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叶陶王、一四六」并称?粟裕评华野六大主力纵队唯独把王排除了

2024-06-15军事

1979年,当粟裕大将着手撰写回忆录时,他选择由王希先执笔相助。在这份珍贵的文献中,粟裕提及了豫东战役,并首次公开提出了华野存在六个主力纵队的说法。这一评定不仅罕见,而且颇具深意,因为它直接关联到各纵队司令的威名,甚至影响到他们解放后的军事地位。

这六大主力纵队分别是:一纵、三纵、四纵、八纵、九纵、十纵。对于民间武评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但由于排名者粟裕的崇高威望,这一评定几乎无人敢质疑。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华野十几个主力纵队的真实战斗力排名。

然而,这一排名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猜测。其中最令人意外的,莫过于名声在外的「王老虎纵队」——华野六纵竟然未能入选。这与民间普遍认知的「叶陶王、一四六」并称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必成,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副师长、旅长、纵队司令、兵团副司令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病逝,享年77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六纵的落选呢?

在探究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细节:1979年距离华野纵队取消番号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当年的纵队司令、政委们大多已身居高位,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否会对这一排名产生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各纵司令在1979年的职务和级别。一纵司令叶飞已升任海军政委,三纵司令孙继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四纵司令陶勇虽已去世,但其在世时的成就仍被铭记。八纵司令王建安担任中纪委常委,九纵司令许世友在广州指挥了边境战争,十纵司令宋时轮则是军事科学院长。这些司令们在战后的职业生涯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粟裕在评价中指出,一纵和四纵擅长野战,三纵、八纵和九纵则擅长攻坚,而十纵在战斗力上稍显逊色。但他也强调,评定头等主力的依据并不仅仅是兵力和战果,更重要的是看纵队在战役中所起的作用。十纵虽然在成立时只有两个师,实力相对较弱,但其在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的顽强阻击战表现令人瞩目,因此也被列入六大主力之一。

在谈到照顾面子的问题时,我们注意到二纵司令韦国清在1979年的权力和地位甚至超过了宋时轮,但二纵却并未被评为头等主力。这进一步证明了粟裕在评定主力纵队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叶飞,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军事家、政治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那么,在六大主力纵队中,粟裕最钟意的是哪一个呢?

从排除法来看,九纵虽然攻坚能力出众,但在机动野战方面并不突出;八纵的特点则不够鲜明;三纵进行过主官大换血,影响力有所减弱;四纵陶勇则因过早去世和军事上未能突出重围而令人感到惋惜。相比之下,一纵叶飞的表现相对全面且完美。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六纵的情况。六纵在华野诸纵队中无疑具有明星气质,其与整编七十四师的恩怨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然而,在战斗力水平上,六纵却存在不少短板。例如,在独当一面的能力、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以及指挥员的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六纵在最终的主力纵队评定中落选。

综上所述,粟裕大将评定华野六大主力纵队的过程既客观又公正,既考虑了战斗力因素也兼顾了纵队在战役中的实际作用。虽然六纵的落选令人感到意外和惋惜,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评定过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