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塔山无险可守,国军为啥就是攻不下来?这四点原因是关键!

2024-08-22军事

在中国历史的卷帙浩繁里,讲的都是城池堡垒,一块块石砖铸就的雄关硬汉。可偏偏今天我们来聊聊塔山,这个历史的小角落。

塔山,其实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多到让你怀疑是不是石头节开的小山村。不高,也就几百户人家,比起那些名城,它更像是历史的一个打酱油的。

01

说起塔山,经常会听到这样一曲童谣,「塔山,守军零,兔子三只,狐狸未见,糖葫芦成堆。」

1948年的8月,天热得像个大蒸笼,但东北这边的热闹事儿比天气还要热烈。东野大军就这么一路南下,锦州在他们的眼里就像是一块大肥肉,吸引着他们一口咬下去。

林彪看着地图,眼睛里打转的都是战略。他一拍桌子,「来,给我在塔山和黑山各安个阻击纵队。」事实上,塔山的战斗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激烈。当时的西进兵团是由廖耀湘率领的,打个仗他不紧不慢的,反观东进兵团的将领是个急性子,一听说要打,脚底抹油,直接冲了过来。但没过几天,他就不这么想了。每次从那「土堆」上冲下来的敌人,都让他觉得比爬珠穆朗玛峰还累。

国军在葫芦岛那儿摆了个大摊子,因为锦州就在不远处,距离差不多就那么三十来公里,一烟头的事儿。这地儿,选得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刚刚好。要是再往后撤一点,那可就成了请敌人进门。

反正这块地方也不大,知道这地理位置关键,守住了就是守住了葫芦岛的门户,于是国军就在这里打了个地摊,准备好了阻击。

而塔山是白台山唯一的小高地,敌我双方就这样在这不起眼的200米小高地上,展开了一场你来我往的拉锯战。

看到这儿有朋友好问了,白台山,那可是塔山地区唯一的一块帅气高地,按理说,这地方得是大本营才对,一眼望去,什么动静都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但是,程子华,他偏不,原因何在?

02

在考虑东野大军的战略部署时,程子华将军及其参谋团队所作出的决策是典型的地理与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通过不选择白台山作为核心阵地,而是选择塔山和桥头堡,此举体现了对军事地理学和战术灵活性的深刻理解。

首先,从战略位置的角度来看,白台山虽然地势较高,提供了视野优势,但在兵力部署和后勤保障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白台山的地形不利于大规模兵团的集结和机动,且其与海域之间的防御线过长,易于被敌方切割和隔离。相比之下,塔山和桥头堡区域因公路和铁路的便利,为快速兵力调动和重型装备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这在现代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从战术应用的角度来讲,程子华的决策展现了经典的防守反击战术思想。通过将重兵布置在塔山和桥头堡,东野大军能够利用这两个地点的地理优势,形成战术上的「门户开放」态势,诱使国军主力在此投入重兵,进而通过地形和已布置的防御体系,消耗国军的进攻动力。这种策略的精髓在于利用敌人的预期行动模式,引导其进入预设的杀伤区,从而实现以守为攻。

此外,程子华的决策还体现了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心理状态的精准把握。国军若对白台山展开攻势,将面临长距离的后勤补给线和复杂的地形阻碍,这无疑增加了其作战的风险和成本。而东野大军通过强化塔山和桥头堡的防御,可以在较短的补给线和更优的地理位置中,有效地构建防御体系,使敌方受困于不利的战术选择之中。

看到这,大家又好问了,国军如果觉得被卡在这瓶颈真的难受,为什么不绕道山地走走呢?六天时间里,咱们硬是没能打穿塔山的防线,那就不能换个思路,绕个弯试试?难道这不是挺简单的事吗?或者说,国军的将领们都睡大觉去了?还是国党的高官们脑袋被门挤了?

03

在探讨辽西走廊的封锁效用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该策略的战略价值远超常规理解。尽管从表面上看,国军似乎可以绕过塔山防线,从侧翼山地行军以突破封锁,实际上,这种操作涉及的复杂性和风险极高。

首先,辽西走廊的封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阻隔,更是心理和战术上的围困。当国军面对如此近距离的对峙—塔山前线与国军进攻前线仅相隔两公里时,其作战行为受限于直接的战场压力与心理负担。此外,葫芦岛地区的国军不只是被动防守,而是陷入了东野大军的全面包围之中,这种包围并非仅仅物理上的封锁,还包括了对进一步战术行动的限制。

关于侧翼山地的两条通道,虽然理论上存在突破的可能,但实际上,由于十一纵31师和32师的封锁,这些道路并非无防备的空门。国军若试图从这些缝隙发起进攻,必然再次遭遇设防严密的抵抗,而且山地行军本身就充满挑战,特别是对于习惯于平原作战的国军来说,这种地形转变足以造成极大的适应困难和物资保障问题。

孙子所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这种情况下,东野大军的战略布局实际上是一种迂回策略的妙用。通过强化主要防线并在侧翼预设防守,东野大军不仅利用了地形和现有兵力的优势,而且精心设计了一种诱敌深入的陷阱。这种策略旨在消耗敌军的动力和资源,使其在不利的地形和心理状态下作战,增加其行动的成本和复杂性。

此外,军事物资的后勤保障是现代战争中的一环,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在迫切需要迂回增援锦州的情况下,国军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后勤物资的携带问题。理论上,即使决定进行侧翼行军,也必须极度限制物资携带量以提高行军速度,这直接影响到兵力的持久战斗能力。在粮食与物资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兵力的战斗效能和士气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虽然国军面临的选择看似多样,实则每一选项都隐藏着巨大的战术风险和物资负担,这正是东野大军策略布局的高明之处。通过精确的地形利用和心理战术的运用,确保了辽西走廊的封锁不仅是物理的,也是战术上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现代战争中综合战术运用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