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摇头晃脑、表情狰狞,40岁包贝尔出手,带来教科书式」演技
包贝尔与「黑老大」困境:当「演技炸裂」变成「审美疲劳」
:
近期,由释小龙、包贝尔主演的扫黑题材电影【打黑】引发热议。影片中大尺度的情节和释小龙精彩的打戏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包贝尔在片中一如既往地饰演「黑老大」角色,其用力过猛、千篇一律的表演却招致了不少批评,甚至被指「审美疲劳」。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演员在角色选择和表演方式上的困境,以及如何才能在类型化的角色中寻求突破。
包贝尔并非科班出身,早年以其幽默风趣的形象在喜剧领域获得认可。自从在电影【「大」人物】中成功塑造了嚣张跋扈的「赵公子」一角后,包贝尔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频繁接演类似的反派角色。从【扫黑·决战】到【东北警察】,再到如今的【打黑】,包贝尔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贪财、好色、心狠手辣」的黑恶势力头目形象。
不可否认,包贝尔在这些影片中展现了一定的演技,将角色的凶狠残暴演绎得淋漓尽致。问题在于,他的表演方式过于单一化,几乎所有角色都如出一辙:瞪眼、嘶吼、表情狰狞,仿佛在刻意模仿某种「黑老大」的模板。这种缺乏层次感和变化的表演,最终导致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事实上,包贝尔并非个例。在当今的影视圈,许多演员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一方面,市场追求「IP」和「流量」,同质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演员的选择空间被压缩,很容易被定型在某一类角色中;另一方面,一些演员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习惯于重复自我,最终陷入「演什么都一个样」的怪圈。
演员该如何才能突破这种困境呢?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演技,拓展戏路。演员应该不断学习表演理论,观摩优秀作品,向老艺术家学习,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要勇于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挑战自我,打破观众的固有印象。
要注重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挖掘。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演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模仿,而要深入角色内心,挖掘其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演员还要与导演、编剧等创作团队加强沟通,共同探讨角色的塑造,避免角色同质化。也要积极参与剧本创作,为角色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使角色更加丰满立体。
案例分析:
回顾影史,不乏在类型化角色中寻求突破的成功案例。例如,著名演员梁家辉,早年以出演反派角色而闻名,但他并没有被定型,而是不断挑战自我,塑造了【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中的「吕奇」、【东成西就】中的「段王爷」等一系列经典喜剧形象,展现了其精湛的演技和多面的可塑性。
再如,近年来凭借【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等影片大火的演员徐峥,早年也曾因出演「猪八戒」一角而被贴上喜剧标签。但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转型成为导演,拍摄了【泰囧】、【港囧】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喜剧电影,并通过【我不是药神】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展现了自己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成功实现了从喜剧演员到实力派导演的转型。
结论:
包贝尔在【打黑】中的表演再次引发了观众对于演员角色选择和表演方式的思考。对于演员而言,成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对表演的敬畏之心,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拓宽戏路,塑造更多元的、更具深度的角色,才能在演艺道路上走得更远。
行动号召:
你认为演员该如何避免角色同质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