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军和杂牌军在待遇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央军是指国民政府直接控制和装备的部队,而杂牌军则通常指的是地方势力控制的非中央直属军队。
兵源:中央军嫡系各军由副军长担任「师官区司令」(效仿日本划分的招募和训练新兵的指定地区,其他部队不得到该区域征兵和抓丁。)
1939年以后,在我国大部分人口稠密区已经沦陷的情况下,「师管区」大多位于川、滇、黔、湘等几省,杂牌军没有这个待遇。(如抗战八年,四川贡献的壮丁最多,达到了350多万,这些川中子弟绝大多数补充进了中央军而非川军)
中央军的兵源能够得到有效补充,辖有三个师的第74军,在抗战后期拥兵近50000人,其他中央系的甲种军(三师编制)一般在35000人左右。
杂牌军只能靠升格保安团、私拉同乡子弟或者在不是师管区的偏僻县区募兵,来维持自己部队的兵力规模和补充伤亡,兵力不超过25000人。
中央军嫡系部队出现战斗损失后,不仅不撤番号,有时还会增编,后方源源不断进行补充。
杂牌军一旦战损过大,军政部就变着法进行缩编、或者直接撤番。
军费:通常情况下,中央军嫡系部队的一个满编师,抗战期间每个月可以领到20到25万元的军费,不但足额而且从不拖欠;杂牌军每个月最多12万到15万元,而且经常拖欠。
嫡系部队的将领多为蒋介石亲信,每次晋见或者述职时,还经常都能领到一笔「特支费」,动不动一出手就5万块,既解决了将领的个人生活问题,也使嫡系部队养兵更容易些。
武器弹药供给:军政部在作战物资分配上表现为嫡系部队领得多领得快,杂牌就得排队等着,就算勉强分来一点,还得给回扣找门子,否则还是拿不到手。(外援武器装备根本不可能给杂牌)
抗战后期美械援助到来以后,美械军、半美械军基本都是中央军,至少也是「中央化」了的杂牌军,真正的杂牌军就不要妄想了。
弹药补充公式:八路军不及杂牌,杂牌不及嫡系。
部队使用方式:中央军实行「一个师为作战部队、一个师作预备部队、一个师在后方整训。」的轮换制度,保证不出现全军被打垮的情况。
杂牌军全部顶在中日两军的接触线上,甚至是日军后方。(河北、河南和山东地界,几乎都是东北军、西北军等杂牌部队,川军则被分配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战场,桂军主力去了大别山打游击。)
基层军官补充:中央军嫡系部队,分配和补充来的军官多为中央军校(黄埔)或各分校的毕业生,杂牌军基本都靠自己从士兵中提拔或者自设教导队来培训,水平参差不齐。
如此差别待遇,依然无法达成老蒋打死日寇除外患,消耗杂牌去内患的计划,老蒋得加快进度了,他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整编」杂牌军:
1.将杂牌军部署在一线或者敌后,损失大者不予相应补充,或直接取消编制或令其自然消亡;
2.通过干预人事,将中央系军官掺入杂牌军中,实现换血,将杂牌军直接中央军化;
3.以整编军队为名,限制和编并杂牌军的编制,使得其规模逐渐变小,最终结合上述两种手段清除掉。
抗战胜利以后,老蒋将中央军的份额,从抗战爆发时的四分之一提升到二分之一左右。(同时造成杂牌军在解放战争时离心离德,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军和杂牌军在待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央军是指国民政府直接控制和装备的部队,而杂牌军则通常指的是地方势力控制的非中央直属军队。以下是两者在待遇上的几个主要区别:
武器装备:中央军通常装备较为精良,能够获得较好的武器供应和国际援助。相比之下,杂牌军往往装备较差,缺乏足够的武器弹药。
训练水平:中央军由于有系统的训练和较高的军事教育水平,战斗力相对较强。杂牌军则因资源有限,训练水平和军事素质参差不齐。
物资供给:中央军能够优先获得政府的物资支援,如粮食、衣物和医疗用品等。杂牌军在这些方面常常得不到充分保障。
指挥体系:中央军受到蒋介石及其核心集团的直接指挥,享有更高的地位和信任。杂牌军的指挥权往往掌握在当地军阀手中,其忠诚度和服从度受到质疑。
政治待遇:中央军中的官兵更容易获得晋升和政治上的认可,而杂牌军的官兵则较少有机会进入国民党的权力结构。
国际影响:中央军作为国民政府的主要力量,在国际上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杂牌军则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中央军在抗日战争中享有比杂牌军更好的待遇和资源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战斗表现和历史评价。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杂牌军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