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上),尼古拉一世的误判

2024-10-02军事

俄罗斯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在逆势下往往能扭转乾坤,顺势下反而屡屡败北。拿破仑的入侵、希特勒的闪击、冷战后西方阵营的全力围堵,俄国眼看着要亡国在即,却在绝境之下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击退强敌,顺势登顶强国之位。然而在顺势之下,俄罗斯的进一步扩张反而会将国家拖入失败的泥沼。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轰然解体,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就在三年前,苏联大军还在阿富汗耀武扬威。但这并非是俄国第一次从巅峰跌落,一百多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折戟沉沙,就体验过了一次从巅峰到谷底的极限落差。

1849年5月,奥地利皇帝、十八岁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风尘仆仆的赶到华沙,请求沙皇尼古拉一世出兵帮助奥地利镇压革命。此时的尼古拉一世五十出头,已在位二十四年。无论是年龄还是执政经验,尼古拉一世都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长辈。面对这个惊魂未定,才登基半年的年轻人,尼古拉展现出了一个长辈该有的姿态。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不失时机的向沙皇屈膝下跪,恭顺地亲吻尼古拉一世的手。年轻皇帝的恭敬与顺从让尼古拉一世不禁飘飘然,很快同意出兵,像一位无所不能的父亲一样,帮助不知所措的儿子摆平了动乱。

1848年大革命

于公于私,沙皇俄国之于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帝国,都有再造之恩。然而这份恩情仅过了四年,就烟消云散,俄奥双方剑拔弩张,就差直接开干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背叛比克里米亚前线的溃败还让尼古拉一世感到胆寒,最终一病不起,愤恨离世。而这一切局势变幻的起源,是俄罗斯帝国心心念念许久的君士坦丁堡。

在尼古拉一世所处的时代,俄国在欧陆的影响力空前扩展,带领欧洲各君主国击败拿破仑和镇压大革命的「功绩」,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话事人。1850年,普鲁士、奥地利因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发生争执,沙皇尼古拉一世竟传令两国政府首脑到华沙去接受他的裁决,而两国还真就乖乖就范了。难怪尼古拉一世狂傲地宣称:「俄国的君主是全欧洲的主人,没有一个国家敢挡住俄国的道路。」但在海洋上,俄国的势力就相形见绌了。波罗的海与黑海两大舰队好似螃蟹的两把大钳子,将整个欧洲夹住。但可惜的是 波罗的海和黑海都是内海,出海口还都在别国手里,俄国空有两把巨钳,却又被牢牢捆住。

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国

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由丹麦和瑞典把守,两国都是小国,若无其他大国的支持,断然不敢封锁海峡。而当时俄国与其他列强的关系都还可以,因此在波罗的海方向,俄国舰队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反倒是黑海方向大门紧闭,让黑海舰队动弹不得。当时的土耳其已经日薄西山,尼古拉一世就想彻底灭掉土耳其,打通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不过尼古拉一世也明白俄罗斯是不能吃独食的,要想灭掉土耳其,还需要征得其他列强的同意。

奥地利与俄罗斯结盟已有百年之久,早在17世纪末,两国就结成了对抗土耳其的同盟。七年战争中,俄奥两国又共同出兵遏制普鲁士,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国的同盟关系进一步巩固。最重要的是,奥地利与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存在利益冲突,如果奥地利同意加入肢解土耳其的行动,是能够切实获得利益的。1829年,尼古拉一世首次向奥地利提出瓜分土耳其的建议,但奥地利审慎的拒绝了。

1843年,尼古拉一世再次提议,并许诺土耳其欧洲部分领土全归奥地利,把君士坦丁堡变成一个不设防城市,由奥地利负责守卫。但沙皇开出的条件反而让奥地利起了更大的疑心,欧洲国家都知道俄罗斯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渴望,怎么可能拱手相让。但如此优厚的条件奥地利也不好直接拒绝,就踢了个皮球,对俄国人说只要英法同意,奥地利就没问题。于是1844年,尼古拉一世使用化名「奥尔洛夫伯爵」私服出访英国。

尼古拉一世

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海洋强国,殖民统治世界的方式与俄国有着明显的不同。俄国人贪婪的吞食着周边国土,吃相极其残暴野蛮。英国则是资本至上,只想攫取更多的利益,却不想承担更多的治理义务,因为一旦在殖民地投入资源进行治理,很有可能造成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因此在土耳其问题上,英国人并不想直接将其肢解,一个虚弱的、统一的土耳其反而更有利于英国资本攫取利益。

为了防止土耳其突然崩溃造成的混乱局面让英国资本遭受损失,英国甚至开始帮助土耳其进行适当的现代化改革,以延长苏丹的统治。对于俄罗斯的蠢蠢欲动,英国也一直戒备着。1833年,在法国的支持下,土耳其埃及总督默罕默德阿里起兵造反,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苏丹马哈茂德急忙向英国求援,可英国此时正在搞裁军,没能支援土耳其。于是马哈茂德二世只能向俄国求助,俄国军队很快进驻君士坦丁堡,黑海舰队开进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衰落中的奥斯曼土耳其

俄军的大举入驻,让英国人大吃一惊,一旦君士坦丁堡的苏丹倒向俄国或被俄国控制,英国人在土耳其的所享有的特权利益就要到头了。法国人支持默罕默德阿里也只是想通过控制埃及,在中东地区与英国掰掰腕子,并不想让一个新兴的埃及取代没落的土耳其。俄国的突然下场瞬间改变了局势,俄国想独吞土耳其,没门!于是,本来敌对的英法立马放下分歧,合力向马哈茂德二世施压,以保证埃及军队撤退为条件,让俄国人撤军。

俄国不敢直接与英法决裂,但又觉得就这么撤了又很没面子,于是就强迫土耳其签订了【欣卡尔—伊斯凯莱西和约】,两国结成了攻守同盟,根据和约里的一项秘密条款,俄国军舰随时可以自由通行海峡。此外,除非俄国同意,其他国家都不能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而且,在俄国认为合适的时候,它还有权派遣其陆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登陆。俄国人的狼子野心势必会通过土耳其政府内部的亲英派传达给了英国,引发英国更大的担忧。

1839年,法国故技重施,再次支持埃及进军叙利亚,这次尼古拉一世没有贸然出手,而是拉上了英国一起为苏丹站台。1840年,俄、英、奥、普四国联合呼吁默罕默德阿里撤军,作为交换条件,苏丹承认默罕默德阿里在埃及的世袭继承权。在经过一番博弈后,法国选择妥协,各国在伦敦会议上签署了和平条件,其中规定在战争爆发时,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海峡将对除苏丹盟军以外的外国军舰关闭,这意味着战争期间英国军舰就能以苏丹盟友的身份驶过海峡进入黑海,之前俄土签订的【欣卡尔—伊斯凯莱西和约】就失效了,俄国实际上放弃了自己在奥斯曼帝国的主导位置和对海峡的控制权。沙皇希望能以此改善与英国的关系,孤立法国。

有了前面的妥协作为铺垫,1844年沙皇到访后与英国王室和政府相谈甚欢,对于尼古拉一世肢解土耳其的提议,英国政府大体是同意的,双方起草了一份秘密备忘录。沙皇自以为达到了目的,沾沾自喜的离开了英国。但他没有意识到在英国外交政策会受到议会、反对党、公共舆论以及媒体的左右,与王室与政府首脑的秘密谈判并不能确定什么,而且谨慎的英国政府并没有在备忘录上签字。最重要的是,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利益大于一切,这就意味着英国继续扶持土耳其的外交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动。尼古拉一世就是带着这样一种严重的误判回到了俄国,最终使自己和俄国吞下了失败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