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上甘岭战役:为了面子从战斗发展到战役,美军的底气为何是韩军?

2024-08-23军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0月20日,志愿军两高地防守部队全部退守坑道。上甘岭之战进入个新阶段。

1、从战斗发展到战役

上甘岭之战是由战斗发展为战役的。在实际进程中,这个转换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阵地战阶段,志愿军实施的战役,属攻坚性质的在组织指挥上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分散组织,却战役方针、目的、时间中志司掌握,各部队根据志司预先号令和当时情况选择有利目标,在规定时段内,以准备好为原则自行发起,但为了更好地配合,有时也以兵团或地区统一组织进行,或在志司统一规定的时点发起。

再一种是集中组,即由志司规定具体任务,如打什么地方、什么敌人、什么时候打、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所需的兵力火力和器材等,各兵团则根据志司的计划选定攻击方向,区分各军任务、调整部署、组织兵力火力和兵种协同与各种保障等。

至于防御战役,则是被动实施的,一般是志司给予方针性的指示,各兵团、各军自行组织,志司除令后勤系统做好物资保证外,必要时调度兵力、火力予以支援。上甘岭战役就属于最后这种情况。

上甘岭打响前,无论志司,还是第3兵团,本来都没有在此时此地发起这样一场战役的意图和计划。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争夺开始时,志司和兵团也没有把它看作一场战役,因而没有下达过明确的战役企图和战役方针。

战役第一阶段,它仍只是第15军及第45师在本级编成和任务范围内组织实施的一次战斗。

后来这个战斗发展成战役,直接原因在于美军作战的指导和行动失去了控制。

本来,克拉克和范佛里特批准实施这次「摊牌行动」,事先是作了计划和论证的——动用2个营兵力,持续作战5天,以伤亡200人的代价,夺占五圣山防御阵地前沿两个高地。然而,仗打起来以后,实际上的作战进程就完全不是预想的那个样子了。

无论是作战持续时间,还是投入的兵力、付出的伤亡代价,都大大超出原定计划,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大相径庭。

一次原本是为显示「联合国军」攻击力而精心设计的行动,却出现这样一种下不了台的局面,这对美国人来说,面子上是怎么也过不去的。

就此收手,实在于心不甘,既然势成骑虎,那干脆就破着头皮打下去。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被动员起来,集中投向这块狭小的战场,致使作战规模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正如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的,「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一方要进行「恶性赌博」,另一方决心奉陪到底,作战规模升级势在必然,于是,一次战术性的战斗便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

2、15军的决心

10月20日,第15军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作战部署调整问题,决定「让守的部队和担任反击的部队专门化」,以利于集中精力、集中兵力恢复阵地。

当日,第3兵团下达粉碎敌军向上甘岭地区重点进攻的指示电。

这一指示电同意第15军以第45师全力实施反击,而将该师担负的其他防御任务交给第29师的安排;同时决定,从第12军抽调1个团(第91团)并1个炮兵营归第15军指挥,加强平康方向防御力量。

10月21日,志司电示各兵团各军:

结束秋季战术反击作战,「自十月廿二日起,转入正常积极防御」,「按预定部署交接防务,迅速完成冬季防寒准备工作,并准备打击敌人可能的报复」。

至此,志愿军秋季反击行动宣告结束。整个战线上,只有上甘岭地区的作战仍在继续。

当日晚,邓华打电话给秦基伟,指出:

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地向我军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上的错误,是歼灭敌人的良好时机,应抓住这一时机,大量杀伤敌人,我继续坚决地战斗下去,可置敌于死地。

这表明,志司领导人的关注点也开始转向上甘岭。他们看到,在这个战场上,「联合国军」部队脱离自己的阵地而暴露在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面前,形成了一个期待已久的「送肉上砧」的良好战机;抓住这一战机,可以取得大量杀伤消耗敌有生力量的结果。

志司决定,将刚从金城地区撤下来,正按计划转移至谷山地区整补的第12军,由第20兵团归还第3兵团建制,作为该兵团预备队。

这样,就在第15军身后预置了一个可随时机动前出,能对五圣山、上甘岭方向实施支援的完整的军,为正逐步发展成战役的上甘岭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后续支撑。

如果说,在此之前,上甘岭作战只是在第15军及第45师编成内的一次战术级战斗,那么,第12军的参战,便是这一战斗发展成为战役的重要标志。

然而,开始时,无论是第45师,还是第15军,其内心的想法,还是希望能够自己独力解决上片岭问题。

第45师最初制订的作战计划,就有「尽力使自己反击取得全部胜利,不用廿九师辅助」的语句。

对于第45师在自身伤亡重大的情况下「仍维持饱满的战斗情绪和胜利信心」,秦基伟给予赞扬,同时告诉崔建功:由于该师后续梯队已经用尽,只凭自身力量恢复阵地已无可能,必须投入其他部队。

当时第15军能够调用的机动兵力,只有作为军预备队的第29师第86团和第87团各1个营。秦基伟决定,将这些兵力全部用上去,参加第45师的反击。

秦基伟心里清楚,上甘岭这样打下去,势必需要别的部队来增援,但他还是想尽可能地以本军的力量打,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别的军的部队。

他在26日日记中写道:

「争取不用91团,由四十五师和廿九师先打恢复全部阵地,这样荣誉更大,是最理想的。同时我们准备更残酷、时间更长些,直到我们能够抽出来的力量,不能继续打的时候,再使用91团的部队。」

在秦基伟看来,让第29师协助第45师反击,恢复上甘岭阵地,仍是用本军的部队完成本军的任务;而如果用了第91团,那就是让第12军部队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这对极为崇尚荣誉的第15军指挥员来说,多少还是有些不情愿的。

3、西方山方向的牵制

上甘岭打响后,第15军在用兵上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从「联合国军」尚未有大的行动的西方山方向抽调第44师兵力去加强五圣山、上甘岭方向。

在防御作战中,从没有遭到敌方攻击的地段机动部队去支援和加强正遭受敌重点攻击地段的防御,是符合战术要求的。但秦基伟一直没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他还是有个「最大的担心」,即「敌人还有力量向我阵地纵深继续发展,这时我纵深已呈现空虚状态」。

秦基伟后来回忆说,当时军里也有人提出应调第44师部队增援上甘岭,可他没有同意,因为他认为,眼下战斗虽然集中在五圣山,但第44师的西方山防御正面一马平川,仍是美军虎视眈眈的重要目标。

一旦削弱西方山守备力量,美军机械化部队把头掉过去,打开西方山防线,那就如洪水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所以,上甘岭越是紧张,西方山方向就越要警惕。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作为此战的指挥员,几十年来他一直心存疑窦,「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着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只是由于我们在西方山死死按兵不动,范佛里特才悻悻作罢。如果我们因为上甘岭战事吃紧而运用西方山部队,范佛里特极有可能回马一枪,打我们一个声东击西。他毕竟是机械化部队,撤出战斗快,重新投入战斗也快。那样一来,上甘岭战役就成了西方山战役,战役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样子,那就很难想象」。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时,第15军进行部署调整,只是将原配属第44师担任发利峰、王在峰防御的第29师第87团东调,阵地由第132团接替,而未从位于西方山、斗流峰之线的第44师抽调一兵一卒去上甘岭。

兵团最先加强给该军的第12军第91团,一开始也配属给了第44师,作为该师二梯队,以防美军在西方山方向发动更大的进攻。

西方山一侧的敌情顾虑,使得第15军不敢轻易从这里机动兵力去增强五圣山、上甘岭。但是,上甘岭陷于激战,第44师也不是一味按兵不动,该师在严阵以待的同时,也在寻机出击,在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391高地、381高地东北山等处与敌展开争夺,对当面之敌形成牵制和扰乱。

第44师师长向守志说,敌人在东边打,我们在西边打,敌人打上甘岭两个山头,我们也打敌人几个山头,这是对上甘岭作战的直接配合,也是对第45师的最好支援。

4、15军兵员补充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进攻上甘岭的美军、韩军的伤亡数要比志愿军高得多,但第二阶段部署调整时,美军第9军并没有要求范佛里特从二线机动师抽调新的部队上来增援,反倒将攻击597.9高地的美军第7师撤了下去,把阵地甩给已有537.7高地北山作战任务的韩军第2师。

也就是说,第二阶段作战,韩军第2师的任务不减反增,其责任范围由一个高地增加到两个高地。韩军这个师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其兵员补充及时,能够边打边补,因而具备较强的持续作战能力。

据志愿军方面掌握的情况,开战时,韩军第2师实力为12000余人,战中遭到惨重伤亡,但通过不断补充兵员,直到战役结束时,该师还保持着与开战时大致相等的实力数(11000余人)。对于这一点,也是志愿军完全没有估计到的。

据美军战史记载,1952年5月李奇微离职前,他递交了一份韩军新兵名单,总共补充36万名新兵,除分布在扩编的炮兵、坦克部队和安全部队外,还有可组建10个步兵团的兵力。

克拉克接任后继续推进韩军扩充计划,使得新兵扩充和训练系统平均每天可向部队派去700名韩军士兵。

美军战史写道:

「直至后来,由于前线的消耗率降低曾一度产生人员过剩的现象。」

第15军战后总结里讲,战斗打响后第一周,看到韩军伤亡很大,便以为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再狠狠打几下就能迫其收手,但结果并不是这个样子。

反观志愿军方面,作战过程中的兵员补充远不如韩军。开战时,第15军全部预备兵员只有1237人,补充到一线后,又从军、师、团各级机关直属队抽调人员下到一线连,连秦基伟军长、崔建功师长的警卫员也到前沿当了战斗员,但能够拿上去的补充兵员毕竟数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弥补一线连的战损。

对于这一情况,志愿军指挥员感慨良多。秦基伟认为,预备兵员的准备及训练,对于保证部队持续作战而不损伤元气极为重要。

他说:

「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最不好。为了减少运输,减少在朝鲜吃饭的人数,从军到志司都没有预备兵员,战斗打起来再从国内调动实际上来不及,使部队失去元气再补充,不能保持原有作战能力,这是最大的损失。我们看伪二师、伪九师的补充比我们强得多。二十余天的战斗,敌人能坚持打下去,我们则使用两个师不能坚持到最后,敌人的死伤超过我们的战斗减员两倍到三倍。」

第3兵团也指出:

「我们最大的困难也是我们不能克服的困难是兵源问题。虽然我们也抽机关人员参加战斗,兵源终不能解决问题,迫不得已不得不使用十二军。如果兵员能随时补充,十二军可以不用或者只用一个师(31师)。…由于不能随打随补,新投入的部队对各种情况不甚熟悉,势必增加困难。为了继续战斗必须编并连队,这样都是打的骨干和干部,大大的损伤了元气。这是我们很值得注意的一条经验(教训)。」

5、15军的后援者

第12军最先受命到上甘岭参战的部队是第31师第91团。该团是个红军团,战斗力颇强。全团3187人、马144匹。在金城一线担任防御时,第31师作为第12军的右翼师,与第15军的左翼第45师互为友邻,两师阵地相距仅200米,可用侧射火力相互支援。

当时为保证接合部作战,第31师第92团和第45师第133团还共同建立了联合指挥所,制订了相互支援计划。此次向上甘岭增援,调用第31师的部队最为便利。

第91团是在向休整地转进途中于10月20日晚接到配属第15军作战的命令的,21日晚,团长李长生即率3个营干、9个连排干部乘车赶赴第15军受领任务。22日晚,全团出发,以两日行程赶到平康以北指定位置。

25日14时,王近山打电话给第12军军长曾绍山,指示再派第92团加强第15军。该团2962人,配属炮兵第11团1个营。11月1日,兵团又令第93团停止向休整地开进,也转向五圣山地区参战。

就这样,第12军第31师所属3个团,一个接一个地相继配属给了第15军。

时任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回忆说,当接到兵团调第91团配属第15军作战的命令时,军领导就有全军开赴上甘岭的思想准备,并紧急指示各师、团:

在向休整地开进中,各级指挥员均不得随便离开指挥位置;师、团电台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撤收,随时保持与军的联系;各师、团每日向军报告部队所到位置及行军情况,并适当缩短行军队形长径,以便有情况时能迅速收拢和调用,总之,「各部队必须树立随时返回投入战斗之准备」。

随着战事发展,上甘岭之战成为第3兵团乃至整个志愿军的焦点之战。

在志愿作战史中,10月21日至29日为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战斗和准备反击的阶段。

这个阶段,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几乎全失,志愿军防守分队退守坑道,展开艰苦卓绝的坑道战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