来见她去营救,二人遥遥相望,没戏。一直没有供出她,除了爱情,还有理解——爱国情怀。她救了他,他保护她。如果这时珍妮动心,才水到渠成。不过,无情无爱,她凭什么救敌人?

我还疑心,军官离开,未必真去俄国。这里出了事,搬到更安全的地方。找个托词和借口,说得危险一些,赚取姑娘的泪水和懊悔,弥补先前的憋屈,满足一下男人的虚荣心,即便绅士。

不得不承认,自己难入戏,对人性的复杂和丑陋疑心太多,不利于审美情趣的生发。然而对人到中年的上校,实在无法当他是纯情少年,什么都口吐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