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谁能帮我带话给【封神】导演乌尔善,他把商纣王的姓名搞错了

2024-06-24影视

乌尔善导演执导的【封神第一部】电影上映后,反响不错。我恳请各位,如果你们有幸认识乌尔善导演,能否帮忙给他捎句话呢?请告诉他,他的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谢谢大家!

"你弄错了商纣王的完整姓名!"

在【封神】中,商纣王被描绘为商朝的末代君主。他在位时期,行为背离常道,沉溺于酒与美色,频繁发动战争,且施以重刑、横征暴敛。这样的暴行最终导致众人背离,亲人反目。简言之,他是一个残暴且不得人心的帝王。

这个都没问题。不过,重点在于——

在电影里,殷王的名字是寿,他也就是纣王。

让我们来看一部影片,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历史故事,电影中都会有角色出现,尤其是那些主要角色。虽然虚构的元素是不可避免的,但角色的姓氏和名字应该是真实的吧?毕竟,这应该不是编导们随意编造的东西。

关于描述秦始皇的戏剧,人们可以尽情展现他的暴戾或尊称他为一代明君。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对于他最直接的身份标志——姓名「嬴政」二字,几乎没有哪个剧目会将其篡改为「秦政」或「秦真」。这样的改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误解,也是对人物身份的扭曲。

在创作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剧时,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位角色作为主角,如曹操、刘备或孙权。你可以描述曹操如何在官渡战役中战胜袁绍,展现他的智谋和勇气。同样,你也能描绘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如何巧妙地用火攻策略烧毁曹军营地,这无疑是一场精彩的战斗。但请记住,我们不需要将曹操的名字改为「魏操」,刘备的名字改为「蜀备」,以及孙权的名字改为「吴权」。这些角色的名字和身份在历史中早已被定下,我们只需按照他们的真实形象和故事来描述即可。

您在制作清朝宫廷剧,当然有权使用创意去重新编排和创作。但是,改换康熙皇帝的名字如将爱新觉罗·玄烨改成清玄烨或清康熙似乎有些过于牵强了,不太符合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准确表达。

既然你不会犯之前的错误,为何你给【封神】中的商纣王起名为「殷寿」呢?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命名选择?

请问乌尔善导演,商朝的皇族是姓「殷」吗?这句话和原句的重复度有所降低,但仍保留了原意。通过简单的句子重组和词汇替换,以及口语化的语言来简化了原句,保持了原有的信息量。对于乌尔善导演,我想确认一下,商朝皇族是不是姓「殷」?

商朝的开创者汤,我们能否称他为殷姓汤,或简称殷汤呢?

关于商朝的复兴者盘庚,我们能否称他为姓殷名盘庚,或者称为殷盘庚呢?

如果汤不能叫成殷汤,盘庚也不能叫成殷盘庚,那么为什么你给他们的后代纣王取名为「殷寿」呢?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实际上,商朝时期并没有使用「殷」作为皇室的姓氏,他们有着自己的族姓。这个原因可能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变呢?这个话题仍有待研究。

在商朝时期,「子」是皇室成员的姓氏。据普遍的看法,商民族的祖先契因功受封于商地,并赐姓为「子」,这表明了其与皇室的紧密联系。商朝的后代子孙,都以「子」为第一姓,并逐渐衍生出殷、祖、邓、侯、郝、彭、丁、汤等多个分支姓氏。所以,子姓是这个大族的核心姓氏,其他各姓则可视为这个大族血脉分出的枝条。

但作为商朝的君主,纣王无疑继承了子姓的王族血脉。为何要将他以「殷」字代替呢?其理由何在?

有人提到殷是商朝晚期都城的位置,这是正确的。但若说商朝因为迁都到殷就改变了自己的姓氏为殷,这说法不准确。你听谁说的呀?这可能存在误解。

你知道吗,就像在清朝统一中原之前他们的都城在关外,后来征服后将都城迁到了北京,但清朝的皇帝们并没有因为都城的变化而改变他们的姓氏「爱新觉罗」啊。这个姓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成「北京觉罗」之类的其他名字。这不是很有趣吗?

首先,关于姓氏的问题,你似乎出现了误解。请确认一下,以免造成混淆。

第二个事情,你搞错了名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的电影中提到的人物是殷商纣王,他名叫寿。

根据史书记载,商朝末代国王商纣王的姓氏为子,而他的名字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认为是「辛」,另一个则是「受」。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通常所称的商纣王,其实他的真正名字是「帝辛」。就像他的父亲被称为「帝乙」一样,这个改变的称呼更符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从本质上来说,「帝辛」这一称呼是商朝时期对君主的一种神性尊称。商朝人民视他们的君主既为世俗的君主,又为神圣的君主。这个「帝」的称呼,就像是一种神格的描绘,在商王去世后,被赋予了谥号或庙号这样的荣誉称号。这和后来的汉朝的汉桓帝、唐朝的唐太宗、宋朝的宋高宗等称号有着相似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商朝人对君主的极高尊崇和神化。

商纣王的真实名字是「受」。如果按照古代的习惯,将姓和名放在一起,那么他应该叫「子受」。若按照国家名与名的组合方式,他也可被称为「商受」。而我们所熟知的「商纣王」这一称呼,其实是因为「受」的音转化成了「纣」。

关于「寿」的来源,据【封神演义】记载,纣王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帝乙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微子启、次子微子衍以及三子寿王。简单来说,寿就是纣王的名字。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字抄写的错误。错误地使用了同音字,结果将「寿」这个字抄了下来。其实,正确的字应该是「受」。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大多数是因为对书写的规范没有做到严谨细致,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应特别留意并细心地检查每处书写细节,以免再次发生此类问题。这个事情就源于书中的一个字写得不够准确。这个错误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书写错误,但是应该通过学习、认真和练习来避免它再次发生。记住正确的写法很重要,这能保证我们在写作中减少这种抄写错误的发生。所以正确的写法是使用「受」字。

需要指出的是,【封神演义】虽然存在许多错误,但关于商纣王的姓名问题,它至少比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稍显准确。在【封神演义】中,商纣王的姓氏正确,只是在名方面误将「受」写作了「寿」。相比之下,虽然一些其他方面的信息是错误的,但在这一点上,【封神演义】胜过了电影中的处理方式。虽然这种差别的精确度差异可能看似微小,但仍然值得注意。

首先,【封神演义】的起始章节提到,成湯是黄帝的后代,他的姓氏是子。

如果乌尔善导演参考了原著的第一部分,那么他就不应该犯下将商纣王的姓氏弄错这样的错误。乌尔善导演如果读了原著开篇,就不应该出现商纣王姓氏的错误。

【演义】中,对于商纣王儿子的描述确实有些混乱,将他们描述为「殷洪殷郊」,让人感觉情节有些离谱。按照书中之前的描述,商朝皇室是姓子的,但这里却出现了姓殷的错觉,让人觉得前后文不搭。虽然如此,【演义】仍然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这种说法是,由于【演义】这部作品源自民间,所以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相对粗糙的文学形式。这与其源于民间、反映了民众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息息相关。简而言之,这说明了它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更贴近大众。这种表述没有改变原文的意图,但是重新排列了句子的结构,并用更加通俗的词汇进行替换,减少了与原文的重复度。希望这样的回答满足您的要求。

但【演义】的早期版本确实存在粗糙之处,而你如今据说投入了大量资金拍摄的【封神】,难道也该如此粗糙吗?商纣王的真实姓氏是子,名字是受,但你却将他的信息完全写错,变成了「商纣王姓殷名寿」,这是否有些不妥呢?

21世纪了,为何如此巨大的资金被投入到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呢?我想问问乌导,为何你不再分出一小部分精力去弄清楚【封神演义】的第一页,那些基本史料的内容呢?在这么多的投资里,即使只是一小部分的心思,也是能提升作品质量的吧?这样的用心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毕竟一个作品要给人以准确和可信的感觉,它的基础史料是不能忽视的。希望你能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