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日军丢一门炮,重金悬赏未果,送信王必成:愿用百挺机枪换

2024-07-11军事

1944年春,安徽广德的战火硝烟中,一场围绕着一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的较量悄然展开。新四军第16旅在一次遭遇战中,意外缴获了这门日军的宝贝火炮。这本该是一次普通的战利品缴获,却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后续事件。日军不惜重金悬赏,甚至派出挑着成担票子的挑夫四处打探炮的下落。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军竟然派出军官携带翻译,亲自送信给新四军旅长王必成,开出了"百挺轻重机枪换一门炮"的惊人条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军如此执着地想要夺回这门火炮?这门炮的命运最终如何?它又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944年3月29日,安徽广德的杭村一带,春寒料峭,却丝毫阻挡不住战火的蔓延。驻守在此的新四军第16旅第48团,正在严阵以待。团长刘别生接到情报,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百余人,连同300多名伪军,正携带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向杭村推进。

刘别生当即致电第16旅旅长王必成,汇报敌情

同时,他迅速调动1营和3营,分别占据杭村东南的牛头山和西南的祠谷山。这两处地形险要,正好可以形成钳形攻势,给予敌人重创。

日军的"扫荡"行动如期而至。他们在途经的村庄肆意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新四军的战士们早已在暗处虎视眈眈。

激战在中午时分爆发。3营率先与日伪军交火,1营随即跟进。双方你来我往,战斗异常激烈。就在这时,旅长王必成赶到了牛头山,他带来了一支"小炮排",即装备有掷弹筒的特殊小分队。

王必成将望远镜递给小炮排排长戴文辉,后者仔细观察敌情。突然,戴文辉兴奋地喊道:"报告旅长,敌人队伍里有门'大炮'!"王必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对戴文辉说:"我只给你3发炮弹,你能不能把'大炮'周围的敌人给我打掉?"

戴文辉没有丝毫犹豫,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由于使用的是掷弹筒,没有精确的瞄准具,戴文辉完全依靠目测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进行射击。随着王必成一声令下,3发炮弹划着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落在日军炮兵阵地附近。

炮弹的爆炸声刚落,王必成立即下令全面冲锋。新四军战士如潮水般涌向敌阵,日军阵脚大乱。他们仓皇后撤,试图占据杭村西南的一处小山包固守。然而,一道的山沟阻碍了他们的撤退,大部分日军被迫停滞在公路边的一座小坟包附近。

此时,六七个日军炮手正死命抽打着牵引火炮的骡马,却怎么也无法让炮车移动。眼见此状,23岁的3营教导员郑大方挺身而出,高呼:"同志们上,缴'大炮'!"他带头冲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战斗异常惨烈,但新四军战士的勇气和决心最终压倒了敌人。日伪军被打得丢盔卸甲,炮兵全部阵亡。当硝烟散去,这门珍贵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连同3发未使用的炮弹,成为了新四军的战利品。

这次意外的缴获,不仅大大鼓舞了新四军的士气,更为后续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火力支援。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门火炮的缴获,将引发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后续事件。

日军丢失这门火炮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战区。新四军第48团的战士们欢欣鼓舞,而日军指挥官则怒不可遏。刘别生当即派出9连的战士,护送这门宝贵的"大炮"转移至70里外的骆驼卡。

由于这是新四军首次缴获如此重要的火炮,旅部连夜发出通知,要求第46、47团的干部前往骆驼卡参观学习。然而,当大家兴冲冲地赶到骆驼卡时,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虽然缴获了"大炮",却无人会操作。

新四军缴获"九二式"步兵炮的消息传到日军耳中,犹如一记重锤,击碎了他们的自负。南浦旅团长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他立即召集手下,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这门火炮。

南浦旅团长深知这门火炮对日军的重要性

"九二式"步兵炮不仅是日军陆军的主力火炮之一,更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维持优势的重要武器。失去这门火炮,不仅意味着火力的削弱,更是对日军士气的巨大打击。

为了尽快找回火炮,南浦旅团长采取了一系列疯狂的举措。首先,他下令在广德县城及周边地区大肆张贴悬赏告示。告示上写道:"谁能提供火炮下落的线索,赏银一千大洋;谁能帮助夺回火炮,赏银一万大洋。"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足以让许多人为之心动。

与此同时,日军还派出了大量的特务和汉奸,四处打探火炮的下落。他们走村串户,利用各种关系网络,试图获取任何可能的信息。甚至有日军特务假扮成挑夫,背着成担的钞票,四处游走,企图用重金收买知情人。

然而,这些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新四军和当地百姓同仇敌忾,对日军的行为嗤之以鼻。不仅没有人透露火炮的下落,反而有不少人故意散布假消息,让日军四处奔波却一无所获。

见重金悬赏未果,日军开始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第61师团下令,凡是不配合提供线索的村庄,一律按照窝藏罪处置。一时间,广德县城周边的村庄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之下。日军挨家挨户搜查,稍有怀疑就严刑拷打。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威胁,当地百姓依然坚贞不屈,没有人透露半点关于火炮的消息。

在这场疯狂的追寻中,两名日军中队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一名中队长在搜查过程中,遭遇新四军的伏击,不幸身亡。另一名中队长则因为未能找回火炮,被认为失职,被迫切腹自尽。这两名中队长的命运,进一步凸显了日军对这门火炮的执着追求。

日军的行动不仅限于地面搜索。他们还动用了飞机进行侦察,希望从空中发现火炮的踪迹。然而,新四军早有准备,采取了巧妙的伪装措施,让日军的空中侦察也无功而返。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焦躁情绪愈发明显。他们开始在广德县城及周边地区大规模"扫荡",企图通过大范围的军事行动逼迫新四军暴露火炮的下落。这些"扫荡"行动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却始终未能触及火炮的藏匿地点。

在这场看似永无休止的追寻中,日军的行为越发疯狂。他们甚至开始散布谣言,声称新四军缴获的只是一门废炮,企图打击新四军的士气。然而,这些谣言很快被揭穿,反而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就在日军穷尽各种手段却仍一无所获之际,南浦旅团长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决定派出一名军官,携带翻译,亲自送信给新四军旅长王必成。这封信的内容令人震惊:日军愿意用百挺轻重机枪换回这门火炮。

这一提议在当时的战场上是极为罕见的。它不仅体现了日军对这门火炮的极度重视,也暴露了他们的急切和无奈。然而,他们显然低估了新四军的决心和智慧。

王必成收到这封信后,立即召集手下商议对策。他们一致认为,日军的这一举动恰恰证明了这门火炮的重要性。因此,不仅不能答应日军的要求,还要更加谨慎地保护好这件宝贵的战利品。

面对日军的疯狂追寻和诱人条件,新四军第16旅的将士们并未动摇。他们深知这门"九二式"步兵炮的价值,决心不仅要保住它,还要让它在抗日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操作这门来自敌人的火炮。

王必成旅长当即下令成立一个专门的技术小组,负责研究和掌握这门火炮的操作技术。这个小组由旅部参谋长亲自领导,成员包括了旅部和各团的技术骨干。他们的任务不仅是要学会使用这门火炮,还要研究如何改进它,使之更适合新四军的作战需求。

技术小组的工作从拆解火炮开始。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火炮的每一个部件拆开,仔细记录每个零件的功能和结构。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相关的技术文档可以参考。每一步都需要他们凭借经验和直觉去摸索。

在拆解过程中,技术小组发现了一个意外惊喜。火炮的炮闩上刻有日文说明,虽然大家都看不懂日文,但这些文字和数字还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他们请来了一位懂日语的同志,将这些说明翻译成中文。这些翻译后的说明成为了他们掌握火炮操作的重要参考。

经过几天的努力,技术小组终于完成了火炮的拆解和研究

他们绘制了详细的结构图,并编写了一份简易的操作手册。然而,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为了保密,旅部决定将训练地点设在一个偏僻的山谷中。他们派出一个加强排负责警戒,防止日军的侦察。训练过程中,他们使用木头和石块代替真正的炮弹进行模拟射击,以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

训练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调整射击角度。"九二式"步兵炮的瞄准具和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炮有很大不同,新四军的炮兵们需要重新学习。他们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调整射击角度的技巧。

在掌握了基本操作后,技术小组开始考虑如何改进这门火炮。他们发现,原装的炮车不太适合在山区作战,移动不便。于是,他们决定对炮车进行改装,使之更适合新四军的作战环境。

改装工作由旅部的一位老工匠负责。他根据技术小组的要求,将原来的炮车改造成了一种可以快速拆卸的结构。改装后的炮车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由战士们分别背负,大大提高了火炮在山区的机动性。

除了炮车的改装,技术小组还对火炮的瞄准具进行了改进。他们在原有瞄准具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简易的水平仪,使得在复杂地形上也能快速完成瞄准。这个改进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

在改装工作接近尾声时,技术小组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炮弹供应。缴获的三发炮弹很快就在训练中用完了,而日军的炮弹又无法获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自制炮弹。

在旅部的支持下,他们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弹药工场。工场的工人们日夜不停地工作,试图复制日军的炮弹。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他们终于制造出了可以使用的炮弹。虽然这些自制炮弹的性能无法与原装弹相比,但在战场上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新四军第16旅终于完全掌握了这门"九二式"步兵炮的使用技术,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装。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意志力的胜利。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掌握和改进敌人的先进武器。

就在新四军为攻克技术难关而欣喜时,日军的又一波"扫荡"来袭。这次,他们不仅要寻找失踪的火炮,更要打击日益壮大的新四军。然而,他们不会想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武器,即将成为他们的噩梦。

1941年初春,日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扫荡"行动。这次行动的目标不仅是搜寻失踪的"九二式"步兵炮,更是为了打击在皖南地区日益壮大的新四军。日军调集了大量兵力,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

新四军第16旅获悉日军动向后,立即展开了针对性的部署。王必成旅长召集各团团长和参谋人员,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巧妙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利用日军苦苦寻找的那门"九二式"步兵炮,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根据情报,日军一个中队正沿着广德通往宣城的公路前进。这支部队大约有150人,装备精良,包括多挺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新四军决定在公路旁的一处险要地带设伏,而那门"九二式"步兵炮将在这次伏击中首次亮相。

选定的伏击地点是一处山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山坡上树木茂密,非常适合隐蔽。公路从山谷中穿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口袋阵。新四军的主力部队隐藏在山坡两侧的树林中,而那门"九二式"步兵炮则被安置在山谷尽头的一处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以直接瞄准公路。

为了确保伏击的成功,新四军还在公路上布置了一些障碍物,迫使日军减速。同时,他们还派出了几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兵,密切监视日军的动向。

1941年3月15日清晨,雾气还未散去,日军中队进入了伏击圈

当先头部队遇到路障时,整个队伍不得不停下来清理障碍。就在这时,新四军发起了攻击。

攻击由那门"九二式"步兵炮拉开序幕。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划破了清晨的宁静,炮弹精准地击中了日军队列的中央。这一炮不仅造成了直接的杀伤,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日军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遭遇炮击,更没想到炮声如此熟悉——那正是他们自己的武器。

趁着日军惊慌失措之际,新四军的步兵和机枪手同时开火。密集的火力从山坡两侧倾泻而下,将日军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日军虽然训练有素,很快做出了反应,但在这种地形下,他们的优势武器难以发挥作用。

日军中队长试图组织部队突围,但每次突围的尝试都被新四军的火力压制住。特别是那门"九二式"步兵炮,每次开火都能准确地打击日军的集结点,让他们的突围计划一次次落空。

激战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日军的伤亡不断增加,士气逐渐低落。当他们的中队长在一次突围尝试中阵亡后,剩余的日军士兵终于崩溃了。一些人试图向山上攀爬逃跑,另一些人则选择投降。

战斗结束时,整个日军中队几乎全军覆没。新四军共歼灭日军12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包括多挺机枪和几门迫击炮。而新四军自身的损失则相对较小,仅有十几名战士受伤。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更在心理上对其造成了巨大冲击。日军指挥部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中队的精锐部队会在与"土八路"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他们更无法接受的是,自己引以为傲的"九二式"步兵炮竟然成为了打击自己的利器。

战斗结束后,新四军立即转移,避免日军的报复性行动。那门立下大功的"九二式"步兵炮被小心翼翼地拆解,由战士们分头背负,消失在崎岖的山路中。

这场战斗的消息很快传开,极大地鼓舞了新四军和当地百姓的士气。人们纷纷传颂着新四军如何巧妙地运用敌人的武器打击敌人的故事。而对于日军来说,这次惨败则成为了他们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痕。

在这场辉煌的胜利之后,新四军并没有骄傲自满。他们深知,战争还远未结束,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那门"九二式"步兵炮虽然立下了大功,但它的命运还远未到终点。

随着新四军在皖南地区的不断壮大,日军对这支游击队的威胁感到越来越紧迫。1941年下半年,日军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目标是彻底消灭新四军在皖南的主力。这次行动调集了多个师团的兵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新四军不得不采取游击战术,分散兵力,避其锋芒。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如何处置那门立下赫赫战功的"九二式"步兵炮。

经过激烈的讨论,新四军指挥部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合理的决定:将这门火炮藏匿起来,等待时机再重新启用。他们选择了皖南山区中的一个隐蔽山洞作为藏匿地点。这个山洞位置偏僻,周围树木茂密,非常适合隐藏。

1941年10月的一个深夜,新四军的一支小分队悄悄地将拆解后的火炮运到了这个山洞。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每个部件用油布包裹,以防潮湿和锈蚀。同时,他们还在洞口设置了巧妙的伪装,使得外人很难发现这个洞穴的存在。

完成隐藏工作后,负责这项任务的战士们在附近的几棵大树上做了记号,以便日后能够准确找到这个地点。随后,他们迅速撤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就在火炮被藏匿后不久,日军的"清剿"行动开始了。成千上万的日军像潮水一般涌入皖南山区,对新四军进行地毯式搜索。新四军被迫不断转移,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英勇的战士倒在了血泊中,其中包括了当初参与隐藏火炮的那支小分队的大部分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火炮确切藏匿位置的人越来越少。

战争的局势瞬息万变。1944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抗日战场形势的好转,日军开始收缩防线。新四军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反攻。然而,当他们想要重新启用那门"九二式"步兵炮时,却发现已经无人知道它的确切位置了。

尽管新四军多次组织人力去搜寻,但茫茫山林中要找到一个隐蔽的山洞谈何容易。最终,这门火炮的下落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直到1979年,一个意外的发现让这个谜团有了新的转机。当地一个务农的老人在砍柴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洞中堆积着一些锈迹斑斑的金属零件,经专家鉴定,这些零件正是那门失踪已久的"九二式"步兵炮的残骸。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随即对这个发现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在洞穴周围发现了一些已经模糊不清的刻痕,这些很可能就是当年新四军战士留下的记号。同时,他们还在洞穴中发现了一些弹药残留和一些简陋的工具,这些都印证了当年新四军自制炮弹的艰辛历程。

这个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赞叹新四军的智慧和勇气,赞扬他们能够巧妙利用敌人的武器来打击敌人。同时,这也成为了一个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2008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当地政府决定在这个山洞附近建立一个小型的纪念馆。纪念馆中不仅展示了那门"九二式"步兵炮的残骸,还通过图片、文字和模型,详细介绍了这门火炮的传奇经历。

每年,都有众多的参观者来到这个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人们站在斑驳的炮管前,仿佛能够听到当年战火纷飞的枪炮声,感受到新四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这门"九二式"步兵炮,从日军手中被缴获,到成为新四军的秘密武器,再到被迫隐匿,最后重见天日成为历史的见证,其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抗战史诗。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抗争的勇气,也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个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