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南云忠一未派第三波飞机攻击珍珠港,是平庸?事实并非你想的那样

2024-10-12军事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 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 ,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要说起珍珠港,大部分人脑子里首先浮现的都是1941年12月7日那个天翻地覆的清晨:飞机呼啸,战舰轰鸣,火光冲天,美军猝不及防,整个珍珠港顷刻间被炸成了废墟。这场经典的偷袭行动背后的指挥官,就是日本海军大将南云忠一。

然而,南云忠一也因为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见好就收」,没派出第三波攻击,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说,他错失了彻底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机会;也有人认为,南云的决策是深思熟虑的战术选择。

那么,南云到底是过于谨慎,还是务实老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见好就收」的南云大将,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成功与失误的双面反应

1941年12月7日,凌晨6点,日本联合舰队航母舰载机组成的第一波攻击编队悄无声息地逼近了珍珠港。 这支庞大的舰队,由六艘航空母舰、20多艘巡洋舰、驱逐舰和辅助舰组成,是二战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精锐力量。

在天刚蒙蒙亮时,第一批183架飞机已经从日军航母甲板上腾空而起,向着珍珠港飞去。这次攻击的目标很明确:摧毁美军的主力舰只,特别是停泊在珍珠港的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以及机场上的飞机,彻底削弱美军的海空战力。

第一波攻击进行得异常顺利。7点55分,日军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在珍珠港的上空盘旋。 未曾料到的美军此时还在梦中,舰艇上的士兵大多数甚至还没起床喝早咖啡。突然之间,鱼雷机俯冲而下,战斗机的机枪猛烈扫射,美军停泊在港口的舰艇成了静止的靶子。

短短30分钟内,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数十艘其他舰只被炸得千疮百孔。接着是机库和跑道上的美军飞机,几乎没来得及升空,就被一一炸毁。

珍珠港第一次响起防空警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分钟,然而,这时防守已经显得毫无意义。 南云的第一波攻击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像教科书一样漂亮。但就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时,南云忠一却在心里琢磨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第一波行动取得巨大成功,战报送到南云忠一指挥舰上时,他面无表情,心中早已开始权衡得失。接下来,便是第二波攻击,目的是进一步压制美军防空设施和残存的战斗力。这一次,日军出动了171架飞机,目标转向了机场、机库和防空炮台。

此时,美军已经从第一波袭击中缓过神来,开始组织防御和反击。南云忠一的第二波攻击显然遇到了更大的阻力,日军战机的损失也逐渐增多。 虽然在机场和地面设施方面的打击仍旧有效,但与第一波袭击的完全压制相比,这一次的效果显然打了折扣。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南云忠一面临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策——是否派出第三波攻击。

第三波攻击的争议与风险

关于是否发动第三波攻击,事后无数军史专家、作战分析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珍珠港的油库、干船坞等重要基础设施,在第一、二波攻击中基本未遭破坏,这些设施对美军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油库,那可是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命脉」。

如果这次行动能够彻底摧毁这些设施,将大大延缓美军的恢复能力,使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一年内都无法对日军的进一步行动形成有效阻碍。

然而,南云忠一却最终选择了放弃第三波攻击。这一决策让人不禁质疑:是出于谨慎,还是出于保守? 尤其是当日后战争形势逆转,美国迅速恢复元气后,许多历史学家将这次放弃第三波攻击视为日军的重大失策。 那么,南云忠一为何放弃了这个可能决定战局的机会呢?

首先,日军的战机损耗不容忽视。虽然前两波攻击成功,但美军已经在第二波攻击中展开反击,日军的损失比预期的要大。 日军海航部队的战机和弹药已经用掉大半,若继续发起第三波攻击,损失可能会更加惨重。

其次,时间因素也至关重要。南云忠一的舰队在珍珠港外已经停留了超过六个小时,时间越长,越容易被美军发现并反击。 尤其是日军并未在珍珠港找到美军的航空母舰,这让南云意识到,若美国航母迅速返回并展开攻击,自己的舰队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最后,南云忠一的补给问题同样是他决策的重要考量。日军舰队远征珍珠港,补给线长且脆弱,油料和弹药消耗极大。 若继续拖延时间,不仅第三波攻击的风险更大,返回日本的安全也将难以保证。于是,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南云忠一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如今,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南云忠一的这一决定,是否过于草率,是否保守,依旧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南云忠一面对的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选择:继续攻击有可能彻底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战斗力,但风险也随之增加;而选择撤退,则意味着保持现有战果,避免将舰队置于更大危险之中。

战后,许多军史专家对南云的决策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应该冒险发动第三波攻击,摧毁珍珠港的油库和船坞。

毕竟,那些油库储存了1.4亿加仑的燃油,足以让美军短时间内丧失大规模反击能力。而船坞则是美军修复舰艇、进行补给的生命线。 如果这些设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太平洋战场上的形势或许会完全不同。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南云的选择并非毫无道理。考虑到日军的作战计划原本就是一次迅速的奇袭,而非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南云的谨慎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日军当时最重要的任务是保存实力,为后续的东南亚攻势铺平道路,而不是孤注一掷。

平庸还是务实?

南云忠一最终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后世无数次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他是个毫无魄力的指挥官,面对千载难逢的战机,竟然因为胆小怕事而未能发起第三波攻击,错失了改变历史的机会。 甚至有些批评者将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归咎于他在珍珠港时的过于谨慎。

然而,更多的分析则指出,南云忠一的选择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他深知一个决定的成败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战果,还要考虑到后续的作战能力。

珍珠港袭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次性摧毁美军的主力舰队,使其丧失短期内的战斗力,而这一目标在前两波攻击后已经基本实现。 继续攻击固然可能让美军的恢复时间更长,但也极有可能让日军自己的舰队陷入更大的风险之中。

在战争中,许多决定都是基于极端有限的信息做出的,决策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而南云忠一,作为一个指挥官,他的选择或许并不完美,但绝对不应被简单归为「平庸」。

参考资料:

战场上的迷雾:未曾实行的珍珠港第三次攻击 凤凰网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