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赓续两岸文化记忆 共话青春「红楼梦」——中国台湾网专访导演胡玫

2024-08-31影视
视频加载中...

标清

  • 标清
  • 全屏

    中国台湾网北京8月12日讯(记者 刘琳 郁诚)「【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不仅是奉献给大陆的,也是奉献给台湾观众的一部精心作品。我特别希望台湾的观众能喜欢这部作品,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着同样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喜爱。」导演胡玫如是说。

    导演胡玫。(中国台湾网记者 严少楷 摄)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导演胡玫携手好莱坞特效制作团队,特别为现代青年观众群体打造的青春版【红楼梦】,从改编原著、进行电影化创作,到最终影片发行,时间跨度长达18年。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导演胡玫曾执导【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多部「国民级」电视剧,创造出一个个收视佳话。但她坦言,在此次对【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进行电影化创作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难题。

    她是如何应对诸多挑战,以赓续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又将通过电影带给两岸观众怎样的光影惊喜?那些传承与创新,取舍与权衡,在与导演胡玫的对话中可见一斑。

    导演胡玫接受中国台湾网专访。(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鑫 摄)

    「红楼梦」缘起

    在现代传播媒介尚未得到普及,文艺作品又相对匮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红楼梦】这部书是导演胡玫在少女时期私密的宝藏。「大观园里面那些孩子们的生活,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深深吸引了我。」导演胡玫回忆道,「曹雪芹将大观园中贵族的文化生活写得非常丰富、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导演胡玫看来,【红楼梦】是部奇书,不同的年龄阶段去阅读,会收获不同的感悟。当她从一名导演的视角去看,便萌生了把【红楼梦】搬上银幕的想法。

    「只取其中一瓢饮」

    2006年,导演胡玫与编剧何燕江一起开始为【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编写剧本。她分享道,自己深受谢铁骊导演所执导的电影版【红楼梦】启发,欣赏1987年版【红楼梦】的脍炙人口,赞叹李少红版电视剧【红楼梦】所呈现的摄影及建筑之美,更被由徐玉兰、王文娟出演的1962年越剧版【红楼梦】所折服。

    珠玉在前,身为「红粉」的导演胡玫反复思索:如何才能推陈出新?如何才能引领中国新一代的观众重温经典,传播红楼文化?

    导演胡玫说:「对于任何名著的改编,首先都要忠实原著,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必须把原著的精神实质先提炼出来。」她力求要在当代青年观众能够保持专注度的电影时长内,把提炼出的主题讲清楚。

    导演胡玫。(中国台湾网记者 严少楷 摄)

    导演胡玫回忆说,1962年越剧版电影【红楼梦】是带给她影响最大的一部红楼影视改编作品。在那部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作品中,每每让她一看到就潸然泪下的,是通过强烈的电影感所展现的宝黛钗三角恋。

    「【红楼梦】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我们只取其中一瓢饮。」导演胡玫最终决定以宝黛钗经久不衰的爱情故事作为电影的主线,并结合政治经济背景,大胆地把「贾坑林财说」作为暗线,与爱情故事交织呈现给观众。

    天上掉不下个林妹妹

    剧本敲定后,导演胡玫及其团队随即开始了演员的全球海选。在收到的两万名候选人资料里,她寻寻觅觅,却始终没有找到「林黛玉」的理想人选。无奈之下,她和团队又分别「转战」中戏、上戏等各大高校的艺考现场,之后,将范围再扩大到了各地的艺术高中和职业学校。

    「真的不是说我们一选,天上就掉下林妹妹了。」导演胡玫感叹。

    最终,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餐厅,她见到了张淼怡,也就是【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林黛玉一角的扮演者。

    「她来了,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她不太爱说话,比较蔫儿,看人也不直面去看。有时候你跟她说话,她就听着,也不太抬眼,不直接跟你交流,只偶尔看你一眼,就让你觉得这小孩儿有点儿意思。」导演胡玫饶有兴致地回忆着。

    张淼怡凭借独特的个人气质,让当时正在为林黛玉的选角而苦恼的导演胡玫眼前一亮。

    「在对候选者的培训结束,最终确定角色的时候,我们把几十张林黛玉备选演员的照片铺在一个大台球桌上,让投资方、制片和剧组各部门的人来选哪个是黛玉。无一例外,大家都觉得是张淼怡。」导演胡玫说。

    把诗词歌赋的文化教养浸润到演员的骨子里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因其极高的文学价值被红学家奉为经典。书中所塑造的诸多人物更是满腹诗书、才情不凡。为了贴合原著【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设定,导演胡玫所执导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除了贾母及夫人等人外,其他演员基本都是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素人」。

    大银幕上,演员的每个眼神、每个表情都将被观众轻而易举地收入眼底。如何培养和引导少年「素人」演员们演绎文学经典中那些性格各异,而骨子里又散发着中国古代贵族文化气质的人物?这是导演胡玫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难题。

    「因为电影是时空的艺术,如果我们大篇幅地拍演员们吟诗作赋,那这个电影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导演胡玫进一步解释说,「电影语言的特点是很难把一些文字的东西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如果你不表现的话恐怕也不是【红楼梦】,因为【红楼梦】绕不开这些。」

    于她而言,演员们通过在镜头前的声、台、形、表,举手投足间就能展现出贵族文化教育所培养出来的风华气质,是最为重要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要求演员们去通读【红楼梦】,用收音机去听白先勇、蒋勋讲【红楼梦】。「演宝钗的演员把【红楼梦】读了四遍。」导演胡玫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导演胡玫讲述电影拍摄的幕后故事。(中国台湾网记者 严少楷 摄)

    在长达9个月的培训中,她不仅请来了教授民俗、形体和古代礼仪的老师,还特地邀请了茶学会主席和北京书法协会主席向演员们传授茶道和书法。导演胡玫希望把中国古代贵族文化的种子种在演员的心里,把诗词歌赋所凝聚的文化教养,浸润到演员的骨子里。

    等到集训临近尾声,导演胡玫在观看汇报演出的时候不禁泪流满面。她说:「没想到孩子们在这段时间里,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黛玉葬花」成影片「神来之笔」

    电影正式开机的前一年,同为导演的哥哥胡征告诉胡玫:林芝的桃花开了。

    虽然当时并未在意,但事后回想起来,导演胡玫十分庆幸还是派了团队去到西藏林芝,拍摄远近闻名的桃花节。因为那次拍摄,让电影收获了「漫山遍野,桃花盛放」的名场面,此行一并拍摄的雪山和冰山景色,成为了【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神来之笔」。

    「从院子里的桃花开始,镜头升起来是漫山遍野的桃花,然后是由好莱坞特效公司制作的上千株桃花。镜头再扬起来,后面的远山和冰川正好和我们片头呈现的雪山连在一起了。」导演胡玫感慨道,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

    在她看来,「黛玉葬花」这个情节,是【红楼梦】中最为凄美的桥段之一。如果【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像以往的传统影视作品那样,仅仅拍摄「庭院里的一个姑娘,手里拿着花帚,看见地上零零星星败落的桃花就掉下了眼泪,然后把花扫扫,装在绢袋里往土里一埋......」,单纯这样的呈现恐怕很难让现在的年轻观众们理解,也就难以感受其中的美轮美奂,更难以体会黛玉对人生感慨之复杂。

    「我们此次对‘黛玉葬花’的呈现,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导演胡玫自豪地说,「不仅仅是‘黛玉葬花’的情节,像‘太虚幻境’,也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再现的。」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海报。(中国台湾网 发)

    红楼繁华三千,且将脚步放慢;细品烟火香甜,笑迎清风拂面。作为新时代的【红楼梦】改编作品,无论是剧本创作、演员阵容,还是视效呈现上,导演胡玫版【红楼梦】都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感和现代气息。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是导演胡玫以导演身份对【红楼梦】的解读与呈现,也是她作为中华儿女对国学经典和中华文化自信的彰显。

    导演胡玫表示,两岸的电影文化一脉相承,两岸的电影工作没有界限。她期待着两岸的影视工作者能在未来展开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期待此部作品能为两岸的青年观众们,再添一抹余韵悠长的红楼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