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我军唯一飞过海峡上空的导弹,当初借着出口的名义才得以保留

2024-03-06军事

它是解放军二炮部队(火箭军前身)所有导弹中,唯一飞过海峡上空的型号;在近20年的历史中,它是中国战术弹道导弹的标志。它叫做东风-15,一个曾让敌人胆寒的名字。

在东风-41(早期的短程导弹)和东风-61先下马后,1984年二炮和航天一院开始了新一代的短程战术弹道导弹项目。此时正值国民经济调整,军队要忍耐的时期,经费实在不足。 航天一院以出口为名 才得以继续保留项目 。新导弹被命名为东风-15。

1988年,东风-15在1988年北京国际防务展上首次露面,代号M-9。在当年首次试射成功后,东风-15也转为了自用型号,在90年代初期快速装备部队。

东风-15采用单级发动机,固体燃料。该弹全长9.1米,发射重量6.2吨,可携带一个9万吨级的核弹头或者高爆战斗部常规弹头,射程600km。导弹仍采用常规舵面控制,再入大气层时弹头和弹体分离攻击目标,使用惯性导航系统制导,命中误差在300米左右。

东风-15基本型

在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东风-15是我军为数不多能震慑敌对势力的手段。1995年7月21日至7月24日,二炮从江西某基地先后发射了6枚东风-15导弹,弹着点为台富贵角北方约70海里处。6枚均命中目标,显示该弹的良好精度。

1996年3月8日至12日,二炮从福建某基地先后发射4枚东风-15,越过海峡。其中最近的一枚落在距基隆仅29海里的外海,引发岛内强烈震动,诸多富人仓皇出逃。

90年代末期,改进型东风-15A出现。新型号增加了使用反跑道子母弹头等特种弹头的能力,丰富了杀伤手段。

而后来出现的东风-15B,改用了双锥体弹头,提高了高速再入大气层时的升阻比。这使得其再入段飞行距离要比纯粹弹道模式增程40%,而弹头上的四片小翼则赋予了弹头末端机动能力。在制导系统增加了GPS/北斗导航模块后,其精度更是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参加国庆60年阅兵的东风-15B,注意双锥体弹头

另外,东风-15B的发射系统也做了重大升级。在接到命令后,发射准备时间缩短了至少50%。而且,出现临时改变攻击目标,所需重新装订坐标时,所需要的时间也大幅度缩短。

另外还有一型东风-15C,该弹外型上最大的区别是弹头部分多了一根长长的「大铁棍子」。这根「棍子」由高强度特种合金制成,战术目的很明确——借着弹头落地时的高速,冲破中央山脉坚硬的山石,带着后面的战斗部一路杀进地下指挥所,摧毁地下机场、洞库、指挥机构等目标。

东风-15,弹头是一根长长的棍子

如今,瞄准岛内目标的东风-15,都已经替换成了新的东风-15B/C。早期的型号则转入院校作为训练器材,继续发挥余热。

从当年靠出口才得以保存下来,到海峡危机时对台压制的唯一手段,再到如今突防钻地打击无所不能,东风-15的成长,见证了二炮战术导弹部队艰难的发展和成长。

如今,他们依旧深藏在密林深山。只待那个命令下来,他们就会拖着一道道的火焰,去完成历史使命。

迟早有一天,会从演习画面变成实战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