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铁原阻击战:为什么被视为「扭转朝鲜战争局势的一战」?

2024-06-16军事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临近尾声时的一次阻击战,被称为「扭转朝鲜战争局势的重要战役」。

抗美援朝中有名的战役那么多,为什么铁原阻击战能被称为「扭转局势的战役」?不用想,这场阻击战必定有它的特别之处。

这得从第五次战役聊起。

咱们先说一点大家不太愿意听的常识,第五次战役,从战略目标来说是失败的,因为完全没有达到彭老总制定的目标。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博主特意百度了一下第五次战役,居然发现百度百科把第五次战役当成了志愿军的一个大胜仗。这不是睁眼说瞎话的误导人吗?

你要说在当年这么宣传是为了鼓舞士气,也没啥毛病,不过这场战争都过去七十年了,还这么唠嗑,就没啥意思了。

最主要的,人家彭老总都承认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是自己军事生涯的「四大败仗」之一,你们至今还在玩百战百胜这一套?

不过这事也看怎么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咱们确实也没输,因为我们也没有让美军达成他们的战略目标。

美军在第五次战役后期,有一个相当惊人的企图,要把志愿军全歼在三八线。

当时志愿军加上北朝鲜人民军,参战兵力达到了60多万人。联合国军投入的兵力也达到了34万人,这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那美国人脑子有病还是咋的?胃口这么大?忘了前三次战役被志愿军跟撵兔子一样追着跑的事了?

美军这么想也不单纯是异想天开。因为,第五次战役时美军的指挥官,换成了范弗利特。没错,就是那个以「范弗利特弹药量」闻名的第八集团军司令。

范弗利特放弃了李奇微「平线推进」的保守战术,而是采用了穿插迂回,利用美军机动能力强的优势,快速穿插到了志愿军的后方。

这战术咱们非常眼熟。没错,这就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拿手绝活。

全歼或者至少重创志愿军,体体面面结束朝鲜战争,这时候成了美国政府和美军对第五次战役的战略目标。

然而,一场惨烈至极的阻击战改变了这一切。

这就是六十三军死守铁原的「铁原阻击战」。

志愿军六十三军,在面对兵力和装备都占绝对优势的美军的疯狂进攻下,实际上把全军当成了一支大号的敢死队,愣生生把美军挡在铁原以南接近半个月的时间,让后面的志愿军主力从从容容的进行了战略转移。

此战过后,让美军企图以一场大胜结束朝鲜战争的想法泡了汤,不得已之下开始了停战谈判。

从此之后,朝鲜战场再无大战。

1、 背景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一共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到第三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拿下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一路狂飙,最远甚至穿插到了三七线。

解放汉城在军事上意义并没有那么大,但是政治影响太大。特别对美军来说,脸都丢到太平洋去了。美国朝野上下及其沮丧, 觉得新中国战斗力简直逆天,开始有了体面点撤出朝鲜战场的想法。

所谓体面点的时机,自然不是现在这种如丧家之犬的时候。要不全世界怎么看?美军让没有制空权没有重型武器的新中国赶出了朝鲜?不管怎么样,也得把志愿军赶回三八线吧?

这时候美军那边出了一个厉害人物,就是李奇微。

从第三次战役开始,美军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就换成了李奇微。之前的司令是沃克,在第二次战役中被志愿军追的慌不择路出车祸死了。

李奇微在第三次战役中就发现了志愿军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后勤跟不上。

其实回顾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咱们如果不是因为后勤问题,战争结果的走向绝对会不一样。后勤跟不上,实实在在是制约志愿军战果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后勤供应不上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制空权。前三次战役甚至连防空武器都没有,运输线一直暴露在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下,物资供给成了一个最头疼的问题。

李奇微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分析的结果就是,志愿军的进攻不会超过七天,也就是「礼拜攻势」,七天之后必然会停止攻击。他为此研究出一个「磁性战术」,简单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攻」的一个思路。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战线一拉长,咱们的后勤就供应不上,一个战士只能携带自己最大限度能携带的粮食和弹药,而这个数量,最多就是七天的数量。

也就是说,最多一个礼拜,攻击线上的志愿军战士基本上等于是弹尽粮绝。

第四次战役也是一样,志愿军突飞猛进,一路南下,不过过了汉城后基本就打不动了。李奇微看明白了这一点,指挥联合国军开始反击。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志愿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退回三八线进行休整和补充物资。而且几十万人的撤退是一个技术活,这期间就发生了50军和38军的「血战汉江」,把联合国军挡在了汉江以南,主力部队从容的撤到了三八线。

其实一直到第三次战役,都是志愿军追着美军打,我军也能完全发挥出穿插迂回的运动战特长。

到第四次战役撤退的时候,才出现了志愿军固守防御、美军进攻的情况,我军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得出一个教训,在美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面前,固守防御的伤亡大的接受不了。

对没有制空权和缺乏重型武器的志愿军来说,运动进攻和运动防御是唯一减少伤亡取得胜利的办法。

咱们一直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炮火占据了绝对优势,很多人并没有什么概念。咱们贴一张动图看看,理解能深刻一些。

重炮的恐怖破坏力

基本上一发炮弹下来,方圆几十米就是一片废墟。而这种冲击波持续一小时,可以想象血肉之躯在这种轰炸之下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后来联合国军的士兵甚至对中国士兵产生了一种宗教情结。他们实在想不通在这种强度的轰炸之下,为啥一冲锋还有无数的中国士兵从阵地里爬起来对着他们突突,中国人难道炸不死?

重炮确实是战争中的大杀器。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伤亡达到了2.5万人,百分之七十是被志愿军的炮火所杀伤,可想而知重型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然而,抗美援朝战争中,大部分时间,咱都缺少这玩意。志愿军都是拿着轻武器去对抗美军这种铺天盖地的炮火,纯粹的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

所以到了第四次战役后期,对志愿军来说,继续固守阵地遭受美军的狂轰滥炸,只会徒增伤亡。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反击,让部队动起来,才能发挥志愿军运动战的特长。

这就是第五次战役爆发前的背景。

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往北撤退的时候,彭老总却带着指挥部反向而行,一路南进。他冒着危险深入敌占区的目的是要开始筹划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最终决定发起第五次战役的时间是,1951年4月22日。也正因此,第四次战役的结束时间定格在了4月21日。

这期间,美国也发生了一个大变故,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撸掉了所有职务,继任者换成了李奇微。

在朝鲜战争的问题上,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分歧非常严重。以杜鲁门为首的美国政府一直坚定认为朝鲜战争的幕后主使是苏联,玩的就是祸水东引,把美国的军事力量从欧洲转移到亚洲,以便在欧洲进行势力扩张。

而对于美国来说,欧洲才是重中之重。从中国一参战接连三次战役的结果来看,按照中国志愿军的战斗力,打到鸭绿江统一朝鲜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所以尽快从朝鲜撤身成了美国政府的最优选择。

不过麦克阿瑟不这么想,从战争一开始就极力扩大化,目标是「彻底消灭亚洲的共产党势力」。也就是说,他不但坚持打到鸭绿江统一全朝鲜,而且还要把战火扩大到中国境内。为此在第三次战役美国惨败后,为了推卸责任一直骂美国政府为啥不赶紧使用核武器轰炸中国。

一边是杜鲁门想找个合适的机会赶紧停战,另一边是麦克阿瑟丝毫不顾及杜鲁门的感受,不停的发表和美国政府意见完全相左的要扩大战争的声明,杜鲁门终于忍无可忍。

毕竟美国是「文官治国」,你麦克阿瑟再牛逼,任免权也掌握在总统手里。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职,继任者就是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而第八集团军司令的继任者,则是后来以「范弗利特弹药量」闻名的范弗利特。

一边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美军,一边是增加了六个军兵力立足于反击的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已经蓄势待发。

2、 困境

志司为第五次战役制定的战略目标是,以西线攻击为主,三个兵团十二个军(含北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兵分三路,三兵团(王近山兵团)作为中央突击,左翼九兵团(宋时轮兵团)和右翼十九兵团(杨得志兵团)从两侧进行穿插迂回, 力争在汉江以西成建制地歼灭联合国军五个师。

东线的北朝鲜人民军的第3和第5军团作为辅助,负责堵住南朝鲜军北上。

第五次战役战线布局

1951年4月22日晚17点,铺天盖地的军号骤然想起,近二十万志愿军在整个战线向当面之敌发起了排山倒海的攻击,第五次战役爆发。

美军开始一如既往的开始一边防御一边撤退。志愿军一路平推,直扑汉江。

联合国军的作战欲望普遍不高,英军29旅甚至让一个叫刘光子的志愿军士兵创造了朝鲜战争史上的一个记录,一个人单枪匹马俘虏了六十三个英军。至于南朝鲜军,咱也不能说人家战斗力差的离谱,反正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时强时弱,谜一般的存在。

不过志愿军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联合国军的撤退方式很有规律。晚上撤退,撤退距离不超过三十公里。而这个三十公里,很明显是志愿军一夜急行军的最大限度。

事实确实如此。美军尽量避免跟志愿军夜战,利用机械化优势先行撤退三十公里,然后停住进入防御模式。而奔跑了一夜的志愿军,追到美军阵地的时候,基本上天已经亮了。而白天美军可以无所顾忌的投入飞机、坦克等占据绝对优势的火力对志愿军进行攻击。

4月28日,志愿军三个兵团推进到了离汉城不远的加平、春川地区,美军主力撤到汉城、汉江一带组织防御。

汉城内又乱成了一锅粥。自从朝鲜战争爆发,这个倒霉的南朝鲜首都已经易手四次,现在又马上面临第五次被攻下。

然而,他们想多了,志愿军并没有进攻汉城的打算。

因为,位于追击前线的部队都已经弹尽粮绝。

从4月22日到4月28日,刚好是七天时间。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正如李奇微所说的志愿军是「礼拜攻势」,志愿军士兵所能携带的粮食弹药,最多维持七天时间。

4月29日,彭老总发布命令,对联合国军的追击全线停止。这就是联合国军称之为「第一次春季攻势」的第一阶段战役。

第一阶段的进攻,战果并不理想。由于美军改变战术,由之前的一路后撤改成了每日后撤三十公里进行节节抵抗,导致志愿军的突破和迂回非常艰难。

志愿军虽说多次把美军成建制的包围,但是在美军强大炮火的立体化防御面前,拿着轻武器的志愿军根本攻不进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中路40军120师359团,在追击中包围了美军的一个炮兵营。两个连不顾伤亡的轮番攻击,打了三天三夜,最后只剩下不足百人,仍然没有拿下。而美军这个炮兵营突围出去的时候,据说仅仅伤亡了十五人。

重型武器和轻武器的差别就是这么残酷。

但现在志愿军面临一个问题,攻击停止后,下一步怎么办?最主要的,已经有情报显示,美军已经准备开始全线反击。

严重缺乏粮食弹药的志愿军,如果面对美军猛烈炮火的进攻,固守防御绝不可取,这个是第四次战役中得出的血的教训。

撤退?更不可取。几十万人的撤退,如果没有万全的准备,极容易出大事。

彭老总跟志司一商议,绝不能让美军从容反击,那就玩个乾坤大挪移,把主力转移到东线进行攻击。

转移到东线的原因也不复杂,驻扎在那儿的是南朝鲜军团。南朝鲜军的地位在志愿军眼里,跟内战时的国军有的一拼,基本属于送人头加送装备的存在。

具体思路就是,十九兵团继续在西线牵制美军主力,三兵团和九兵团秘密转移到东线,全力进攻南朝鲜军第三军团和美二师。

主力从西线转到东线

1951年5月16日,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攻击开始。

结果不出意外,志愿军如入无人之境,南朝鲜第三军团的两个师(南三师、南九师)和南七师一触即溃,短短三天时间,邵阳江防线土崩瓦解。

南朝鲜第三军团相当一部分人无路可逃,直接把大量的重武器扔掉钻进了大山,让志愿军捡了一个大便宜。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中对这事还耿耿于怀,说南朝鲜那群猪丢弃的武器可以装备好几个师。

不过南朝鲜军没想到的是,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他们的拉胯导致了一个相当耻辱的后果:第三军团被范弗利特给解散了。

范弗利特对南朝鲜军队战斗力之拉胯到了简直无法容忍的地步。

韩国人不是对吉尼斯纪录有极高的迷恋么,这事其实完全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南朝鲜第三军团作为一支本土军队,被外来帮忙的外国军队勒令解散,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一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南朝鲜也知道这事不是啥好事,要是承认了就等于历史留下污点了,所以一直不承认自己拉胯,是因为美军溃败才导致南朝鲜军溃败,美军这个不要脸的让南朝鲜军背黑锅。

谁不要脸不重要,反正因为南朝鲜军的迅速溃败,导致美2师又被志愿军包围了。

不过并没有成建制的歼灭。咱们一直没概念美军的物资充裕程度到底有多么逆天,看看美2师三十八团三营的防御阵地就明白了。

三营的防御阵地用了六千根钢筋,二十三万七千条沙袋,三百八十五捆蛇形铁丝网,前沿阵地布满了防步兵地雷。为了突围,一个炮团就打出了12000发炮弹。大家对这个数字可能没啥概念,你要知道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加起来一共打出了不到6千发炮弹,就知道双方的差距到底有多么大了。

打到5月21日,和西线相同的问题又出现了,志愿军本来就缺乏的粮食和弹药又消耗完了。

彭老总命令东线部队停止进攻,三个兵团准备撤到涟川、金化一带进行休整。

由此,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由此结束。

不过一个巨大的阴影,正笼罩在志愿军的上空。美军不仅没打算让志愿军轻松回撤,还有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

3、 铁原阻击

志愿军回撤休整,彭老总也知道按照第四次战役的经验,美军必然会尾随攻击,为此特意交代各兵团在撤退路线上要留下一支部队进行监视和防御。

只不过现在谁也没想到的是,美军这次准备的反击,是要置志愿军于死地的一次全力反击。

第四次战役的美军指挥官还是李奇微,而李奇微比较谨慎,在对志愿军反击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全线平推,哪个部队进攻受阻,那全线停下等待,总之就是安全第一,战果第二。

如果还是这个打法,那志愿军的这次撤退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然而,非常不幸的是,这次的指挥官换成了范弗利特。

范弗利特采用的是穿插迂回战术。也就是说他运用的,就是中国军队最擅长的那套战术。

1951年5月22日,美军在四百公里的战线上全线开始了反击进攻。

美军的这次反击,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各部队都组建了「特遣突击队」,利用机动性强的坦克部队全力向志愿军后方进行穿插,迂回切割志愿军的后撤部队。

志愿军现在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弹药粮食奇缺,根本防不住美军的穿插部队。

在东线,到5月24日,美军的一个坦克突击队就穿插到了志愿军「第二次春季攻势」的出发点昭阳江,紧随其后的美第十军紧随其后,迅速向北插进。也就是说,志愿军插到三七线的第十二军、第二十七军已经腹背受敌。

在西线,由于人民军第一军团的撤退,导致志愿军第六十五军侧翼暴露,不得不紧急进行撤退。而这一撤,三兵团和九兵团之间的缺口暴露在美军面前,美军主力沿着这个缺口快速向北插进。

也就是说,志愿军的防御战线还没有形成,已经被美军插入后方进行分割了。

形势已经万分危急。

5月31日,美军的中线部队已经逼近到涟川、华川一线,离铁原只有一步之遥。

这时候,志愿军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在铁原前面挡住美军。

因为铁原太重要了。

铁原位置

铁原是志愿军的主要的后勤基地,此时大量的军用物资和伤员还没有转移完成。另一个,这时候志愿军主力部队还在往北转移。铁原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如果铁原失守,任由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在大平原上疯狂肆虐,损失绝对无法接受。

不管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角度,铁原都必须要坚守,必须留出物资和部队转移的时间。

这个任务,交给了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

全线撤退的时候,六十三军本来在汉江南岸,由于两翼已经被美军占领,还有一路美军正在往六十三军的背后迂回。退路如果被截断,六十三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军长傅崇碧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后撤到了汉江北岸,在极度饥饿、疲劳和美军的攻击之下,费劲力气终于撤到了涟川。

本以为能喘口气,就在这时候,十九兵团的电报来了。

按照彭老总的要求,六十三军要坚守铁原15天。

傅崇碧一看这电报都懵了。从汉江撤到涟川,一路面对美军的围追堵截,部队减员非常严重。而且现在弹药奇缺,炮兵都当步兵用了,至于吃饭,粮食早就断了顿,包括傅崇碧在内,每天只能吃点黄豆减少饥饿感。

特别是已经见识到美军炮火的强悍,如果进行固守,不用说15天,能坚持5天就是奇迹了。

但军令如山,傅崇碧没有提出任何疑义。倒是十九兵团的兵团长杨得志感觉很忐忑,疑惑老傅为什么没提困难?

谁都知道,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傅崇碧自然知道这是一个近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并不是怕死不怕死的问题,而是在美军的飞机坦克大炮的轰炸之下,以血肉之躯怎么能阻挡住?

只不过他更明白,战况已经恶化到了这个程度,提困难又有什么用?

这时候傅崇碧和六十三军已经打定主意,宁肯全军覆没,也绝不会撤出阵地。六十三军把自己当成了一支军建制的敢死队。

由此,六十三军军史上被悲壮的一战掀开了帷幕。

六十三军的防御阵型是一个品字形,187师和189师并排摆在一线,188师在后方构建二线防御阵地。

铁原阻击战的防御阵型

六十三军此时的兵力2.5万余人,要对阵的是美军和南朝鲜军的4.7万人,且不说武器装备的差距了,兵力悬殊就极大。

实际上,不管是六十三军,还是十九兵团,还是志司,对能不能在铁原前面挡住美军15天,心里都没底。不但没底,甚至都觉得没有希望。

原因并不复杂。还是再看一眼重炮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大,基本就明白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难度了。

这并不是勇敢不勇敢的问题,而是在重炮的轰炸之下,多少人都不够往里填的。

所以咱们一直说那些诋毁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人海战术」的,要不就是脑残,要不就是坏逼,根本不值一驳。

那怎么办?对六十三军来说,自然是全军牺牲也在所不惜,问题是牺牲就能解决问题吗?阵地守不住影响到的是整个战局,是整个志愿军部队的生死存亡。

然后,让全世界军事学家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

六十三军189师,把全师就地解散,在种子山一线的阵地上,以30人左右为一个战斗小组,建立了200多个极其分散的阻击阵地。

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我军「集中优势兵力」的老传统,也违反了国外军事学家「部队伤亡超过30%就失去战斗力」的理论。

189师师长蔡长元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阻击美军的目的,要的不是打退美军,也不是考虑减少部队伤亡,而是尽可能的延长阻击时间。

与其集中兵力让美军的猛烈炮火轰炸,不如让美军挨个阵地去「拔钉子」。

诚然,美军对每个小阵地绝对是碾压之势,但是要拔掉这么多小阵地,美军的脚步自然就慢了下来。

那美军不拔钉子行不行?当然不行。这就跟古代攻城一个道理,为啥非得一个城池一个城池打?绕过去不行?绕过去当然行,前提是你得能接受对方从背后袭击,甚至有被两面夹击的风险。

不过这招,全世界也就新中国的部队能这么干。因为每一个小组的士兵都知道,即将面对的不是概率性的牺牲,而是必然的赴死。

可以想象一下,眼看着一个个小阵地被敌人攻陷,一个个战友在自己前面死亡,下一个就将轮到自己。一般人的心态早就崩了,要不撤退,要不投降。

然而,新中国陆军是轻步兵巅峰的名号不是白来的。这个殊荣,正是那一代军人用强大的意志力、纪律性和舍我其谁的精神换来的。

6月1日,范弗利特指挥美军开始进攻。

189师的阻击结果和预料的一样。就用这个阵型,实实在在的阻挡了美军四天的时间。

6月4日,最终撤下来的189师,剩下的人数不到一个团。他们用血肉之躯,给志愿军主力换来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接着顶上的是高台山一线阻击的188师。

面对「范弗利特弹药量」铺天盖地的轰炸,阻击的过程依然是惨烈无比。然而美军面对的是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的中国士兵,即使弹尽粮绝,选择的往往是同归于尽,甚至是跳下悬崖扑进敌群拉响手榴弹。

6月9日,美军逼近了铁原城,188师564团成了坚守铁原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564团并无险可守,只有城外一座叫做内外加的小土包,高度不过200来米。很显然,这根本阻挡不住美军。

形势危急之下,在内外加山驻守的564团5连,选择了一个集体赴死之举,把离内外加山不远的一座水库给炸开了。奔腾的水流让美军的坦克无法前进,但同时也阻断了5连的退路。

眼看就要攻进铁原城的美军极其愤怒,对着内外加山进行了长时间报复性的炮击。

结果就是,奔腾的水流阻挡了美军整整一天的时间,而5连,没有一个战士回来。

就在美军即将攻进铁原的时刻,事情有了变化。6月10日,彭老总亲自给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打来电话,说铁原的物资和伤员提前转移完毕,而且铁原后方的志愿军主力已经构筑完成了防线,六十三军尽快撤离阻击阵地。

六十三军以一军之力,付出了巨大伤亡,完美的完成了「铁原阻击」的任务。

志愿军转危为安。

4、 尾声

面对志愿军主力已经转移完成并建立了坚固的防线,美军知道重创志愿军的设想已经不可能实现,再继续进攻只能是徒增伤亡,无奈之下选择了停战。

由此,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结束。

这其中,六十三军的「铁原阻击战」功不可没。这也是为啥历史一直给六十三军和「铁原阻击战」非常高的评价的原因。

接着说说后续的影响。

有一个常识是,军事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中美两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先说说美国。

美国最早进入朝鲜战场的时候,目标就是打到鸭绿江,统一全朝鲜。不过随着中国志愿军入朝,接连发起三次战役,把美军一路赶回三八线,甚至一度把汉城给拿下之后,美国政府的想法就变了。

杜鲁门政府从第三次战役后期,就打算以三八线为界,体面的撤出朝鲜战场。

想法改变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中国志愿军的战斗力太过于逆天,要想拿下北朝鲜基本上已经不可能。战争进行了一年多,美军的死亡数已经达到了十万人,军费达到了恐怖的一百亿美金,是二战中美军第一年军费的一倍。

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说法,「朝鲜战争就是个无底洞,完全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

另一个,则是美国对战略重点的考虑。美国一直认为朝鲜战争的幕后主使是苏联,而苏联这么干就是为了把美国的注意力引向亚洲,这对战略重点在欧洲的美国来说,相当于是中了苏联的圈套。

至于麦克阿瑟一直坚持的战争扩大化,对杜鲁门来说简直蠢不可及。即使美军拼尽全力打到鸭绿江,那中国人绝对会不死不休,战争就会无限期持续下去,甚至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都是美国政府绝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坚持战争扩大化的麦克阿瑟滚了犊子,听话的李奇微上了台。

再说说中国。

抗美援朝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保家卫国」,保证东北边境的安全。

随着前三次战役的突飞猛进,中国这边也开始乐观,觉得把美国人赶出朝鲜也不是不可能。不过等到了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结束,咱们也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在美国的现代化装备面前,要想把美军彻底打败,必须持续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最主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同样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队。

而这事,对于刚刚成立的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即使以举国之力,也是难以办到的事。

最主要的一点,咱们入朝参战的目的,实话实说,从来就不是帮小金统一朝鲜,而是保卫中国的边境。

仗打到这个份上,把战线维持在三八线周边,成了中美两国都能接受的一个结果。

于是,停战谈判,就成为中美两国的统一认识。

写到这儿,咱们基本也看明白了,美国从来没打算对志愿军手下留情,能让美国政府改变主意,完完全全就是百万志愿军浴血奋战的一个结果。

正如在战后彭老总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那代新中国的军人,无论给予他们多么高的赞誉,他们都受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