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苏联为何未能成为最后参战的大国,斯大林的误判让苏联打光一代人

2024-10-01军事

1939年,当世界陷入战火之际,斯大林却在暗自窃喜。他自以为掌握了完美的战略棋局,让苏联立于不败之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在诺门坎痛击日本陆军,迫使其南下;趁机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割走罗马尼亚土地。斯大林仿佛成了欧亚大陆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战局。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斯大林精心设计的棋局,为何最终演变成苏联的噩梦?他自诩的战略眼光,怎么会让苏联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几乎打光了一代人?

世人皆知斯大林是个精明的政治家,可谁又能想到,这位"钢铁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1939年8月23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灯火通明。斯大林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正在举杯庆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斯大林笑得合不拢嘴,仿佛已经看到了苏联在未来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的美好前景。

可别小看了这份条约,它可不仅仅是一纸空文。斯大林和希特勒这两个老狐狸,还在密约中瓜分了整个东欧!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甚至连罗马尼亚都被他们划分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心里盘算着:有了这份协议,苏联就能坐山观虎斗,看着德国和西方国家打得你死我活,自己却能安稳地在一旁发展壮大。

签署完条约没多久,斯大林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扩张计划"。9月17日,苏联红军大举入侵波兰东部。波兰军队刚刚在西线与德军鏖战,哪里还有力气应对东线的进攻?不到一个月,波兰就被德苏两国瓜分殆尽。斯大林美滋滋地看着地图上苏联版图的扩大,心想:这仅仅是个开始啊!

可斯大林的野心可不止于此。就在世界还在震惊于苏德联盟的强大时,斯大林又把目光投向了远东。1939年5月到9月,苏联和日本在蒙古诺门坎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可不简单,它让日本人尝到了现代化战争的厉害。

苏联红军派出了朱可夫将军指挥作战。朱可夫可不是吃素的,他调集了大量坦克和飞机,对日军展开了猛烈进攻。日本关东军虽然骁勇善战,但在苏联的钢铁洪流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战役结束时,日军伤亡惨重,丢盔弃甲而逃。

这场胜利让斯大林更加自信满满。他觉得,自己不仅在欧洲战场上占据了有利位置,还在远东给了日本人一个响亮的耳光。日本人吃了这么大的亏,还敢对苏联有什么想法吗?

得意洋洋的斯大林开始了他在东欧的大肆扩张。先是强行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小国哪里是苏联的对手?很快就成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接着,斯大林又把手伸向了罗马尼亚,从中割走了大片土地。

1939年11月,斯大林又对芬兰发动了战争。他想要获得更多的波罗的海沿岸土地,为列宁格勒的安全提供缓冲。可谁知道,小小的芬兰却给了苏联一个大大的惊喜。芬兰人顽强抵抗,让苏联吃尽了苦头。虽然最终苏联还是得到了想要的土地,但这场战争也暴露出了红军的诸多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斯大林足够的重视。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战略天才"中,认为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苏联都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甚至开始考虑与日本结盟,想要迫使日本南下与英美死磕。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斯大林不惜以终止支援中国为条件,换取日本的友谊。

1941年初,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的窗前,俯瞰着莫斯科的夜景。他满意地想着:无论是英美与德日开战,还是轴心国势如破竹,苏联都能左右逢源。若大英帝国不堪一击,苏联就加入轴心国一起瓜分大英帝国的资产。如果德日两国陷入困境,苏联随时可以背刺它们,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斯大林的自信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了。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突然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闪电战,百万大军越过苏德边界,向苏联腹地深入推进。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斯大林和整个苏联领导层都措手不及。

事实上,在希特勒的心中,对苏联的进攻计划早已酝酿多时。尽管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从未放弃过他的"生存空间"理论和对斯拉夫人的种族偏见。在希特勒的世界观中,日耳曼民族才是最高等的种族,而斯拉夫人则被视为低等民族,注定要被征服和奴役。

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让希特勒无法真正信任斯大林和苏联。在他看来,与苏联的结盟只是一种战略需要,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撕毁条约,对苏联发动进攻。

希特勒的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他对英国的政策上。尽管英国是德国在西线的主要对手,但希特勒对英国人却怀有一种奇特的崇拜。他认为英国人是唯一有资格与日耳曼人共治天下的民族。这种想法导致希特勒在进攻英国本土时犹豫不决,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

1940年夏天,德国空军对英国发动了大规模轰炸,史称"不列颠之战"。然而,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顽强抵抗,德国空军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希特勒开始意识到,短期内无法迫使英国屈服。

与此同时,希特勒越来越担心苏联会在德国背后渔翁得利。他注意到苏联不断向德国提出各种要求,试图在巴尔干地区扩大影响力。这更加坚定了希特勒调转枪口对准苏联的想法。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21号指令,正式确定了对苏联的进攻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短期内摧毁苏联的主力军队,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等重要城市,最终控制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资源。

为了掩饰进攻意图,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欺骗措施。他继续与苏联进行贸易往来,甚至在进攻前夕还向苏联发送了一份友好声明。这些举动成功地麻痹了斯大林的警惕。

1941年6月21日晚,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递交了一份长达30页的备忘录,指责苏联违反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在莫洛托夫阅读这份文件的同时,德国军队已经开始向苏联边境集结。

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国军队在长达1800公里的前线上同时发起进攻。数千门大炮开火,轰击苏联的边防阵地。紧接着,德国空军对苏联西部的机场、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展开了猛烈轰炸。

苏联边防军措手不及,很多部队甚至来不及组织有效抵抗就被德军突破或包围。德国装甲部队如同尖刀一般,迅速切入苏联腹地。在进攻开始后的短短几周内,德军就推进了数百公里,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

这场突如其来的进攻彻底打乱了斯大林的战略部署。他一直认为希特勒不会在没有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对苏联发动进攻。即使在得到多方面的情报警告后,斯大林仍然坚持认为这只是英美的挑拨离间。

德军的闪电战tactics在苏联战场上再次显示出其威力。快速机动的装甲部队配合空中支援,不断包围和歼灭苏军的大量部队。到7月中旬,德军已经推进到斯摩棱斯克地区,距离莫斯科仅有数百公里。

德军的闪电战给苏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战争初期,苏联军队遭受了巨大损失,数百万士兵被俘或阵亡,大量武器装备被摧毁或落入敌手。德军势如破竹的进攻让苏联的抵抗几乎崩溃。

面对这种危急局面,斯大林于6月30日成立了国家防御委员会,集中全国力量应对德国入侵。7月3日,斯大林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全体苏联人民进行卫国战争。这次讲话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抵抗决心。

然而,仅凭热情是无法阻挡德国战争机器的。苏联急需采取实际行动来扭转战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措施就是大规模的工业转移。从7月开始,苏联开始将西部地区的工厂、设备和工人向东部的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转移。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涉及1500多家大型工厂,数百万工人及其家属。

工厂的搬迁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工人们日以继夜地拆卸设备,将其装上火车,然后在新地点重新组装。许多工厂甚至在车间还未建好的情况下就开始生产。有些工人甚至直接住在机器旁边,以确保生产不间断。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为苏联后来的反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也在浴血奋战。尽管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但苏军仍然顽强抵抗。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虽然最终未能阻止德军的推进,但却成功延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为莫斯科赢得了宝贵的防御时间。

在基辅战役中,苏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德军采用包围战术,成功包围了数十万苏军。尽管斯大林下令坚守基辅,但最终还是不得不下令撤退。然而,此时已为时已晚,大量苏军被围歼,这成为了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包围战之一。

随着秋天的到来,德军开始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这是一场关乎苏联命运的决战。德军集中了主力部队,试图一举攻下苏联的首都。苏联也调集了所有可用的力量来保卫莫斯科。

10月中旬,莫斯科陷入一片恐慌。政府机关开始疏散,许多居民也试图逃离城市。然而,斯大林决定留在莫斯科,这一决定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11月7日,斯大林在红场举行了一次阅兵式,参加阅兵的部队直接开赴前线。这次阅兵成为了苏联抗战史上的一个传奇时刻。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表现出了惊人的顽强意志。每一寸土地都经过激烈争夺,市民们在街头修筑工事,准备巷战。著名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场战役中,他们以寡敌众,阻挡了德军坦克的进攻。

随着冬天的来临,形势开始对苏联有利。德军并没有为俄国的严冬做好准备,士兵们缺乏御寒装备,坦克和车辆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中频频出现故障。相比之下,苏军却更适应这种恶劣天气。

12月5日,在确认日本不会对远东发动进攻后,斯大林下令从西伯利亚调来精锐部队。这些西伯利亚劲旅身着白色迷彩服,装备精良,很快就扭转了战局。苏军开始全线反击,将德军从莫斯科城下赶了回去。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首次重大挫折。这不仅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地提振了苏联人民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粉碎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计划,使战争转变为一场持久战。

然而,这场胜利并不意味着苏联的危机已经过去。相反,更为惨烈的战斗还在等待着他们。1942年夏天,希特勒发动了代号为"蓝色"的夏季攻势,目标直指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苏联又一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1942年夏天,希特勒发动了代号为"蓝色"的夏季攻势,德军主力向南推进,目标直指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这座以苏联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城市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一场改变战争进程的惨烈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将军的率领下,于8月23日抵达斯大林格勒城郊。随即,德国空军对城市展开了大规模轰炸,将这座工业城市化为一片火海。然而,在废墟中,苏联军民开始了顽强的抵抗。

斯大林下达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即"一步不退"。这道命令要求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后退,违者将被处决。这种近乎残酷的命令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体现了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决心。

城市防御由第62集团军负责,指挥官是年轻的楚伊科夫将军。楚伊科夫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战术,即"抱住敌人的腰"。他命令部队尽可能靠近德军阵地,使得德军无法有效使用空中和炮兵支援,将战斗变成残酷的近距离巷战。

整个城市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战场。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成为激烈争夺的对象。著名的"帕夫洛夫之家"就是这种顽强抵抗的典型例子。一小队苏联士兵在这栋普通的居民楼内坚守了近两个月,击退了德军的多次进攻。

战斗持续了数月之久,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德军一次次发起进攻,一次次被击退。到10月中旬,德军已经控制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但苏军仍然在伏尔加河西岸顽强抵抗,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防御地带。

就在德军似乎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秘密筹划一次大规模反击。这个代号为"天王星"的计划由朱可夫元帅主持制定。计划的核心是在德军两翼发动突袭,包围并歼灭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主力。

11月19日,苏军发动了反击。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分别从北面和南面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德军两翼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部队很快崩溃,为苏军的包围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月23日,苏军在卡拉奇地区会师,成功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内的德军第6集团军。约33万德军被困在一个面积不到1500平方公里的"锅"中。希特勒下令第6集团军死守阵地,同时承诺会通过空运为被围德军提供补给。

然而,这个空运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德国空军无法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为如此庞大的部队提供足够的补给。被围德军很快就陷入了弹药和食品短缺的困境。

与此同时,德军元帅曼施泰因组织了一次代号为"冬季风暴"的营救行动,试图突破苏军包围圈。这次行动一度取得进展,最近时曾接近被围德军不到50公里。然而,苏军的顽强抵抗最终挫败了这次营救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围德军的处境越来越糟。严寒、饥饿和疾病开始夺走更多生命。1943年1月8日,苏军向被围德军提出了投降的最后通牒,但被保卢斯拒绝。

1月10日,苏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被围德军已经无力组织有效抵抗,很快就被分割成数个孤立的小群。1月31日,保卢斯在其地下指挥所内向苏军投降。2月2日,最后一批德军放下武器,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结束。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粉碎了德国在东线的进攻态势,也极大地动摇了纳粹政权的统治基础。这场战役之后,苏德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动权开始转向苏联一方。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据估计,双方在这场战役中的总伤亡人数超过200万。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重建工作持续了多年。但对于苏联人民来说,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成为了他们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为后续的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为苏联军队开启了全面反攻的序幕。1943年7月,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坦克大战。这场被称为"钢铁洪流"的战役成为了东线战场的又一个转折点。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投入了他们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装备,包括新型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然而,苏军早已对德军的进攻计划了如指掌。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采取了深度防御战略,成功挫败了德军的进攻。随后,苏军发起反击,一举击溃了德军。这场胜利彻底粉碎了德军在东线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随着战局的逆转,苏联开始了对被占领土的收复。1943年11月,苏军解放了基辅。1944年1月,列宁格勒900天的围困终于结束。苏联军队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西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格拉季昂行动"。这次行动于1944年6月开始,目标是彻底摧毁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苏军采用了多个突破点同时进攻的战术,成功包围并歼灭了大量德军。这次行动不仅解放了白俄罗斯,还为苏军进军波兰和东普鲁士铺平了道路。

1944年8月,苏联发动了"雅西-基希讷乌行动",成功解放了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相继脱离轴心国阵营。苏联的影响力开始向东欧扩张。

随着战线的推进,苏军逐渐揭开了纳粹暴行的真相。在解放马伊达内克、特雷布林卡等集中营时,苏军士兵目睹了令人发指的大屠杀现场。这些发现进一步坚定了苏联人民彻底消灭纳粹的决心。

1945年1月,苏联发动了维斯瓦-奥得河攻势。这次攻势的规模和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在短短两周内,苏军就推进了近500公里,解放了华沙,并在德国本土建立了多个壁垒。这次行动彻底粉碝了德军的东线防御,为最后攻占柏林创造了条件。

然而,胜利的曙光并未使苏联放松警惕。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宣战。为此,苏联开始秘密调动远东的军队。这个被称为"八月风暴"的行动最终在1945年8月展开,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击溃了日本关东军,为日本的投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和柯涅夫分别率领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发动了对柏林的总攻。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次战斗。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成为激烈争夺的对象。苏军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他们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4月30日,随着苏军逼近总理府,希特勒在地下掩体中自杀。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5月7日,德国在兰斯签署无条件投降书。5月9日,苏联正式庆祝战争胜利。

然而,胜利的背后是难以计数的牺牲。据估计,苏联在战争中损失了超过2600万人口,其中包括军人和平民。大量城市和工业设施被摧毁,重建工作需要数年时间。

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苏联不仅成为了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了东欧。这为后来的冷战埋下了伏笔。

对于普通的苏联人民来说,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他们经历了入侵、围困、饥饿和无尽的牺牲,但最终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了胜利。"卫国战争"成为了苏联乃至现代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也成为了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上,苏联士兵将缴获的纳粹旗帜扔在列宁墓前的地上,象征着法西斯主义的彻底失败。这一幕成为了战争结束最为经典的画面之一,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