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细雨蒙蒙,重回大营心潮澎湃;沧桑巨变,物非人非两茫茫

2024-01-16军事

——脱下军装三十七年后,重回第二故乡(5)

在1976年3月6日那个夜晚,我踏入了粤北炮兵第一师的军营,犹如一滴水汇入海洋,从此开始了长达11年的军旅生涯。1986年12月24日晚上,带着依依不舍和眷恋,离开了那个让我成长、磨练的地方。因为身体原因,37年了再也没有回军营。所以心里有一个愿望,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回第二故乡看看,今年终于满足了愿望,了却一桩心愿。

如果网友看过我前几集,会有一个疑问,我一会儿说去深圳老部队参观学习,一会儿又说重回粤北大营,难道老部队不在大营里吗?是的,老部队移防了,不在原来的大营里驻防了,所以我先去老部队,后去当年我当兵时的大营。

这就需要把我服役过的炮一师驻地做一下简单介绍,炮兵第一师前身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1949年1月11日炮一师成立。在解放战争中,走黑水、踏白山,先后攻占长春、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作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第1至5次战役、上甘岭战役以及西海岸地区防御作战,历时6年多,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直到抗美援朝胜利,炮一师并没有固定驻地军营。

1956年4月,根据上级指示,在朝鲜成川驻防的炮一师26团、27团开始全面营建施工,到年底,炮一师终于第一次有属于自己坚实、适用、美观的军营。经志愿军后勤部验收,质量优良,受到表彰。

炮一师此时下辖25团、26团、27团、33团、209团。

1957年2月,中央军委命令炮一师与炮五师换防,炮一师209团装备的「喀秋莎」火箭炮随团带回国内,25团、26团、27团装备的车辆、苏式122榴弹炮等重武器全部留在朝鲜,同时留下100名司机看守装备并划归炮五师,33团同时回国划归炮10师,其他人员携带轻武器回国,炮五师轻装入朝接收炮一师重武器、装备和防务。

炮一师回国后接收炮五师的车辆、重武器,25团、26团接收国产122榴弹炮,27团接收152榴弹炮。炮一师由志愿军炮兵指挥所转隶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领导,原负责看守武器、装备、营房的炮五师44团,划归炮一师建制,44团驻地广州太和镇,师部、25团、26团、209团驻地粤北原炮五师大营,27团驻地花县坪山。

炮兵44团1968年9月调离炮一师,划归陆军第43军,为43军军炮团。1976年1月,炮兵52团划归炮一师管辖,1986年10月调离炮一师,划归陆军第41集团军炮兵旅。1992年陆军第42集团军炮兵旅缩编为新炮兵52团,划归炮一师建制。在炮一师驻防广东粤北期间,师部、25团、26团一直在大营驻防,其他团先后变换驻地。2013年炮一师撤销番号、2017年换防外地,有其他部队进驻粤北大营。炮一师在粤北大营驻防整整一个甲子。

8月21日至8月25日我在老部队参观学习,25号早上离开老部队时,早餐由部队长陪同,我的座位挨着二号首长,我向首长提出个请求,想去粤北大营看一下,请首长给提供帮助,高大英俊的二号首长非常痛快答应,当即指示有关人员负责联系。

部队同志办事雷厉风行,25日上午11点多,新驻守粤北大营部队的部门首长加我微信,跟我联系,问我计划什么时候去大营看看,我告诉他计划28号到大营。27号晚上,粤北大营的部队同志发信息,要我把计划进大营的人员身份信息,车牌号码发给他们备案。

我把有关证明发过去之后,一会儿部队同志告诉周一上午有其他活动,请我下午三点钟到大营门口,他已经安排人员接待,并把负责接待我的人员电话告知,同时告诉原大营门封闭,并把新大营门位置发给我,他想的真周到。

28号下午,战友韦忠穆开车,我急不可待两点钟就到了大营门口,就是想看看我曾经洒下汗水和奉献青春的第二故乡。在大营外的停车场停好车,这时天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大营的新大门位置我熟悉,新大门位置在原师后勤部往东不远,再往南跨过原来韶钢排污河(梅花河)就是大营门口。过去我们经常在这些地方训练,可是现在没有任何当年的痕迹了,到处是高楼大厦,过去的稻田和村庄看不到了,过去空旷的原野,现在都成了钢筋水泥丛林,这三、四十年,我们国家的建设真是翻天覆地、突飞猛进变化的。

刚到三点钟,在大门口看到一位高个子军人,是来接我们的干事,他经过确认后,热情带我们的车进军营,然后在招待所停下车,换乘部队的观光车,有专门司机驾驶。

进入部队大营,我无比激动、心潮澎湃,在观光车上,到处寻找当年的记忆。现在营区绿化非常好,没有过去的菜地了,全是草地和树木,天上细雨蒙蒙,地面绿色苍苍,影响视线,看不到任何熟悉的景物了。

部队的同志把车开到原来25团后山快出营区的地方,看到了部队新式武器装备,感到我们国防现在强大无比,我向部队同志提出去老大营门口,因为我是原26团指挥连的,距离原大营门口非常近。

观光车一边开着,部队同志告诉我,武器装备不可以录像,其他方面没有限制。我一边录像,一边看着这曾经洒下汗水的军营,可是没有一处地方熟悉了,车辆开到大概原来师部电影院位置,再向西开,这条路是26团至师后勤部之间另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以这条路为界,北面是家属区,南面是营区。

整个营区全是绿色,营房由原来的大平房改建成了楼房。我刚当兵的时候,营区的绿化树主要是桉树,高大挺拔,看样子应该种下二、三十年了,我想这应该是炮五师的老前辈们种下的,大概在1977年或者是78年,营区的桉树全部砍掉了,换种上了樟树,据说是因为桉树污染空气,有毒。现在营区全部是榕树了,应该是统一规划砍掉樟树种榕树了。

车辆开到原来大概26团三营炊事班的位置,向南拐,开到了老大营门口。大营门外就是交通要道韶广公路,看到这熟悉的位置,思绪万千。我从这里进入军营,又两次从这里奔赴战场,多次节假日外出、探亲归队,都从这里经过,直到退出现役还乡。还是那个地方,还是原来的地理坐标,但是大门现在气派多了。

1984年战后师首长在大营门迎接我团凯旋

现在的老大营门

到了老大营门口我急不可待去团指挥连的原住房,可是到了大概位置,没看到房子,只有一片花丛。原来团指挥连有两栋营房,现在没有任何痕迹了。从团部大楼正门往南几十米就是团大操场,团指挥连的两栋房子在团部通往操场的道路两旁,东边房子住的是无线排、有线排、测地排、队部,电台,西边房子住的是侦察排、司机班、炊事班、俱乐部、副连长、副指导员。我在西面的大房子住了八年,当了两年侦察排长,六年副连长。先后经历六任连长,四任指导员。

大概80年我和侦察排战友劳动后在团大楼门外看西侧宣传栏左起:董先锋、廖伟华、安文建、冯才基(马俊摄影)

这是1985年国庆节在团大楼前留影

这是现在的团大楼

团部大楼还在,照片后面左侧的应该是原来的桂花树。我本想上大楼去看看,但是正门台阶下位置停了一辆军用大卡车,有部分军人在台阶上面听讲课,我也没法上去看看。原团指挥连东边的营房位置,有两棵直径五、六十公分高大挺拔的樟树,这位置应该是在原连队门前的晒衣场或者是军教室。当年我任副连长时,大概在82年春,带领战士们在营房前后种了一批樟树苗,每棵樟树的种植位置,我逐一跟班长们划定,41年过去了,这两棵幸存的樟树,应该是团指挥连仅存的痕迹。阴雨蒙蒙,在我奉献青春八年的连队位置,只有两棵樟树,迎接曾把它们植入大地的主人。我心里无比惆怅,泪眼朦胧,恍如隔世。

本来应该到樟树下照相留念,可是下着雨草地湿滑,樟树在草地深处,也没法进去,只能留下遗憾了。

1985年老兵退伍时,在团指挥连西边大房子前留影,前排左六为笔者,右边的窗户就是笔者和副指导员的宿舍

我再到公路上看看大操场,原来我曾经在大操场照过相,那是1976年下半年,我在全师测距机手竞赛中获得名次,团侦察股给我照的,背景是马鞍山,可惜现在只看到马鞍山的一点点顶部,山下部全部被大操场南面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查了一下卫星地图,是丰顺大厦楼房群挡住的,我希望在原来的位置再照一张办不到了。

这是1976年在团大操场留影

这是师后勤部路南的大操场,原来是水泥厂。高烟囱是水泥厂的烟囱,没想到这烟囱还在坚守。1968年出版的1:5万军用地形图上就标注有这根烟囱,具体什么时候修建的烟囱我没有查到,但是我当兵时的1976年,水泥厂已经停工了,76年营区修建水泥路就是用这个厂生产的水泥,我曾参加扛水泥,所以记得清楚。

我们坐观光车从顺着大营东西走向的大路往东行,原大营唯一一条东西走向的宽大公路,在师后勤部以东往北拐,再往东拐到师部和25团,现在原来的拐弯处往东一直的延伸了,延伸连接到原来从25团通往十六冶的道路上。这时,我突然看到远处马鞍山全景了,急忙叫部队同志停车,以马鞍山为背景留影。

韦忠穆(左二)夫妇和笔者夫妇在大营留影

从进大营到出大营,大概40多分钟,终于了却了我几十年的一桩心愿。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营区变化太大了,基本上看不到过去的旧痕迹了。有句成语叫「物是人非」形容风景依旧,人事变迁。可是这十里军营只有地理坐标依然不变,其他地面上的建筑、树木、标志都无处找寻了,所以我标题用「物非人非」。我曾疑惑的问陪同我参观的部队同志:「为什么看不到炮一师留下的痕迹了。」陪同的同志告诉我:「我们部队曾经组织了一次大行动,专门清理炮一师留下的痕迹。」

听后我心里苦涩悲伤,但也非常理解。我们买二手住房,装修的时候还会刻意把前房主留下的痕迹清除掉,何况是部队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