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志愿军吹响军号,美军:他们冲锋了!爬出掩体抵抗却遭喀秋莎齐射

2024-07-25军事

引言:

志愿军吹响军号,美军:他们冲锋了!爬出掩体抵抗却遭喀秋莎齐射

战火硝烟笼罩着朝鲜半岛,两股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殊死搏斗。志愿军手持苏联出品的"喀秋莎"火箭炮,其威力惊人,一旦齐射,整个天空仿佛被燃烧的火龙遮蔽。美军在这场战役中屡屡受挫,他们的坚固掩体也无法抵挡"喀秋莎"的猛烈攻击。当号手吹响冲锋号时,美军从掩体中爬出,准备迎战,却不料这只是志愿军的一个诡计。令人震惊的一幕接踴而至,数百枚火箭弹齐射而出,笼罩了整个战场。在这场对抗中,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志愿军的智谋和"喀秋莎"的威力,将如何决定战局的走向?

一、英雄之师化身火箭炮兵

1950年秋,国度危亡,抗美援朝的号角再次吹响。华北一支曾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的步兵师,被赋予了崭新的使命。这支部队就是著名的第48军第143师,其英勇战绩无人不晓。

第143师在前年的平津战役中,士兵们浴血奋战,终于帮助人民解放军攻克了津门要塞,为最后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对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印象深刻,当抗美援朝的号令吹响时,他毫不犹豫地挑选了143师担当重任。

这支部队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董存瑞了。这位"战争之王"在东北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令人敬佩不已。他手下的战士们个个身经百战,堪称人民军队的精锐。除了董存瑞,还有"新时代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和"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等人物,都是143师中涌现出的战斗英模。

一个师竟然能诞生出4名"全国战斗英雄",足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有多么强悍。当年在平津战役中,143师的勇猛作战帮助解放军攻克了坚固的津城,如今抗美援朝再次唤醒了这支英雄部队的热血。

1950年10月下旬,143师奉命北上,在辽宁阜新地区集结,准备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将被装备在这支部队手中,为143师注入了新的战斗力量。近400名干部先期在沈阳炮校紧锣密鼓地学习新型火箭炮的使用知识,为担当新的战斗职责做好充分准备。

转眼到了1951年2月,一批批鲜红色的"喀秋莎"火箭炮车开始陆续到位,苏联专家也随之而来,负责为新兵工具的使用进行现场指导。143师全体官兵投入到了紧张的新装备训练之中,放弃了原本的步兵编制,拥抱全新的火箭炮兵身份。

二、"喀秋莎"火箭炮的恐怖威力

所谓"喀秋莎"火箭炮,实际上就是苏联著名的M-13型8轨火箭炮。这种火箭炮被装备给了改编后的第21师,成为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新式杀手锏武器。

M-13火箭炮的设计相当先进,采用了8条可装填火箭弹的发射滑轨,每一轨道上下各可装挂一枚直径达132毫米的火箭弹,因此一次最多可发射16枚火箭。它采用电子点火的发射方式,通过点燃装有推进剂的火箭尾部,将炸药填充的火箭弹推射出去,射程最远可达8500米。

但M-13火箭炮最可怕的不是单枪发射时的威力,而是当它们进行营级或团级的集群齐射时所形成的毁灭性打击力。一旦24门火箭炮同时发射,就会有384枚直径惊人的火箭弹携带着数吨当量的TNT炸药倾泻而下,形成燃烧的"火龙"般扫射目标区域,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

二战时期,M-13火箭炮就在对德作战中大显身手,其排山倒海、让人防不胜防的火力,令纳粹德军闻之丧胆。当时,M-13的厂名代号为"K",苏军战士们就亲切地称它为"喀秋莎"这个俄罗斯女性的常用名字。

装备了"喀秋莎"后,火箭炮兵第21师迅速掌握了这种新式武器的使用要领。为充分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志愿军制定了"快去、猛打、快离"的作战方针,白天隐藏在山后、掩体中伺机而动,夜间迅速开进阵地,一举对敌人目标区域进行覆盖式的火力猛攻,随后便乘夜色迅速撤离。

这种战术使"喀秋莎"发挥了峰值威力,敌人在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就会遭受重创。1951年9月1日,21师第203团就在朝鲜战场首次使出了这一绝招,24门火箭炮对美军阵地发动了突如其来的狂轰滥炸,384枚火箭弹拖着火焰尾焰笔直飞向目标,几乎将美军两个营的阵地化为焦土,造成700多人伤亡。

目睹这恐怖一幕的美军士兵震惊万分,他们根本分不清究竟是志愿军配备了什么新式武器,直接称之为"原子炮"。面对"喀秋莎"的猛烈火力,敌人除了仓皇逃命别无他法,从此在朝鲜战场上多了一种无解的绝杀利器。

三、诡谲智慧战术出奇制胜

虽然"喀秋莎"火箭炮拥有惊人的火力,但志愿军并未一味依赖武器本身的杀伤力。相反,他们更善于运用智慧,借助于精心部署的战术诡计,从而让"喀秋莎"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杀伤威力。

1951年10月25日,火箭炮兵第21师在中朝边境地区负责阻击美军进攻。当时,美军派出了一支由步兵、坦克和炮兵组成的大股部队,蓄势待发准备越过边境线。情报显示,敌人的主力将沿着三八线附近的公路发起进攻。

针对这一情况,21师师长朱瑞制定了一个巧妙的诱敌计策。首先,他命令部队在三八线一侧的战壕阵地内伪装成美军的踪迹,营造出敌人已经在这里扎根很久的假象;然后在第二道战壕阵地内,则宣布发现敌情,派出一个前锋炮兵营在那里"阻击"敌军的推进。

果不其然,这一策略成功地引诱了贪功且自负的美军指挥官,令他们误以为这是志愿军主力所在,遂决定首先对第二道战壕阵地发动猛攻。而朱瑞早已在另一处隐蔽地域,安排好了21师的火箭炮兵团静候敌军出现。

10月26日清晨,美军整装待发,迎着黎明的曙光向第二道阵地发起进攻。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朱瑞布下的一个巨大陷阱。在敌军越过三八线后不久,志愿军就在隐蔽阵地发现了他们,紧接着第21师的火箭炮兵团就摆开战斗架势,对着敌军车阵发动了惊天动地的火力覆射。

数百枚"喀秋莎"火箭弹携带着上千公斤炸药从四面八方倾泻而下,瞬间就让美军的车阵陷入一片火海。接着,朱瑞又命令地方民兵从事先准备好的掩蔽地点集中射击,给予了敌军最后的致命一击。

就这样,一个整编的美军团竟然在不到半个小时内,就被志愿军全歼在三八线前沿。917辆车辆和坦克被打得陷入焦土,仅有寥寥数十人逃脱,其余3500多名官兵尽数阵亡。这支部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几乎被彻底消灭。

面对这一重大胜利,美军上层震惊不已,他们根本想不通为何短短一个小时,自己的部队就被完全瓦解了。事后,美军战俘无不对"喀秋莎"火箭炮肃然起敬,更对志愿军精心部署的战术手法赞叹不已,感慨"中国人的打仗方式太不正规了"。

四、战斗中的惊心动魄一幕

1951年4月22日,朝鲜战场上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战役。当天,美军第24师团在朝鲜中线的铁原一带发动了一次重点进攻,目的是要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为反制这次进攻,志愿军火箭炮兵第21师奉命前往增援。

那天凌晨,21师的火箭炮兵团在黑夜的掩映下迅速开进阵地,埋伏在距离美军阵地约5公里的山包掩体后面。虽然天色阴暗,能见度很低,但也让志愿军将士们隐蔽了行踪。一切就绪后,21师团长刘思群下达了发起火箭炮集群火力打击的命令。

突然,夜空中响起一阵撕心裂肺的号声,震耳欲聋的冲锋号在黑暗中回荡。这是志愿军的一个诡计,他们故意吹响号角,释放出一个信号,让美军相信中国人要发动冲锋了。

果然不出所料,听到号声后,美军立刻全体亚军,纷纷从地堑和掩体中爬将出来,做好迎战的准备。与此同时,一直伺机而动的志愿军火箭炮兵们立刻打开了炮膛,对着美军的阵地发动了猛烈的火力攻击。

一时间,夜空中腾起了数百团火球,那是"喀秋莎"火箭炮发射出去的火箭弹在空中拖着长长的火焰痕迹。这些大口径的火箭弹带着上吨的当量炸药,笔直砸向美军的阵地。

瞬息之间,美军阵地上空就被火海笼罩,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伴随着火光不停在空中闪现。密集的弹雨如同恐怖的陨石雨一般袭击着美军,每一枚火箭弹落地都掀起几米高的沙尘。

眼见着铺天盖地的火箭弹从各个方向砸来,一开始还握紧武器准备反击的美军士兵们只能仓惶逃命。整个美军阵地在这一轮齐射中顷刻间就陷入了人员伤亡、火光冲天的混乱境地。

受到突然袭击,美军更无暇组织有效的防御,只能不停地进行阵地转移。而志愿军的火箭炮兵们则在一轮猛烈的火力射击后,立即撤离阵地,转移到下一个射击阵地。就这样,21师的火箭炮团在美军铁原地区的阵地上重重地打了几个回合,让敌人猝不及防,节节败退。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志愿军利用夜间射击、白天隐蔽的战术,狠狠摧残了美军的战斗力。经过火箭炮的轮番狂炸,美军终于在次日凌晨宣布放弃了原定的进攻计划,损失惨重地撤离了阵地。

而火箭炮兵21师在这场战斗中再次展现了"喀秋莎"的恐怖威力,用一次次出人意料的齐射狂轰,彻底粉碎了美军的攻势,保卫了志愿军在朝鲜中线一带的阵地。

五、"喀秋莎"威震朝鲜战场

在朝鲜战争期间,凭借出色的战术运用和惊人的火力,火箭炮兵第21师率领的"喀秋莎"火箭炮成为了志愿军最为出色的远程火力打击手段,多次在关键战役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1951年4月22日至23日的铁原一役,就是"喀秋莎"火力展现的绝佳写照。在这场战斗中,21师火箭炮兵团针对美军第24师团的进攻,连续狂轰了一天一夜,利用夜间突然射击、白天隐蔽转移的战术,给予敌人重创。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火箭弹狂炸,美军被迫放弃了原定的进攻计划,损失惨重地撤离阵地。

与此同时,作为志愿军的中坚力量,第39军也在这一时期凭借"喀秋莎"的火力掩护,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五次战略大转移。当时,第39军进行了由西北向东北、再由东北向西北五次大规模的机动和阵地转移,其间不断受到联军的火力袭击和空中打击。要不是有21师火箭炮兵的配合掩护,第39军几乎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行军任务。

1951年11月,朝鲜战场爆发了著名的耆老山会战,志愿军遭到了联军的重点打击。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再次大显身手,发挥了它远程火力覆盖的优势。21师火箭炮兵积极向前线增火力兵团,配合其他火炮对美军阵地进行连续不断的炮击,为志愿军步兵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掩护。

即便在山地丛林中作战,"喀秋莎"也可以借助高射角度发挥威力。1952年10月,为了阻挡联军的"休战"攻势,志愿军步兵第67军在险峻的昌德里山地遭到严重围困。面对敌人的合围,21师火箭炮在昼夜狂轰滥炸达4天之久,阻碍了敌军的持续进攻,为第67军创造了喘息机会,最终他们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摆脱出来。

凭借其出色表现,火箭炮第21师先后荣立了1次三级单位嘉奖,2次二级单位嘉奖和13次一级单位嘉奖,成为当时全军唯一一个立过三级单位嘉奖的师。可以说,"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书写的无不是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战例。它那排山倒海般的火力,无疑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