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苏联为什么要大力支援中国抗战

2024-08-31军事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苏联航空志愿队部分成员

雪中送炭的苏联

一讨论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援助,天朝网络上基本就剩下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派坚称美国对于中国的援助数量极少(相对于援英和援苏物资数量而言),对于中国抗战几乎毫无帮助,关键是动机不纯,因为「如果没有美国的资助,日本是无法全面侵华的」;另外一派则是截然相反,声称如果不是美国不计代价地提供物资支援,蒋介石政府早就主动投降,退出战争了,中国能够取得抗战胜利,美国的援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云云。

乍一看,两派观点似乎有有那么一定道理,看起来也勉强可以自圆其说,但是不客气地说,两者都有失偏颇,既不全面,也谈不上客观。而且最让人无语的是,这两种观点的出发点全部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政治局面,只是单纯地以善恶、是非、黑白这样纯良的概念来认知国与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决策,也难怪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漏洞百出了。

在80多年前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改朝换代的中华民国政府已经被只不过经历了一次明治维新的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在中国最为困难的时候,不是美国而是苏联政府提供了宝贵的援助:

苏联在1937、1938、1939年一共提供了2.5亿美元(年利率3%)的贷款,1000架飞机、约2000名飞行员和500名军事顾问;西方在同时期提供的贷款为2.635亿美元。

1941年,美国没有加入战争前,向中国政府提供的贷款是2600万美元;1942-1945年间,美国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根据租借法案提供了13亿美元。这笔钱抗战结束后还没有用完,所以1946年美国政府还是继续给国民党政府提供了2.1亿美元。说起来鬼子都投降了,这笔费用蒋介石也没有拿来重建国家,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大家应该心里都有数。。。

要不说自古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天朝人民的思想素质就是高,待人接物讲究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于西方国家挂在嘴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种「反动错误」观点,自然是要大力批判和划清界限的。

但可惜的是,光咱们自己一家这么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离开了中国地界,其他国家就没有一个不这么干的。具体到抗战时期的国外援助方面,所有给咱们提供援助的国家里面,同样没有一个是纯粹出于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平精神和反法西斯精神来提供无偿援助的,包括苏联。

唯一一个对华政策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半分动摇的,就是东边的小日本——侵吞中华大地的野心只有更猖獗,没有半分收敛。

我们感激苏联的雪中送炭,但同时理清楚其中关系,这两者并不冲突。想要完全搞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就不能将注意力局限在某个特定的事件和行为上。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就是为什么苏联要直在1937年才开始援助中国,而援助行为到1939年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却又戛然而止呢?

这,就得从1931年说起来了。

苏日关系很好,日苏关系很糟糕

1931年9月18日晚,一伙日本关东军的参谋军官在沈阳附近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上,策划了一起爆炸案,蓄谋已久的关东军随后把这起阴谋挑衅事件当成借口,发动了对东三省的入侵。几个月内,日本军队就占领了整个东三省,并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日本占领东三省彻底改变了日本和苏联的关系——两国突然之间就出现了长达5000公里的边境线。而此时的苏联,不仅是远东方面的军事实力薄弱,而是整体军事实力都还在恢复时期——斯大林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不但没有进行军事干预,反而采取了绥靖的中立政策。

此时的苏联不仅刻意禁止在边界地带展示武力,还拒绝参加国联派出的李顿调查团对中日冲突的调查,同时拒绝调查团成员穿过苏联领土前往中国东北——苏联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其实走得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远——日本强行要求并得到了使用苏联拥有的中东铁路运送军队的权力(注1),但莫斯科却禁止中国军队使用这条铁路线,原因却是担心日本指控苏联违反中立条约。

到了1932年年中,日本已经完全击败了东三省的所有有组织的军事抵抗,而此时的日本陆军仍有余力继续进行军事行动,也就是从这时起,许多日本人开始叫嚣,要趁着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实力薄弱的大好时机,彻底解决苏联威胁。

向诺门罕战场移动的日本军队

倍感威胁的苏联政府从1932年开始不断向远东增派军队,但是因为远东地区幅员广阔,而且交通不便,实际上从整体战略优势来讲,日本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在东北的边境线上,日本还是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的确,苏联当时在远东地区的总兵力超过了日本,但是这些兵力是散布在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而且因为远离位于欧洲的工业和人口中心,部署在远东的部队在很大程度上被要求自给自足。

一旦爆发全面战争,日军可以很快地从本土和朝鲜调来足够的援兵,同时还可以轻易切断靠近东三省边境线的铁路线——这也是苏联最为担心的。

但是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苏联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从一味姑息转变成了非常谨慎的强硬,具体来讲就是不开枪时适当强硬,鬼子真动手了就往回缩,比如1937年6月底发生的黑龙江事件,双方为江中心的一个有争议的边境岛屿争持不下,结果当苏联红军派兵登岛后,日军开炮击沉、击伤了苏军三艘炮艇,打死37人——苏联一声不吭地撤退了。

全程参与了此次事件的一名叫辻政信的日军少佐参谋,也由此汲取了「好斗」的精神力量,并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将其散播给更多日军同僚。

看到这里,估计好多人都无法相信,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战斗民族」吗?别说现在,就是当时的世界各国都无法理解,克里姆林宫居然会容忍如此明目张胆且肆无忌惮的正面挑衅,这实在是太不寻常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斯大林在两年前掀起的「大肃反」风暴,已经在这时候波及到苏联红军内部了,在随后对军队的大清洗中,远东部队的指挥队伍中,有近1/4—1/3的军官人员被处决、监禁或者开除出军队。

苏联红军在1937-1939年这段时期里,遭受了来自内部的致命打击,这也是让日军后来敢于在诺门罕和苏联开战的根源之一。

但是随着日本全面入侵中国,苏日之间的军事平衡就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个事实,苏联领导人看得很清楚,但是日本军队,尤其是关东军的很多将领,却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这点。

从反殖民战争到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上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变得越来越险恶,而苏联的最重要的外交目标从未变过,就是要防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结成强大的联盟,将矛头对准苏联。

在整个30年代里,斯大林一直在避免和任何强大的国家发生战争,特别是有可能在苏联本土上发生的战争。1932-1933年,日本完成了对中国东三省的「占领」,而纳粹党则真正开始掌控德国,苏联的东部和西边边境,都出现了有威胁力的敌人。

苏联政府会如何来应对呢?斯大林的做法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段,估计换后来的任何一名苏联领导人,都无法做得像他这么完美:

苏联先后和蒋介石政府、法国、波兰、芬兰和华盛顿建立了外交关系,尽管从1927年的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一直被共产国际斥为「最大的敌人」。

1933年,苏联加入了它之前一直谴责为「帝国主义联盟」的国联,以对抗可能的日本侵略。

在此之前,苏联削弱资本主义强国的手段主要是输出革命,即鼓励它们的殖民地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但是当日本和德国两个法西斯国家结成反共产主义联盟已成定局后,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已经取代反殖民主义,成为了苏联的中心信条。

1935年7-8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苏联不但没有邀请印度代表参加,同时也没有再讨论反殖民主义,相反,大会在集中讨论如何让各国的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国际的政治部门合作,如何反对法西斯。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次大会上,因为德国共产党已经被宣布为非法,所以既没有号召他们对纳粹政权采取破坏行动,更没有让他们组织武装反抗,而是让他们「到法西斯大众性组织当中去工作」,为劳动人民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舒适的工作条件。

对于德国,整个大会一直在高谈和平,表达了强烈的和平愿望——与之形成了鲜明对照的是,只有一个政党接到了交战的命令——就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鼓励中国共产党人要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办法和日本侵略者战斗。

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长征最后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在为自己的生存战斗,正在和试图置自身于死地的蒋介石反动政权作殊死战斗。但共产国际下达的命令却是让我党和死敌蒋介石化敌为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如果说共产国际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树立了统一战线的政策,那么西班牙内战就是这一策略的事实体现:

当来自德国和意大利的援助送到了叛乱者手中后不久,苏联也很快就开始向共和政府提供各种战争物资,虽然苏联提供的物资远远达不到德意两国援助的规模,但是政府军如果没有这些援助,他们的败亡时间会大大提前。

斯大林向西班牙派出了大批的飞机、坦克、大炮和「志愿者」,这仅仅是出于无私的国际主义情怀,仅仅是为了保卫西班牙共和国热爱自由的人民吗?估计没有人会相信这种理由的。

苏联政府当然不会短视地去奢望在西班牙土地上建立一个「苏联式的共和国」,但是在西班牙土地上旷日持久的战斗,首先是激起了千千万万西方自由主义者反法西斯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苏联只花费了相对低廉的代价,就让大批的德意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力量被困在了欧洲一角。(注2)

看到这里,各位朋友们是否看出端倪了呢?没错,苏联随后在远东采取的策略,就和西班牙内战中采取的如出一辙。从更深层次来讲,苏联是将下面三个策略和目标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

1、姑息政策;

2、通过强硬手段让日本意识到,战争是代价高昂且风险极大的;

3、鼓励蒋介石政府进一步抵抗日本侵略者,不和日本达成任何退让性质的临时约定。

中国会继续收到援助,但是苏联不会干预战争

从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对中共的指示就可以看出,斯大林希望把日本军队从中苏边境上引开,进一步深入中国。但是直到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爆发,苏联政府的对日政策仍是以姑息为主。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苏联对日政策很快就来了个大转折,因为在莫斯科看来,已经没有必要对日本继续姑息放纵的必要了——中日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越长,日本侵略苏联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苏联领导人有一点是很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是他们不会像西方那些国家一样受制于国会或者议会,结果长时间坐在旁边闲看着战局发展:

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刚刚一个月,苏联、就向蒋介石发放了1亿美元的贷款,用于购买来自苏联的武器装备。8月21日,苏联和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在这么个节骨眼上选择和中国签约,目的就是警告日本,苏联是站在中国一边的。

到了1937年12月,莫斯科再度追加了2亿美元贷款。

1938年,200架苏联生产的现代化战斗机和轰炸机,和40名飞行教官和数百名「志愿」飞行员一起,来到了中国,并很快就投入了抗击日本空军的战斗。

中国政府当然对这样雪中送炭式的军事援助无比感激,唯一的问题就是,斯大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来支持中国呢?

诺门罕战役遗址

这个问题,斯大林曾经在和中国特使孙科的一次会面中说得非常清楚:

「中国在打自己的仗,还在为苏联打仗。。。中国会继续收到来自苏联尽可能多的援助,这些援助会以军火、飞机和其他供应的形式送达;但是苏联不会去干预战争。」

至此,斯大林对待中国的政策已经很清楚了——这就是第二个西班牙,通过向中国政府(和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足够的战争物资,防止他们被强大的敌人打垮,这样苏联就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让三个反共的国家,分别在欧亚两地陷入战争的泥潭。

中国战场还和西班牙战场完全不一样,这里吸引了日本军队的大部分军队,比如当苏日两国在1939年在诺门罕展开对决时,日本已经将超过2/3的军队都部署到了中国。中国的抗日战争早已让日本陷入泥沼,日本如此多的人员和物资最终都被中国战场拖住,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集结足够的部队展开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

苏联的对华援助,起到的作用在某方面来讲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的确把日本军队从苏联边境引开了;另一方面,因为对中国的援助让日军进攻遇到的阻力加大,日本对苏联的怨恨也在日益加深。

最终,日本还是选择了和苏联在远东一决胜负——1939年5月11日,诺门罕战役爆发。9月16日凌晨两点(莫斯科时间),双方停止了一切敌对行动。。

9月17日,苏联红军势如破竹地攻入波兰领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个早已趴在苏联脚下摇尾乞怜的国家变成了历史。

诺门罕战役结束后,苏日两国关系得到了迅速的改善——在德国入侵苏联仅仅9周前的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了中立条约——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彻底卷入战争。

在随后的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杀戮的规模空前绝后,但是日本和苏联却一直保持着和平,直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

至于中国,当苏联和日本签署了中立协约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苏联援华物资了。

注1: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也被称为「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1929年7月,张学良为收回这条铁路的控制权,和苏联开战,随即惨败;1935年3月,苏联把中苏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北段(北满铁路)以1亿4千万日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

注2:任何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都是老奸巨猾的,想想看,西班牙的独裁者佛朗哥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二战爆发后迟迟不愿意加入轴心国阵营呢?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