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红楼」如何恋青春|【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青春标签」,青年人为何不接受

2024-08-26影视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自8月16日全国上映以来,遭遇了票房、口碑双「扑街」。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刘继保在统计分析中发现,网络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吐槽点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人物形象「流量化」、剧情「快餐化」、主题「浅薄化」。

在刘继保看来,胡玫导演本来想刻意打造「青春红楼」,但「青春」成了这部剧最大的败笔。「他试图用‘青春’标签吸引年轻观众,过度强调‘青春’元素,却忽略了‘红楼梦’的精髓——家族兴衰、社会矛盾、人性思考。这样强行将‘青春’与‘红楼梦’嫁接,不仅扭曲了原著的内涵,也无法满足观众对‘青春’的期待,反而产生了一种‘失望’和‘愤怒’。」

刘继保坦言道,在当代文化消费呈现出碎片化和快餐化的趋势下,虽然年轻观众更倾向于追求短平快的娱乐体验,但内心深处却对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很敬畏,胡玫利用「青春」和「网络」争取热度和票房,但她恰恰忘记了年轻观众对经典作品的熟悉程度和苛刻要求。

现象直击

票房冷清有观众「包场」看电影

「我买了今天上午11点20分的票,还是想自己感受一下!」8月22日上午,在一个红迷阅读社交群里,面对群友们对正在上映的胡玫版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各种吐槽,这位群友「洛可可」称,她将和老公在广州市天河区某影院「包场」观看这部电影。所谓「包场」就是观众席上空空荡荡,只有她与老公坐在席位上,对此她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当天下午,洛可可在群里谈起了这部电影的观后感。「第一感觉是影片情节混乱,很少有原文对话,几乎是编剧自己修改后的台词;第二印象是有几个唯美的画面,归功于现在的航拍和后期电脑技术。总印象是演员演技浅薄!没有一点文化底蕴。」

接着,群友「君」表示,原本她也想看这部电影,但是看了看网购平台上显示的购票座位全是空位。「一个人都没有买,我要是买票了,就我一个人了。」君称,她看到网络上对于这部电影的各种负面评价后,最终打消了观影念头。

槽点分析:

人物形象「流量化」、剧情「快餐化」、主题「浅薄化」

和洛可可一样,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刘继保观看这部影片时,也几乎享受了「包场」待遇。「这部影片在三亚是8月16日正式上映的,我是18号下午看的。上百个观众席,上座的包括我只有7个人,另外6人都是女孩,应该是高中生。」

刘继保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他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红楼IP开发与传播情况。对于胡玫导演的这部「青春红楼」题材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他做了相关统计分析与研究。这部电影耗资高达2亿人民币,但上映后的票房成绩却远未达到预期。首日票房仅为160万元(另有报道称首映当天票房为169万元),这一数字远低于同期其他影片,显示出观众对该片的冷漠和无视。

「从票房上看上映五天后,总票房达到445万元。有预测认为最终票房可能仅为600万元左右。豆瓣电影上有人评价:想到烂但没想到这么烂(吐槽合集)。」刘继保表示,在统计分析中他发现,网络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吐槽点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人物形象「流量化」、剧情「快餐化」、主题「浅薄化」。

首先选角不符合观众预期,影片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也不够深入。张淼怡饰演的林黛玉被观众批评为缺乏原著中的聪慧灵秀、敏感细腻,而更多地展现出了偶像剧里傻白甜女主的感觉,她在片中显得过于活泼,缺乏古典美人的气质,与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贾宝玉的扮演者缺乏书卷气和忧郁气质,失去原著中那种叛逆和洒脱的性格;片中薛宝钗的形象则过于刻板,缺乏原著中那种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魅力,还过于强势,缺乏原著中那种细腻的内心世界。

「网络评论普遍认为,流量明星的演技和气质与原著人物形象严重不符,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观众直呼‘毁经典’。」刘继保称,在他看来,这部影片演员启用流量明星,而非演技精湛的演员,将「经典」人物符号化,成为吸引流量的工具。尤其是片中几位主角塑造的失败让观众无法与角色产生共鸣。

刘继保还认为,在剧情改编上,这部影片将「金玉良缘」作为主线,强行将宝玉和宝钗配对,违背了原著中「木石前盟」的设定,导演忘记了贾宝玉的心里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为了迎合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剧情被「快餐化」,节奏混乱,逻辑不通。这体现在宝玉和黛玉的感情线被过度渲染,而其他人物的命运则被简化甚至忽略,导致剧情失衡,人物关系错乱。

原因总结:

过度强调「青春」元素忽略原著精髓

在刘继保看来,胡玫导演本来想刻意打造「青春红楼」,但「青春」成了这部剧最大的败笔。她将原本细腻、复杂的人物关系强行简化,将人物性格扁平化,将故事发展线性化,最终呈现出一幅青春偶像剧的粗糙画卷:贾宝玉变成了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杠精」;林黛玉变成了一个爱哭的「小女生」;薛宝钗变成了一个「女强人」。这种「青春化」的改编,不仅扭曲了原著的人物形象,也消解了原著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胡玫的‘青春红楼’试图用‘青春’标签吸引年轻观众,过度强调‘青春’元素,却忽略了‘红楼梦’的精髓——家族兴衰、社会矛盾、人性思考。这样强行将‘青春’与‘红楼梦’嫁接,不仅扭曲了原著的内涵,也无法满足观众对‘青春’的期待,反而产生了一种‘失望’和‘愤怒’。」刘继保坦言道。

在当代文化消费呈现出碎片化和快餐化的趋势下,虽然年轻观众更倾向于追求短平快的娱乐体验,但内心深处却对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很敬畏。「胡玫导演想利用‘青春’和‘网络’争取热度和票房,但她恰恰忘记了网络观众对经典作品的熟悉程度和苛刻要求:观众对原著人物、情节、主题都有深刻理解,对改编作品的忠实度、完整性、艺术性要求极高。」刘继保评价道。

启示教训:

青年人敬畏原著,需要深入思考的艺术品

在刘继保看来,胡玫导演的「青春红楼」是一场经典的「翻车」与网络时代的「被审判」,对「红楼」经典解构更是对大众审美接受的误判。同时这场「翻车」事故也反映了当下影视剧创作的困境:如何在流量时代下,既满足年轻一代观众的娱乐需求,又保持对经典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如何才能让「经典」不再成为「消费」的工具,而是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灯塔,让青年人爱上【红楼梦】这样的名著,这些都需要影视业内人士深思。

尤其是近年来「国风热」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一些青年人身着古装游走在文物古迹景点里,‘围炉煮茶’成为青年社交新宠。他们还喜欢研制【红楼梦】里提到的一些美食,并制作红楼人物书签等等。「但是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青春化’‘潮流化’的作品,而是能够沉淀下来,深入思考的艺术品。」刘继保表示,胡玫的改编尽管试图迎合时代的脉搏,但却失去了作品的本真,最终只能成为一场平庸的视觉秀,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胡玫还错把碎片化的快感当作了叙事的精髓,忽视了经典作品应有的深度与情感连贯性。或许,这也为其他试图改编经典的创作者敲响了警钟:创新固然重要,但在面对经典时,形式上的迎合绝不能替代对内容的尊重与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作品灵魂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既符合当代青年人审美又不失经典气韵的优秀改编。否则,最终只会陷入「碎片化」的陷阱,丧失了经典应有的厚重与尊严。

教育普及: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要从语文老师带头做起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则表示,一部电影能让大家如此关注,也说明【红楼梦】作为深入人心的国民大IP,非同一般。虽然当下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大众习惯于刷视频短剧,阅读网络碎片化信息,但是吃快餐代替不了吃大餐,大家还是得养成阅读大部头名著的良好习惯。所幸的是,除了【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春趣】等【红楼梦】部分章节内容被编选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教育部门还提倡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在执行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难,中学课程多,教学任务繁重,一些语文老师自己不阅读【红楼梦】,只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备课的内容,没有自己的阅读感悟体会,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整本书阅读要从语文老师带头抓起,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苗怀明表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全国的中学推行下去了,也会薪火相传地影响到社会面上更广泛的人群阅读名著【红楼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