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怎么拍才能让观众共鸣?

2024-01-05影视

【生存之民工】的故事发生在吉林松原的一间工棚,导演管虎和主演们与40多位民工兄弟同吃同住整整两个月,这段经历不仅令原有的剧本彻底颠覆,还深刻改变了导演团队对民工的认知。

管虎直言:「完全是扯淡!」这不是无谓的否定,而是对之前对民工群体的片面认知的反思。在与民工们真实相处后,导演们才恍然发现,这个群体的生活远比表面所见更加多彩。

在与民工兄弟们的日常交往中,管虎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对民工的印象实属肤浅:「我们总觉得民工很脏,实际上他们非常注重卫生,每天都会洗澡。我们认为他们文化水平低,但他们上网用手机,和我们并没有太大区别。」 这种观念的颠覆催生了对剧本的重新审视。

传统剧本偏向于强调戏剧性的冲突,更倾向于创造出理想中的民工偶像。但通过真实接触,导演们重新构思了五个主要人物的故事线。结合社会关注的农民工讨薪等事件,故事变得更加复杂,更真实。

【生存之民工】不仅仅是对民工的一次关注和同情的表达,更是一场对社会对民工刻板印象的正视。剧中还客观呈现了这个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如犯罪、小格局和性压抑。管虎强调,该剧的目标是让观众真正融入民工的生活,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

与此同时,管虎的另一部力作【外乡人】同样聚焦社会现实。剧中人物来自四面八方,各自携带着梦想和压力,他们在上海南浔街134号相遇,共同经历十年的社会变迁,为自我实现和梦想努力拼搏。

然而,【生存之民工】播出后,一些观众提出批评。有人认为结尾匆忙,未清晰表达民工在工作一年后是否拿到工资。对此,管虎强调剧中注重的是民工的生命力和生存过程,而非结果。这也与【偷自行车的人】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创作理念相契合。

另一观点认为,【生存之民工】过于强调了民工善良朴实的一面,未充分展现他们素质低下和对社会的破坏性。管虎回应:「我拍的不是纪录片,表现的真实是相对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增加表现素质低下、破坏性的一面,那该剧的文化品位就会打折。」

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管虎以妥协的态度来平衡表现真实性和观众接受度。这种妥协也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客观实现。在现实主义电影中,真实性常常在剧情片和纪录片的边缘徘徊。导演们需要在创作中找到平衡,以展现社会的真实和多样性,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观察,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存之民工】和【外乡人】中,管虎通过真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画,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画面。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导演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