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臭名昭著」的3个历史人物,却被影视剧洗白,反而成为大好人?

2024-09-29影视

"臭名昭著"的3个历史人物,却被影视剧洗白,反而成为大好人?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因其恶行而遗臭万年。然而,在当代影视剧的魔法棒下,这些曾经令人不齿的角色却摇身一变,成了令人敬仰的英雄。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究竟是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出了问题,还是编剧们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惜篡改历史?

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这些"洗白"后的角色时,是否曾想过他们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那些被美化的劣迹,是否应该被如此轻易地抹去?而这种对历史的"再创作",又会给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被美化角色的真实面目,看看他们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去歌颂?而这种"洗白"现象背后,又反映了当代影视创作中的哪些问题?

世人皆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但你可知道,这位"女皇陛下"在登基之前,可是闹出了不少"大新闻"!

话说武则天原名武曌,出生于山西文水县一个富商家庭。小时候的她就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还精通诗词歌赋。这不,14岁那年,她就凭借着自己的才貌,被选入唐太宗的后宫,成为了一名才人。

可是啊,武则天可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才人。她眼巴巴地看着皇后长孙氏和宠妃杨玉环享尽荣华富贵,心里那个羡慕啊!但是,她也知道,想要在后宫出人头地,光靠美貌可不行,还得有过人的手段。

于是,武则天开始暗中观察太宗的喜好,不断地讨好他。她不仅在诗词歌赋上下功夫,还主动学习了政治和历史知识。慢慢地,太宗也被她的才华所吸引,对她越来越宠爱。

可是好景不长,太宗驾崩了。按照规矩,没有子嗣的妃子是要出家为尼的。武则天就这样被送到了感业寺做了尼姑。但是,她可不甘心就此沦为平凡!

没过多久,太子李治登基,成为了唐高宗。有一天,高宗来到感业寺祭拜父亲,又见到了武则天。这一见啊,可了不得!高宗被武则天的美貌和才华深深吸引,二话不说就把她接回了宫中,还封她为昭仪。

回到宫中的武则天可不是吃素的。她开始设法除掉其他妃子,尤其是当时的皇后王氏和宠妃萧淑妃。她先是讨好王皇后,获得了她的信任。然后,她又挑拨离间,让高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产生了猜忌。

最后,武则天使出了一招狠招。她趁高宗不在宫中时,偷偷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杀害,然后嫁祸给王皇后和萧淑妃。高宗大怒,立即废黜了王皇后,将萧淑妃贬为庶人,而武则天则被立为皇后。

从此,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实际掌控朝政。她不仅打击异己,还培植亲信,逐步巩固自己的权力。高宗驾崩后,她更是通过废立皇帝,最终在公元690年自己称帝,建立了周朝。

在位期间,武则天确实做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她重用贤能,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农业和商业,使得唐朝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她也因为滥用酷刑,大兴冤狱而遭到后人诟病。

如今的影视剧中,武则天常常被塑造成一个雄才大略、明察秋毫的女皇帝形象。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可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蛇蝎美人"啊!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谁都可能变成自己最初讨厌的那种人。

说起三国,你肯定听过那句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吧?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曹操的名言。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雄才大略、治国有方的枭雄。但是,历史上的曹操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角色哦!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时候,一个叫曹操的年轻人横空出世了。他出身不错,是宦官曹腾的养孙,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能。

有一次,曹操跟着叔父去拜见当朝名士袁绍。袁绍一见到曹操,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少年,将来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谁知道曹操听了这话,立马回怼:"不,你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呢!我嘛,要是有机会,可是要成为国家的奸雄的!"这番话一出,可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年轻的曹操可真是胆大包天啊!不过,他确实有这个本事。在朝廷还没有彻底腐败的时候,曹操就已经开始招兵买马,为自己日后的崛起做准备了。

公元189年,董卓挟持汉献帝,专权乱政。曹操看准时机,联合袁绍等人发起讨伐董卓的战争。虽然这次讨伐最后失败了,但曹操的名声却打响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曹操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他先是在兖州站稳脚跟,然后一步步扩大势力范围。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可没少干一些"不厚道"的事情。

比如说,有一次曹操率军讨伐徐州牧陶谦。陶谦害怕了,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曹操那里当人质。曹操二话不说就把人质杀了,还说:"我是来讨伐陶谦的,又不是来收他儿子的!"这下可把陶谦吓坏了,只好乖乖投降。

再比如,曹操有一次在征讨张绣的时候,看上了张绣的嫂嫂。结果张绣一怒之下背叛了曹操,还差点把曹操给干掉。这次失败后,曹操可是长了记性,再也不敢轻易犯这种错误了。

曹操最出名的"壮举",莫过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从此开始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表面上,曹操是在辅佐汉献帝,实际上却掌控了朝廷大权。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曹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先是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然后又南下攻打刘表,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

但是,曹操的野心可不止于此。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赐九锡。这九锡可不得了,在古代可是帝王才有的待遇啊!曹操表面上推辞,实际上却是欣然接受。

到了晚年,曹操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掌控了朝政,还垄断了军权。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封为王,俨然一副帝王之家的样子。

虽然曹操最后没有篡位称帝,但他为儿子曹丕夺取帝位铺平了道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不久,曹丕就废黜了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魏国。

回顾曹操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在治国方面也颇有建树。比如说,他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他奖励农桑,发展经济;他选拔人才,重用诸如荀彧、郭嘉这样的贤能之士。

但是,曹操的所作所为,哪里有半点"忠义"可言?他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的家族谋权篡位。这样一个野心家,在现代影视剧中却常常被美化成一个有情有义的英雄,这不禁让人感叹:历史啊,你怎么就被篡改成这样了呢?

说起乾隆皇帝,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那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帝王形象?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看看这位"十全老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主儿。

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可是个能文能武的主,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历史上的乾隆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完美无缺哦!

话说乾隆25岁登基,刚开始还挺勤政的。他每天五更起床,批阅奏折,处理朝政。可是呢,没过多久,这位爷就开始"摸鱼"了。他自诩才华横溢,常常在批阅奏折时题诗作画,搞得大臣们看奏折时一头雾水。

有一次,大臣们给乾隆上了一份奏折,请他减少游玩的次数。乾隆看了,非但没有反省,反而在奏折上写了首诗:"天下事务都已定,何必终日坐朝廷。"这下可把大臣们气坏了,但又不敢说什么。

乾隆不仅喜欢游山玩水,还特别爱显摆。他六次南巡,每次都要带着几万人的队伍,沿途大兴土木,修建行宫。这一路上可没少祸害老百姓,不少地方都因为要应付皇帝的巡游而破产。

不仅如此,乾隆还特别喜欢收藏古董字画。他搜刮了全国的珍贵文物,据说光是书画就收藏了几万件。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他还喜欢在这些古董上题字题画。后人评价说,乾隆这么做,简直就是在"毁坏国宝"。

说起乾隆的才华,可不得不提他的诗作。乾隆自称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号称"诗皇"。可是呢,这些诗大多都是些应景之作,质量嘛,咱们就不评价了。有个叫纪昀的大臣曾经偷偷评价说:"皇上的诗,十首里面能有一首像样的就不错了。"

乾隆不仅自己爱显摆,还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他。有一次,他让大臣们评选历代明君。结果呢,大臣们把他排在了第三位,仅次于唐太宗和康熙。乾隆听了非常不高兴,觉得自己应该排第一。于是,他就让大臣们重新评选,这一次,果然他就成了第一名。

在政治上,乾隆也没少干些昏招。比如说,他大兴文字狱,动不动就以"大不敬"的罪名处置大臣和文人。据统计,在乾隆年间,因为文字狱而受牵连的人多达几万人。这可把大家吓得不轻,连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的。

乾隆晚年更是昏聩。他重用和珅这样的奸臣,让朝廷上下都笼罩在腐败的阴影中。和珅利用乾隆的信任,大肆敛财,据说他的财富甚至超过了国库的总和。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乾隆还有个"不能当太久皇帝"的执念。他觉得自己不能超过爷爷康熙在位的时间,所以在位60年后就退位了。但是呢,他退位后还是紧紧抓着权力不放,搞得他儿子嘉庆皇帝很是无奈。

说了这么多乾隆的"糗事",你可能会问,这样一个昏君,怎么在现代影视剧中摇身一变,成了个才华横溢、明察秋毫的明君呢?

其实啊,这里面有不少原因。首先,乾隆确实有些过人之处。他能文能武,政治手腕也很高超。在他统治期间,清朝确实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次,乾隆很会包装自己,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奏折,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政绩"。

再加上现代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往往会美化历史人物,把他们塑造得更加完美。于是乎,历史上那个骄奢淫逸、昏聩专断的乾隆,就变成了荧幕上那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帝王"了。

说起影视剧"洗白"历史人物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不,前几天我表弟小王看完了一部热播的历史剧,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叔,你知道吗?原来慈禧太后是个特别有远见的女政治家呢!"

我一听,差点没把刚喝进嘴里的茶喷出来。这可是那个把持朝政几十年,导致清朝积贫积弱的慈禧太后啊!怎么到了影视剧里,就成了"有远见的女政治家"了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海瑞罢官"事件。有个叫吴晗的历史学家,写了个话剧叫【海瑞罢官】,把明朝的清官海瑞塑造成了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英雄形象。结果呢,这部话剧一出,立马引发了轩然大波。

有人说,这是在影射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有人说,这是在美化历史,混淆是非。争论闹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最后,这事儿甚至还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可把吴晗坑惨了。

这个事儿告诉我们,历史人物的形象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改的。可是现在呢?咱们的影视剧好像完全不把这茬当回事儿。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有个中学生在历史考试上写道:"秦桧是个爱国志士,岳飞才是卖国贼。"老师一看,差点没晕过去。问这学生怎么回事,他说:"我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啊,秦桧为了避免宋朝和金国开战,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其实是在救国呢!"

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这种颠倒黑白的认知,要是蔓延开来,那还得了?

不光是学生,就连一些成年人也被这些"洗白"的影视剧给忽悠住了。我有个朋友,平时挺精明的一个人,前段时间跟我聊天,居然说:"你说那个和珅,其实也不全是坏人吧?他不是还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吗?"

我一听,差点没笑出声来。和珅修水利?那是为了赚钱好吗!这家伙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可是把清朝的国库都快掏空了。结果到了电视剧里,就成了一个有功有过的"复杂人物"。这不是把历史给颠倒了吗?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洗白"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了。前段时间,有个电视剧把一个臭名昭著的汉奸塑造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的爱国者"。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网上吵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有人说,这是在美化历史,误导观众;也有人说,这是在重新解读历史,给人物一个"公平"的评价。可问题是,历史上那些罪行累累的人物,真的需要"公平"吗?

更有甚者,有些影视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居然开始篡改历史。比如说,有部剧把一个活了没几年的皇帝硬是演成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甚至还让他打败了蒙古大军。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洗白"现象,不仅混淆了是非,还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了解历史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很可能会把这些美化过的形象当成真实的历史。

更严重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历史失去敬畏之心。如果连那些臭名昭著的人物都能被"洗白",那还有什么是不能被美化的呢?这样下去,历史还有什么意义?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了:那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些被"洗白"的历史人物呢?难道以后看历史剧,都得带着一本史书对照着看吗?

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啊,咱们得提高自己的历史辨识能力。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我有个朋友小李,前几天跟我聊天,说他最近迷上了一部古装剧。

"里面演的李世民可真是个明君啊!"小李兴奋地说,"他不仅能文能武,还特别亲民,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我一听,忍不住笑了:"哎呀,你这可是把电视剧和历史给搞混了。历史上的李世民确实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可没那么多时间去微服私访。那都是编剧为了增加戏剧性编出来的。"

小李一听,顿时傻眼了:"啊?原来是这样啊。那我岂不是被骗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别灰心,这不能怪你。关键是咱们要学会分辨。看历史剧的时候,要记住一点:这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纪录片。编剧为了吸引观众,难免会添油加醋。咱们看的时候,得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历史辨识能力呢?我给大家支几招:

第一,多读书。这个"书"啊,不是指那些历史小说,而是正儿八经的史书。比如说【资治通鉴】、【史记】这些,虽然看起来有点枯燥,但里面可都是干货。

第二,学会查证。现在网上资源这么丰富,咱们看到不确定的内容,随时可以上网查一查。但是要注意,网上的信息也不全都可靠,最好多对照几个来源。

第三,培养历史思维。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说,看历史不能只看表面,还得学会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等等。

比如说,有部剧把嘉靖皇帝塑造成了一个勤政爱民的明君。但是如果你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环境,就会知道,嘉靖其实是个沉迷道教的皇帝,朝政大多交给大臣们处理。这么一对照,你就能看出剧情和历史的差距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了:那这些历史剧还能不能看了?当然能看!关键是咱们得学会多元解读。

什么叫多元解读呢?就是说,咱们看历史剧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的情节,还得思考编剧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比如说,有部剧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这当然有美化的成分,但是编剧的用意可能是想表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

所以啊,咱们看历史剧的时候,既要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又要保持理性思考。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那就是影视创作者也得负起社会责任来。你说你为了收视率,把历史人物美化一下,观众还能理解。但是你要是为了博眼球,把历史给颠倒了,那可就说不过去了。

前段时间,有部古装剧把一个臭名昭著的奸臣塑造成了忠臣,结果遭到了观众的强烈抗议。最后,制作方不得不公开道歉,承认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过度美化了人物形象。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创作自由是有的,但也要有底线。你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但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和价值判断。

总之呢,面对这些"洗白"的历史人物,咱们观众要擦亮眼睛,提高辨识能力。同时呢,也希望创作者们能够尊重历史,负起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欣赏精彩影视作品的同时,不被误导,不被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