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淞沪会战有多惨烈?70万男儿血肉之躯硬扛,老蒋精锐几乎被打光。

2024-04-18军事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强闯上海虹桥机场,随后被保安队击毙,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让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首先,日本在上海多次挑衅,此次更是直接冲入了机场,虹桥机场是军用机场,绝对不可能容忍外国人染指。

蒋介石也忍无可忍,并且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随后于8月13日先行向日本的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动了攻击,淞沪会战至此全面爆发。

但是,这一仗打得却异常惨烈,甚至将国军的精锐打光,连驻守南京都成了大问题。

那么,老蒋为何会拼上家底,也要打淞沪这一战呢?淞沪会战究竟有多惨烈?

平原大战

说到抗日战争中双方打得最惨烈,最正面硬刚的一战,那一定是淞沪会战,在这一战中,国军和日军出动了将近百万人,国民党军出动70万人,日军则出动了22万人,并且还有后续的增援。

但双方在此战中都大下血本,是因为中日都有不能打输这一仗的道理。

由于日本南下的速度实在太快,所以能阻止日军南下的屏障基本已经消失,如果上海丢了,就等同于南京丢了,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府,意义自然不用多说。

而如果南京都丢了,中国东南的大好河山也都将落入日本手中,中国亡国的危机将会更甚。

对于日本来说,他们迫切地想迅速吃掉中国东南的肥沃土地,并且加以经营,以此来缩短补给线,以战养战。

因为日本也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并且战略纵深跨度非常大,如果不能短时间内拿下中国,那日本将会陷入举步维艰的泥潭。

所以,双方这一战都不能败,都要下血本,这才是淞沪会战为何打得如此惨烈的原因。

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军精锐先行动手,并且准备在日本的援军抵达前,彻底消灭上海的所有日军,并且加强防御,拉开战线,在上海和日本打上一架。

而日本也反应迅速,在15日的时候日本天皇就派遣了松井石根前来解围,直接对上海发动进攻。

不得不说,当时中日的军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都相差甚远,国军再和上海的驻沪日军作战后,根本无力再战援军。

要命的是,日军也抓住了这次扩大战争的机会,并且准备咬紧上海不放。

老蒋想的是,这一战在上海打,总比在华北打要强,不仅补给线可以缩短,上海的洋人也非常多。

日本的侵略行径都被洋人看在眼里,美国等西方列强很有可能出面调停,但这一点的确是蒋介石想多了。

当时,蒋介石的部队也绝对不能算弱,什么炮兵坦克都有不少,但问题是,这些部队全部疏于训练,甚至连步坦协同和步炮协同都没训练过。

枪声一响,大家各自为战,坦克和炮兵不掩护步兵,步兵也丝毫不管身后的坦克,最终的结果就是步兵全都是靶子,而坦克因为跑得慢被全部击毁。

而这种大平原地形,恰好是日军最擅长的战法,而且日军还可以利用上海的地形,用海军来支援,海陆空三军配合,打得国军有劲没处使,异常憋屈。

打到8月20日左右的时候,双方的增援愈发激烈,国军本就有些捉襟见肘,在这种大兵团作战下更是显得指挥混乱,缺少经验。

很快,淞沪会战前线的防线就全面溃败,再加上蒋介石一直认为西方社会可以介入调停,想及时止损,导致部队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随后,日军开始通过机械化部队和重火力进行推进,日军成功在江苏太仓和金山卫登陆,并且占领了松江,淞沪前线的大军有被合围的巨大风险。

蒋介石也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下令撤军,可撤军的命令一下,淞沪战场的局势瞬间失控。

士气不佳的国军再加上指挥混乱的撤退,撤退很快就变成了逃跑,日军则乘胜追击,国军再次损失惨重,30万陆军男儿牺牲,中央海军全军覆没。

而日军伤亡仅仅9万余人,日本的官方统计是4万余人。

11月11日,上海宣布沦陷,淞沪会战的帷幕也正式落下,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远东的最大城市上海,就这样落入了日寇的手中。

从此,日本南下再无任何阻碍,南京也已经是囊中之物。

计划有变

有人说,淞沪会战一战改变了整个抗战的格局,不仅仅是因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而且改变了日军的整个推进计划。

在淞沪会战开始前,老蒋和手下其实决定过,究竟是在华北和日军大战一次,还是在淞沪和日军大战一次。

在华北的优势是更好防守,并且战略位置比上海更有利,不会让日本的机械化部队全面展开。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在徐州和日本进行决战,效果绝对比上海这个大平原好得多。

但最终,蒋介石和陈诚等人还是拍板决定,在上海和日军一战。

原因其实有很多,一是蒋介石需要让西方列强看见日本的野心,进而在全世界范围进行报道,这样能让西方列强对日本施压,进而降低日本狗急跳墙,全面梭哈的可能性。

但事实证明,日本完全有这个胆子,而且蒋介石太过信任西方,人家压根没想管。

第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富庶的城市,甚至可以说是亚洲第一城,其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非凡,丢上海会严重影响国内的抗日积极性。

第三,我国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就非常富庶,这也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也是许多世家大族的根基所在,如果上海丢了,之后丢苏杭、丢南京也只是时间问题,这是国民政府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日军一路南下的进攻格局,将日军强行分割为由东向西进攻,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地增加日军进攻的难度,给中国抗日争取时间。

并且,在上海决战,可以让江浙地区的大部分人感到危机,并且给他们争取时间向大后方迁移,这样一来只要固守大后方,将日军拖入持久战,那么中国抗日胜利就有希望了。

而蒋介石在此时就已经考虑好了撤退的大后方,正是有着多处天险,易守难攻的重庆。

事实证明,这一战的牺牲是值得的,川军和桂军以及蒋介石中央军的精锐都来到了上海,并且绝大多数都没有再回去。

毫无疑问,淞沪会战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中国的大好男儿,蒋介石的大部分精锐,全都葬送于此,

25万人仅仅换掉了9万小鬼子,还是在兵力数倍于敌的情况下。

但如果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次战争的目的也的确正如一开始所计划。

不过,日军中其实也有清醒的人,也就是当时发动了918事变的石原莞尔。

他清晰认识到,日本兵力太少,根本不可能吃下中国这么多土地,一旦贸然进攻,虽然可以暂时取胜,但之后埋下的隐患是巨大的。

补给线的拉长,以及对日占区控制力的减弱,都是日本即将面临的问题。

但日本已经陷入了近乎疯狂的境地,这逆耳忠言没人能听得进去,大日本帝国无敌的洗脑深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其实,日本想吃掉中国,唯一能寄希望的,就是徐徐图之,以东北的资源慢慢发展,最多再加上一个华北。

可是日本贪心不足,非要吃下整个东南,结果导致进攻武汉等后方时战线被无限延长,尽管最终还是打赢了,但弄得日本也是元气大伤,无力再进攻重庆。

日本对重庆的轰炸几乎是不间断地,但陆军却连大门都没摸到过,这也是淞沪会战拉扯分割战场的一大作用。

守华北则布防分散,丢上海也是迟早的事,并且不会对战场产生什么影响。

而守上海虽然代表放弃全部东南沿海,却可以给日军造成一个假象,并且争取时间建设大后方。

但淞沪会战的确不能算是明智的战斗,也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再不打,就只能去南京门口打了。

所以说,淞沪会战的惨烈是必然的,因为国军自从成立后,也没打过日军这种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更别提这种全面展开的大兵团作战。

那么,如果从今天的上帝视角来看,淞沪会战的选择算英明吗,优劣都是什么?

如何抉择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尽管最终日本获胜,但日本的战略主攻方向也被改变,彻底没有了在侵华战争中速胜中国的可能性。

那么,当时选择在淞沪和日军决战,真的比选择华北更好吗?

从当今的上帝视角来看,淞沪会战打得并不算漂亮,虽然国军缺乏训练和大战经验,吃亏是必然的,但指挥混乱同样是导致国军溃败的一个重大原因。

抛开国军打得怎么样不谈,仅仅分析华北和淞沪这两大战场的话,那的确各有优劣。

华北战场补给线长,而且日寇想从东北支援更容易,并且容易被日寇包饺子,这是缺点。

但优点就是,徐州易守难攻,国军可能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可以从容地坚持三个月,并且从华北撤退。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当时的国军真的有这种战斗素质,淞沪后来的大撤退也不会变成全无秩序的溃退。

反观淞沪战场,缺点自然非常明显,上海易攻难守,平原地形加上滨海可以上日本的机械化部队以及海军全面配合,进行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

本来就不好守的上海面对这种蹂躏,想不迅速沦陷只能用人命来堆。

当然了,淞沪会战的结果虽然并不算是胜利,但的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许多台湾学者认为,这一战直接分割了战场,逼迫日军不能迅速地继续南下,而是必须从东到西的进行进攻,大大地拖延了日军占领中国的脚步,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杰作。

但蒋介石似乎并没有这个战略眼光,否则也不会在解放战争中一败涂地,要知道当时国军对解放军的优势,可不比当年日本侵华时日军对国军的优势小。

所以,客观地来讲,淞沪会战分割战场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但很有可能并不是蒋介石主观造成的,一般学者认为,这个决议是陈诚和李宗仁等人提议,最终被老蒋采纳的。

一直以来抗战都比较消极的老蒋,竟然在淞沪会战中瞬间变脸,主动对日寇发动了攻击,这也充分说明了,老蒋早就计划好这一仗怎么打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产生疑问了,为何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就爆发了,为何他们不直接来打上海,反而要搞这种奇怪的小动作来激怒国军呢?

实际上,此时日军的主要心头大患还是西北军,也就是宋哲元的29军,29军不听命老蒋,自己干自己的,而当时国民政府早就搞出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这才让华北没有直接爆发全面热战。


此时的蒋介石是想打的,但问题就在于,自己怎么才能主动对日军出手,还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但很快日本就自己送上门来,肆意闯入虹桥机场,但人已经都被击毙,对国民政府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大事,但蒋介石还是毅然决然地开战了。

这不是老蒋的性格,唯一的解释就是,老蒋和国民政府早就想打了。

可是日本在上海的舰队以及在虹口的驻军都是精锐,且已经经营多年,国军甚至在进攻的时候几小时就损失了上千人。

从这一战中就可以看出,淞沪会战的溃败其实早就已经注定。

再加上蒋介石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已经太晚,部队已经没能力有序撤离,只能被日军追得作鸟兽散,最终伤亡惨重。

但不能否认的是,老蒋在这一战中的确尽力了,国军在这一战中也的确当得起国民革命军这个称号。

可是老蒋的水平的确有限,在淞沪决战是对的,但淞沪会战完全可以打得更好,完全可以不用伤亡如此惨重。

这一战国军精锐尽失,导致南京连撤退的时间都没留下多少,防守也只是象征性的,堂堂国民政府的首都,就如此拱手相让。

淞沪会战的惨败也刺激了日本的神经,让他们膨胀了起来,间接地制造了后来的南京大屠杀。

所以,守淞沪其实没错,但蒋介石的指挥能力的确有待商榷。

我们也应该感激当年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桂军和川军,正是他们穿着草鞋,扛着汉阳造,一点点地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骨气。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 」,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