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军队里是否能够取消排级,让连直接指挥各班?

2024-10-04军事

能否取消排这一层级,让连直接指挥5-6个班?

很遗憾地告诉题主,这是完全不可行的。以前也有人和你一样的想法,而且已经这样试过了——那个人可是大大的有名,其下属部队编制的基本单位就是营,不仅压根没有排级单位,就连营连级军官也压缩到了极致。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少养军官。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养活一个军官的费用是士兵的好几倍。如果能够省下钱来多养士兵,岂不是可以多不少炮灰? 可是实际上事与愿违,这种组织精干的直属部队真的到了战场上,却是严重的水土不服,毫不意外就是屡战屡败的结局。

一、没有排级的营

这支部队的编制很独特,每营共有505人,设有营官一名。下辖前后左右共4个哨(四个连),每哨104人,设有哨官一名、哨长一名、护勇5人、火勇1人。每哨分8队(8个班),每队12人。12*8=96+2+6=104加上营官的亲兵一哨6队72人,全营共有108*4+72=504+2=506人。

具体算来,全营分为38队(38个班),其中劈山炮2队、抬枪8队、小枪9队、刀矛19队,此外又有长夫180名。 从编制上来看,这正好是一个合成营,下辖四个步兵连、一个火力连,一个支援保障连,而且取消了排级,是由连直接下辖各班。

而同样的,马队也是如此:每营511人(含营官),设营官1名,帮办1名。分5哨(五个连),每哨102人,设正哨官1名,副哨官1名,马勇50名,散勇5棚,每棚10名。此外又有伙夫长夫共81人。全营有马276匹。这种骑兵营,是下辖五个骑兵连、一个支援保障连,同样也是取消了排级,由各连直接下辖各班。

看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了吧?不卖关子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淮军,他们的头儿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而且这个编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同治二年(1863)开始,淮军开始改装洋枪,劈山炮队改为开花炮队,人数也有所增加,步队每营加长夫大约700-800人不等— —这整个的规模,是不是与合成营越来越像了啊?

而这淮军后来的战绩,大家也是清楚了的,虽然在内战中出了风头,但是一遇到外敌就现了原形,被日军现代的师团可是打惨了。而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这种「合成营」制度严重缺少基层军官。

二、缺少基层军官

很明显就能看出来,淮军的营即相当于现代的合成营,哨相当于连,队(棚)相当于班。这些都可以和现代军队的编制,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它的各级指挥部都普遍缺乏军官,营部只有营官和帮带两个人,没有任何辅助他的参谋人员。 而其余如管账、书记、医生、工匠、军装等人,也都是营官聘请的外派劳务人员,工资由每营的办公费用里开支。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营官只要尽量少请人,那省下来的钱就是自己的。

而问题更大的是,其连部(哨)也只有两名军官,更没有排一级的编制。这就导致了一个700多人的大营,居然只有2*4+2=10名军官,基层指挥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这钱倒是省下了,但是承受伤亡的能力也脆弱到了极点。而且一旦想要扩军的话,你想给新兵营找个带头的军官都找不到。

要知道最基层的作战排,可是现代军队中最重要的基本战术单位,也是培养基层指挥员必不可少的岗位。如此重要的一个级别,在淮军中压根就没有,那就会造成军官培养体系的崩坏。 淮军的各级军官几乎就是固定的,很多军官几乎都要在原有职位上熬一辈子。这最终的结果,就是部队没有新鲜血液,哪怕是好不容易来了个新军官,却压根没有位置安排。

而在现代部队中,军校毕业后一般是担任排长,任职两年后可以晋升连队副职,再两年后晋升正连职。如果工作出色,通常3至4年即晋升副营职。有些比较出色的军校生,毕业5年就能晋升副营职了。哪怕是在新军官制度下,军校毕业大概需要两年排职、三年副连、四年正连,大约9年也能晋升副营职了。

可是你到淮军中就业的话,任职时唯一的去处,就是去担任副哨官(即副连长),先不说这个唯一的萝卜坑有没有空缺,就你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兵蛋子,想去管一百多个老油条,人家听你的吗? 而战时这全连仅有的两名军官出现伤亡的话,那这整个连就算废掉了。

这也就是史上淮军往往一开始打得不错,但经常会因为一两名军官的阵亡,就全军崩溃逃跑的原因。看了这些历史教训,还有人要主张取消排级,让连直属各班吗?

三、淮军的军制改革

所以真正要想提高战斗力,就要对淮军进行军制改革。其基本就是四点:

1.哨下新设排。

根据前面的缺点,在连(哨)下面增设排。以10人为一队,三队一排加排长、排副共32人,连部设有10人的连部班,有哨官、哨长、主簿、护勇6、伙勇1,全连共32*3+10=106人。全营下辖四个步兵哨共106*4=424人,另有一个亲兵哨两个排共六队亲兵64人,再加包括营官、副营官、幕僚官在内的17人营部,全营合计仍然是424+64+17=505人+长夫180人=685人,战时扩编到711人左右。

2.在营之上新设标。

将淮军的营级单位合成化,以3步营、1炮营(装备格林炮和37小炮)、1骑兵哨为1标(一个团)。每标有标统,帮统,另有马兵一哨50骑为亲兵,合计约有战兵2100人,长夫800人,全标(团)平时合计共有2906人,其中正兵2124人,马勇50人,军乐队12人,长夫720人。战时扩编一步营711人,全标合计共3617人。满编应再扩一骑营,312人,满编一标3929人。

3.在标上新设镇。

建立大支的「游击之师」,以三个步兵标、一个炮兵标(装备75山野炮)、一个骑兵标、一个辎重营、一个工程营为一镇。骑兵标下辖三营,每营262骑。炮兵标下辖3营,每营75炮18门,共1756人。工程营667人、辎重营754人。全镇约12800人,战时可以扩编到15000人左右。

4.建立退役制度。

在淮军内部建立起完整的退役制度,服役期可以定为三年,三年后退役为后备兵,每月只拿一半的薪饷,春秋各调操一个月点名发饷,以维持战斗力。六年后降为续备兵,只拿四分之一薪饷,只在秋季调操一个月点名发饷,九年后彻底退役不发饷。这样每年退役三分之一士兵的话,六年时间就能有双倍人数的后备兵员,战时能够迅速扩军。

在甲午战争之前,北洋要是能将盛军、铭楚拱卫军、毅军、亲庆军、绥巩军、武毅军改编成这样的新式部队,那还是可以一战的。

四、经验总结

综上所述,部队的这个建制级别的设置,其实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严格说起来,是一级也不能省的。比如这个旅营制改革,其实是可以和师团制并行的制度。早在抗战时期,我军就曾经编成过主力团和基干团两种同时存在的编制。

主力团:是采用团、营、连正规编制的大团,一般团属三个营、营属三到四个连,建制完整而且武器装备较好。 但是这种编制相对臃肿,在敌人的优势兵力之下,一般是分割开来,由团领导带领各营作战。

基干团:采用的是小团大连制,取消了营级编制,由团部直接下辖5-6个大连。 这种编制非常灵活,特别是在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战斗中,其表现要好于主力团。

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军采用的「合成营」制度,其实也是类似于基干团的「小团大连制」,合成营长其实是副团级。所谓的「合成营」,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是经历过实战检验的。

不过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看起来合成营的隶属单位增加了,但只是增加了后勤保障单位,作战部队其实还是那么四五个。 合成营看起来是下辖6-7个连,但那是把一些辅助单位,如火力连、支援保障连也算上的结果,能够投入一线战斗的连队(坦克连和步兵连),其实还是4个。同样的合成旅,虽然看起来下属八九个单位,但是真正的作战单位不过同样是4个合成营,加上侦察营也不过是5个。

而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一个指挥部能够指挥的单位有限,又要留出充足备份的结果。各种因素考虑以后,下属的作战单位以4-6个为宜。 而到了基层之后,考虑到指挥员伤亡等因素之后,能够指挥的单位就只剩三四个了。所以取消排级建制的这种设想,其实是完全不可行的。

另外说句题外话:根据俄乌战场的经验,旅级单位是非常容易扩编的。合成旅战时只要补充进两个团的步兵,那么就可以轻松升级成为合成师,到时候其下属单位过多、技术兵器过杂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