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苏联造大型航母使用的钢材到底有多好?辽宁舰舰长的评价让人顿悟

2024-09-24军事

2002年,瓦良格号航母历经十多年漂泊,终于抵达中国大连港。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几乎无人维护的它外表锈迹斑斑,仿佛已是一艘废弃的巨舰。然而,当中国技术人员走近这艘庞然大物,抹开表面厚厚的铁锈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光亮如新的钢材——完全没有受到腐蚀。这种苏联时期特种钢材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瓦良格号的命名与建造起始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命名背后,承载着对历史的尊重与纪念,这艘航母继承了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装甲舰的名字。

在1985年12月的一个寒冷早晨,黑海造船厂的工作人员们聚集在即将开工的航母旁,船厂的冬日寒风中充满了紧张而期待的气氛。工程师们检查了最后的图纸和设备,确保一切准备就绪。

「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以其庞大的尺寸和复杂的设计闻名,瓦良格号也不例外。它的建造展示了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舰体由数千块巨大的钢板组成,这些钢板在精密的机器中被切割和焊接,每一块钢板的加工都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技术支持。

在船体逐渐成型的同时,电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开始安装复杂的导航系统和通信设备。每一条电缆,每一个传感器的安装都需要精确到毫米,确保在航行中能够准确执行命令,处理信息。

甲板上,飞行控制中心的建设同样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里将成为未来飞行员起降的指挥中心,每一个控制台、每一块显示屏都是从苏联各地精选的电子元件组装而成。

与此同时,舰载机库内,预备安装的起落架和相关机械设备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巨大的吊车轻轻地将飞机发动机和其他重要部件放置到指定位置,

建造中断与苏联解体

到了1990年7月,随着瓦良格号被正式命名,整个船坞和周围区域沸腾了。工人们和工程师们见证了这艘巨舰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67.3%的完成率意味着瓦良格号的主体结构已基本成形,从甲板到舰桥,从动力系统到舰载武器系统的安装都在有序进行。

然而,就在瓦良格号即将进入最后建造阶段时,1991年苏联的政治格局开始剧变。原本依赖的数千家配套厂家因为各种物资供应链的断裂和国家经济的动荡而开始出现生产和配送困难。由于这些厂家分布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跨区域的协调变得日益困难,很多原定供应的重要部件和材料迟迟不能到位。

例如,某些专为航母设计的特种液压系统的关键组件,因为生产厂家所在地的政治不稳定而停产。这直接影响了瓦良格号的建造进度,工程多次因等待材料而被迫暂停。项目负责人和工程师们面对着越来越频繁的会议和协调,试图找到替代方案或是加快材料的供应,但这些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

随着苏联解体的进程加速,原本严密的国家机构协作体系也开始显现裂痕。多个设计和监管机构因为资金短缺或是人员流失而功能受限,这对瓦良格号的建造是一个重大打击。曾经由中央政府统一调度的资源和人力,现在变得支离破碎,难以为继。

最终,在1991年底,随着苏联正式解体,瓦良格号的建造项目也被迫停止。工人们陆续离开,船坞逐渐空旷,只留下半成品的巨舰与凛冽的北风相伴。

转手中国,技术的传承

在瓦良格号的建造计划搁浅多年后,这艘曾经寄托着苏联海军未来希望的航母因无法继续完工,被迫搁置在乌克兰港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面临着财政和资源的巨大压力,无力继续维护这艘庞大的未完工巨舰。于是,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谈判后,瓦良格号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出售给中国。

中国对这艘未完工的航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尽管瓦良格号已被荒废多年,但它仍具备着极大的潜在价值。

瓦良格号的运输并非一帆风顺。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这艘庞然大物穿越了不同的海域,经历了各种恶劣天气的洗礼。它一路漂泊,最终在2002年抵达中国大连港。当这艘曾经的苏联巨舰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技术人员眼前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艘表面满是锈迹、看似残破不堪的舰体。

然而,这并没有让中国的工程师们失去信心。在随后的检查中,他们对瓦良格号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评估。辽宁舰的舰长后来曾在APEC会议期间透露,尽管瓦良格号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没有进行任何防锈处理,更没有得到过任何维护保养,但它的核心结构却出乎意料的完好无损。

在船体表面,厚厚的铁锈覆盖了大部分区域。技术人员走近舰体,伸手抹开了那些锈迹,惊奇地发现,尽管表面看上去满是斑驳的锈斑,但里面的钢材依然坚硬如初。抹去外层的锈蚀后,裸露出来的钢板仍然光亮,丝毫没有受到海水的腐蚀。这一发现让在场的专家们感到震惊,瓦良格号所使用的特种钢材展现出了极强的抗腐蚀能力。

这种特种钢材的制造,正是苏联工业和技术能力的体现。要知道,普通的船体钢材在经过长时间海水的侵蚀后,往往会出现严重的锈蚀,甚至可能导致结构性损坏。然而,瓦良格号所使用的钢材似乎具备了一种特殊的抗腐蚀能力,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保持长久的耐用性。

瓦良格号的零磁性发现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经过详细的检测后,专家们发现瓦良格号的磁力竟然依然为零。这一发现极具意义,因为地球本身有天然的磁场,任何船只在长期暴露于这种磁场环境下,都会逐渐累积磁性。因此,舰船通常在服役若干年后都需要进行专门的消磁处理,以避免磁性干扰到船只的航行和战斗功能。然而,瓦良格号自被弃置以来,长达十多年没有进行任何维护或处理,却依然保持了「零磁性」的状态,这实在是令人惊叹。

为了进一步确认瓦良格号的磁性状况,中国的专家们对这艘航母进行了多项精密的磁场检测。他们使用了高灵敏度的仪器在舰体不同部位进行了反复测量,结果显示,舰体并未累积任何明显的磁性。

对于一艘如此庞大的舰艇来说,能够在无人管理、无消磁设备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闲置仍能保持「零磁性」状态,实属罕见。这一现象表明,苏联在建造瓦良格号时所采用的特种钢材具备了极其出色的抗磁性性能。这种抗磁性特性对于航母的使用至关重要,尤其在现代战争中,零磁性意味着舰船更难被敌方的磁性探测设备发现,从而提高了隐蔽性和安全性。

苏联当年在造船材料方面的技术水平之高,也在此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特种钢材的生产过程复杂,涉及到精密的冶炼和特殊的材料配比。

我国航母钢材技术的自主发展

在对瓦良格号的研究和改造过程中,中国的技术人员不仅充分吸收了这艘航母的设计和制造经验,尤其是在钢材应用方面,收获颇丰。

经过对瓦良格号的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冶金专家们逐渐掌握了这种高性能特种钢材的制造工艺。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项技术,中国开始致力于研发自主的航母钢材制造技术。在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实验基础上,中国的冶金工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特种钢材的制造难题。

然而,光有制造特种钢材的技术远远不够。航母的甲板需要使用超大尺寸的钢板,这就对轧钢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生产出符合航母建造需求的大型钢板,中国开始着手设计和制造一台世界级的厚板轧机。这台轧机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能够轧制出宽度足够大、质量足够高的大尺寸钢板,以满足未来航母和其他大型舰艇的建造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工程师们与德国SMS公司进行了深入的合作。SMS公司在轧钢设备设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但即便如此,这项任务依然具有极高的挑战性。经过中德双方技术团队的反复论证和实验,这台被称为「轧机之王」的设备终于诞生。这台轧机的宽度达到了惊人的5.5米,是世界上同类设备中最大的一台。

这台轧机能够生产出5.5米宽、40米长的单板钢材,其轧制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通过这台设备,航母的甲板钢材不再需要依赖进口,完全可以实现自主生产。

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号航母正式更名为辽宁号,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到了2013年11月,辽宁舰开始了它的首次远洋演练任务。它从青岛出发,前往中国南海,进行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这次演练是中国海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辽宁舰为核心,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这支庞大的编队,是冷战结束以来,除了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行动。2018年4月12日,辽宁舰再次成为焦点。这次,它带领编队参加了南海大阅兵。在这次海上阅兵中,辽宁舰编队整齐划一、气势恢宏,向世界表明了中国航母舰队已进入成熟阶段,能够承担复杂的海上任务。

参考资料:[1]房兵.「瓦良格」号的前世[J].国防,2012(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