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一口气儿读懂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为何如此强大

2024-05-07军事

巅峰时期的东北野战军有多强,在三年的时间里,这支劲旅从12万发展到一百万,收复了77座城市,解放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从而一跃成为当时各战场解放军中最为精良的一支部队。口说无凭,数字说话,这支劲旅用了52天的时间,干掉国民党正规军36个师,非正规军9个师,共歼灭47.2万人。缴获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万挺,飞机9架,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太多了,这里只介绍缴获的部分重武器。书写了战史上极为辉煌的篇章辽沈战役结束后,东总的总兵力达到103万,包括主力部队,12个步兵纵队、1个炮纵、一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含二线补充兵团)33万,总共103万人。

光有人数说明不了啥问题,国民党800万军队,人数装备都占优势,都没整没了,所以,只说人数证明不了部队的战斗力,那我就分开捋一捋东北野战军的厉害之处吧。

先说装备

关于东北野战军争议最多的就是装备来源,有人说是苏联老大哥援助的,有人说是日本战败遗留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缴获国民党的。

这三种说法都不全面,是兼而有之。在我军进入东北之初,苏军确实向我军转交了一部分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苏联转交给我们的武器都是他们看不上眼儿的,准备运回国当废钢铁,我军负责军工贸易的负责人和苏军进行半私人半官方的交涉,用粮食和废钢铁、布等交换而来,实际等于购买,所以这不能算援助,顶多算是给打个折儿买回来的。而且,当时,朝鲜援助的我们的日遗武器比苏联官方援助的都要多。

而东北野战军的武器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和后来逐步完善的军工厂的生产。至于苏联苏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说的「援助东北野战军600辆坦克、800多架飞机等」 的说辞,听听算了,当时如果我们有这么多飞机,何至于开国大典上,受阅飞机需要飞两遍那么寒酸?援助这么多架飞机,为啥解放战场上我军一架飞机都没参战过?但无论怎么说,苏联对东北野战军的武器供应还是值得肯定的,但相对于大规模作战的东北野战军来说,苏联的武器供应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那些认为东北野战军的武器主要来源于苏联援助的人们应该重新认识。

那么,东北野战军的武器主要从哪里来的呢?入东北初期主要来源是收缴伪军的武器和剿匪,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了无政府的真空地带,当时在东北各地仍有大批持有武器的伪满军和伪警察,以及遍地的土匪。我军进入东北后立即解除了所到之处的伪军的武装,收缴了大量的武器。为了稳定地方根据地,部队在进行剿匪的时候,在土匪手中亦缴获大量的武器。

当时日军撤退的时候遗弃和藏匿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我军进入东北后对这些武器进行了有组织的搜集活动。

战争初期的武器来源大致是这样的,随着战局的深入,东北野战军的武器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蒋介石为了赢得东北战局,不惜血本,将大量的美械装备和半美械装备的部队派往东北,同时,还源源不断的把武器装备运往东北战场,据说还赢得了运输大队长的美誉。结果随着战局的不断失利,这些精良的武器绝大部分都落到了东北野战军的手里。但缴获装备固然来得快,却不持久,为了维系长期的武器供应,东北野战军还在东北建立了大量的兵工厂,这就是东北野战军武器精良并且源源不断的原因。

巅峰时期的武器装备水平达到什么程度?

拿东北野战军2纵,也就是原39军辽沈战役后的实力统计数字。该军总共装备有有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春田步枪2408支、冲锋枪3058支、捷克式机枪790挺、布伦机枪117挺、92式重机枪7挺、M1917重机枪155挺。

火炮方面则有60、82毫米迫击炮369门、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92式步兵炮36门、日式山炮24门、美式75毫米山炮12门。

当时,39军的一个步兵连,人数最多者达到了200人以上,每个步兵班装备1挺轻机枪、1具掷弹筒,整个连还另有3门60迫击炮,步兵班中冲锋枪数量能到2到3支。

这个装备情况已经超过了当时国军所谓的五大主力。

东北野战军已经拥有飞机,这一点,很多小伙伴不相信,好信儿的话,可以去查查解放军空军的历史,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确实已经有飞机了,只是没有形成战斗力而已。1946年,东北野战军在吉林省的通化市建立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即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辽沈战役的战果,期间就缴获了飞机9架,所以,说东北野战军拥有飞机并没有错,只是没有形成战斗力。

齐全的兵种

东北野战军不仅数量庞大,还建立了齐全的兵种,拥有了非常专业的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还组建了自己的装甲部队,在当时,在国共双方都绝对称得上「王牌之师」。

强大的炮纵

在那个年代,炮兵绝对是战争之神,当时东野的炮兵规模和装备水平在我军序列中绝对第一,甚至超过了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东野的炮纵已经拥有8个炮兵团、1个战车团和一个工兵团,2370门各型火炮。在锦州攻坚战中,东野出动3个炮兵团集火射击,用重炮把坚固城墙炸开缺口,有效的支援了步兵的进攻,当时攻城部队仅用五分钟就攻上锦州城头,和强大的炮火支援不无关系。

在决定战局的塔山阻击战中,虽然国民党占据海空优势,但东野的炮火实力绝不弱于国民党的地面部队,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塔山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的拦住候镜如的十几万援军。

在攻打锦州,最惨烈的配水池战斗中,国民党摄于东野强大的炮火,在配水池阵地专门在钢筋混凝土碉堡外覆盖1—2米厚的土层,伪装成土木结构。我炮兵最初使用短延时引信,结果炮弹在积土上打出大坑,实际上却没有破坏堡垒。所以,我军一个营在突击过程中伤亡惨重,仅剩7人活着走下阵地,后我方指挥员发现情况不对后,命令炮兵紧急改变了引信装定方式,使得炮弹在打入敌人堡垒后再爆炸,终于支援步兵夺取了配水池。

装甲部队初具规模

与炮兵相比,东野的装甲部队规模很小,大多为缴获或修复的原日本关东军的坦克。但在战争中却屡立奇功。在锦州攻坚战中,东野炮纵战车团出动15辆坦克参加战斗,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东野的坦克直接将锦州城墙撞开一个大洞,引导步兵攻入城内,这一著名的战斗场景就复原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中。

工程兵立大功

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能出动上千门火炮和十多辆坦克,和该部队刚成立且规模极小的工兵有绝对的关系。东野的工兵是从延安炮校工兵队发展过来的,辽沈战役前,东野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工兵团,刚一组建就发挥了巨大的战场作用,攻打义县时,大凌河沙泥淤积,炮兵和车辆无法通过,这支工兵部队昼夜施工,清除沙障,还在水深处铺设钢轨,保证了各种车辆安全快速准时的到达阵地。在辽西歼灭战中,工兵3连紧急在锦州东北方面架设一座长度超过50米,可以通过载重车辆的木桥,昼夜施工,提前一天完成任务,为全歼廖耀湘兵团争取了最大的机会。

强大的后勤体系

再好的技术兵器,离开弹药和燃料都玩不转,在辽沈战役前,东野已经掌握了我军序列中最先进的后勤补给体系和军工生产体系。在冬季攻势后,东野准备和国民党进行大兵团战略决战,在这种情况下,东野将各纵队的前勤部、后勤部、卫生部合并成纵队后勤部,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后勤保障的速度和质量,为大兵团作战提供了非常到位的战勤保障。

东野最初的军工部门是1945年10月在沈阳成立的军事工业部,重点负责接收日伪的军工企业,成立仅一个月,因无法阻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军工部被迫撤出沈阳,此后三易地址,从通化到延吉,最后定在北满。

军工部门初期工作主要是寻找日本遗留的军火库和将日伪军在败退中漫山遍野丢弃的武器弹药寻回。俗称「挖窖」和「捡洋落」。随着东北局势的稳定,东野军工部在珲春、兴山、鸡西、佳木斯和哈尔滨等地先后建立了14个兵工厂,各军区后勤部纷纷建立修械所和兵工厂。至1948年初,东北军工部已经在解放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据统计,在辽沈战役期间,我后勤系统前运炮弹12.9万发,各种枪弹418.7万发,手榴弹9万枚,炸药2.6万公斤,以及不计其数的粮食、油料和被装。卫勤系统收治了6.1万人次伤病员。

最懂战术的劲旅

东野之所以战斗力强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极其重视官兵技战术的培养。东野根据广大官兵在实战中的经验总结了「六大战术原则」。即「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一点两面:一点,就是将优势兵力集中在主要的攻击点上,而不是在各个进攻点平分兵力;两面,就是要对敌人实施两面包围,即分散敌人的兵力火力,又不给敌人以突围的机会,力求全歼。

三三制:这个战术的重点是进攻中的队形。个班要分成3-4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4人,各战斗小组以班长为核心,各小组组长率领各自小组,在班长的指挥下,散开一定的距离进行作战。以确保在战斗中能有效配合,灵活运用战术,从而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以班为基础,再拓展到排、连、营、团的三三制战术,三三制可以扩展到战斗、战役到战略的各个层面。

三猛战术:即猛打、猛冲、猛追。猛打:就是集中各种火力对攻击点猛烈输出,猛冲:就是在猛打后,趁敌晕头转向时,猛烈冲锋,东野的部队最不怕的就是「五米之内刺刀见红」。猛追:就是对已经开始动摇或溃乱的敌人,要果断、猛烈地追击,直到把敌人追垮、把敌人全部消灭。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种情况:一是敌人防守,一是敌人要退不退,一是敌人退却。对这三种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打法:如果敌人防守,就要经过充分的准备,不能仓促进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应该先将敌人包围起来,暂不进攻或做牵制性的小规模进攻;如果敌人退却,就要勇猛地追击,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等命令,不需要任何准备,不管部队多少,也不管情况清不清楚,只管放胆地追。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向敌人前进要快,进攻准备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进攻准备要快,就是忙个满头大汗才好;追击要快,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白天黑夜追就完了,追死拉倒。所谓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前要充分准备,不仓促进攻,该快的要快,该慢的要慢,不能「乱用一气」。

四组一队:所谓四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四组一队主要是:部队在突击时要有专业分工,每个小组相互配合、相互掩护、逐次推进。四组一队战术的发明者是东野6纵17师。该师是东北各部队中攻坚力最强的部队,善于运用爆破手段攻坚,被誉为「攻坚老虎」,曾三次被东总单调担任重要城市(四平、锦州、天津)的攻城总预备队。这条战术其实是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总结出来的,东野负责人之总结了前五条。

东野的战术水平之高,令他的对手国民党亦是不得不点头称赞。他们对辽沈战役的评价是:「对兵力的分配,完全符合节约与集中的原则,对大兵团的运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轻重缓急,都非常的适合,绝对不是非常侥幸的赢得了这场战役」。

东北野战军到底有多强?我们得依时而论,拿1948年举例,这一时期的西北野战军只有7万多,中原野战军不超过13万,华北野战军不超过40万,东北野战作为四大野战军中最为庞大的存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反观西北野战军,常年在贫瘠的西北地区作战,缺粮少食,物资供给不充足,再加上西北地区形势复杂,导致西北野战军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可靠的大后方,这也就导致西北野战军的兵源补充也非常困难。

再看中原野战军算是四大野战军中最为艰苦的存在,12万人挺进大别山后,只剩下了7万人,国民党反动派政府部署了大批兵力在大别山周围,导致中原野战军被围困了很长时间,物资补给极其困难。

华东野战军情况算是比较乐观的,依托山东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大后方,保证了华东野战军在作战时期能够及时得到物资、兵源补充。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成全了东北野战军的强大战力,国有劲旅如斯,是国家民族之幸,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