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我国曾有个「黑枪王国」:当地人说种一年地不如造把枪,如今怎样了

2024-02-09军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防范土匪和敌对势力,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禁止私人拥有和携带枪支、弹药的命令】,开启全面禁枪的漫漫征程。

不过当时民间枪支的总体数量庞大,牵扯的利益复杂,收缴的难度极大,周期也比较漫长,直到1996年,国务院才颁布了最严枪支管理办法,多部门联合出击,采用霹雳手段打击制枪持枪团伙。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一个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的偏远县城,却成为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严打」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起因就是三个字——「化隆造」。

「化隆造」黑枪制售第一品牌

在那个经济飞速发展,股市牛气冲天,私营民营崛起的年代,很多人身上都带着浓重的「江湖气」,比谁下手更快、下手更狠,唯有如此,才能在你死我活的商战中抢得先机。

这种明里暗里的较量很快就从一开始的「比拳头」演变成「比枪炮」,私下买卖黑枪的勾当层出不穷,由此衍生出一条专门制造、生产、售卖、运输黑枪的完整产业链。

当时代表中国黑枪工艺最高水平的标签就是「化隆造」,鼎盛时期全县5镇3乡37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参与制枪,被称为中国的「黑枪三角区」。

化隆县是出了名的贫困县,大多数人靠务农为生,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块钱。

但是仿制一把「五四」手枪就能卖到数千元,仿制一把半自动步枪更能卖到万元以上,这可比种地来钱快得多了。

至于是谁第一个把这门制枪的生意带到化隆县,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在常年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眼中,法律法规并不重要,能挣钱过上好日子就是硬道理。

随着化隆造的第一把枪走向市场,一条贩卖枪支配件、组织加工生产、售卖仿制枪支的产业链就正式形成,并逐渐做大做强。

手里有了枪,心中也就有了胆,在化隆县经常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出现大规模的械斗和枪战,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群死群伤事件也成了家常便饭,这迅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开始下大力气出重拳整治当地「枪患」。

化隆县公安局群科分局2003成立,专门开展缉枪工作,截至2010年,群科分局在化隆县组织了13次联合缉枪大行动和87次小行动,共计100次。

在「全警参战、全民动员、不除枪患、誓不罢休」的16字箴言激励下,化隆县公安局先后破获制贩枪案件229起,抓获涉枪犯罪嫌疑人395人,捣毁制枪窝点74个,爆破炸毁16处,缴获制枪工具1.2万余件、枪支零部件1.6万余件、自制枪支587支,收缴民间枪支490支,缴获各类子弹1.5万余发。

这些还不包括在听说警方要进村查枪消息后被紧急销毁的部分,如果加在一起数量着实惊人,足够武装一个团了。

经过「扫枪风暴」洗礼后的化隆县,从此彻底告别了靠造枪挣钱的日子。

青海省各级政府也持续加大对枪患重点区域的扶贫力度,十余年时间累计为化隆一个县投入项目帮扶资金1亿元,发放救济面粉36万公斤、农村低保87.3万元、医疗救助金21.8万元、建房补助60余万元,为化隆县从黑到白的转型过渡提供了真金白银的保障,这也为后续彻底收缴民间残余枪支扫清了障碍。

化隆拉面取代黑枪制售成为当地经济支柱

此时这个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祁连山脚下的化隆县,虽然枪患被扫清了,但因为当地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加之一大部分人因此失去了收入来源,于是迅速成了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贫困县」。

似乎解决了一个问题,却造成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化隆县的人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化隆县政府在禁枪之前就早早做好了预案,绝不简单粗暴一禁了之,而是以人为本,给当地农民指了另一条康庄大路——拉面经济。

化隆禁枪行动的全面成功,让越来越多的华龙人意识到需要换种活法,只要能够通过正规渠道经商发家致富,谁还会怀念过去违法造枪火拼的日子呢。

青海省的畜牧业发达,当地的牛肉拉面非常受欢迎,不但是当地旅游的一块特色照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特色美食。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有致富梦想的化隆人带着锅碗瓢盆辗转全国开化隆拉面店,得益于独特的风味和低廉的价格,几乎是开到哪里就火到哪里。

本世纪初,随着化隆扫黑枪行动取得丰硕成果,凭借化隆拉面品牌赚到第一桶金的化隆老板们之中,不少都选择回到家乡二次创业。他们开店、建厂,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推广先进商业理念,逐渐在当地形成了先富带后富,先进带后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青海省不断向化隆县提供职业培训、灌溉、良种补偿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贫帮困措施,并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政策扶持,共有7470人参与其中并因此获益。

「统种共富」帮助留守老人儿童实现「躺赚」生活

如今的化隆县,始终走在「党建引领、统一种植、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上,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示范模版,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开店或在本地企业打工,留守的「老弱病残」也能将自家土地租给县里的合作社,由专业人员打理,不需要辛苦劳作就能躺赚增收,自得其乐。

化隆县北部有个金家庄村,这里属于浅脑山地区,全村共300户1180人,三分之二的人口常年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大部分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儿童。

对于那些家里有田,却没有劳动力耕作的村民家庭来说,所有的劳作和可能风险由合作社承担,自己坐等分钱就好。

虽然这种模式不一定比自己辛勤耕作的收入来的多,但可以实现「荒田利用」,还能给留守老人儿童一份额外的收益,关键是自愿参与,所以政策一出就得到了所有村民一致好评。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民生基础,农民是所有国人的衣食父母,「统种共富」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尊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很多现代化的农业用具取代了人力,原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一去不返。

「庭院经济」绿色发展 为化隆县再添强心剂

尽管如此,国家也没有停止为农民改善生活的脚步,化隆县这个曾经枪患猖獗的贫困县,也成了振兴乡村的试验田,证明「统种共富」就是我国现代化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躺着挣钱,对于金家村90余户入股村民来说,这是多少辈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2017年,化隆县成功摘帽之后,慕名到此旅游的各种考察团和游客就络绎不绝,已经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化隆人民也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占林,土生土长的化隆人,年纪轻轻就外出闯荡,凭借一手拉面绝活在山东站稳了脚跟,挣了些钱。

可随着年纪一天天大了,马占林越来越想念家乡,很想落叶归根,于是把拉面店交给别人打理,回到家乡,修缮了自家废弃多年的小院,还增添了很多农家乐的设施。

他打算靠祖传的拉面手艺吸引过往游客,实现回乡创业的美好蓝图。

在马占林的带领下,一大批村民都开始尝试做农家乐,这个模式并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只要简单把自家庭院收拾收拾,留出几间客房,增添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即可。

马家小院建好后,很多马占林拉面店的老顾客都慕名而来,都想看看这个过去黑枪泛滥的化隆县现在到底是什么模样。

村民们也被马占林放着大城市带电梯的楼房不住,回馈家乡建设发展的创业故事所感动,纷纷效仿开起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庭院经济迅速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

化隆模板: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如今的化隆县,再不是游走在法律边缘地带那个爹不亲娘不爱的坏小子,如今全村危房得到全面改造,家家户户通水通电,手机也能联通5G,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也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沟里的人想去哪就去哪。

很多外地人来到化隆旅游,往往都会产生错觉,恍惚间认为自己置身江南小镇,怎会想到这里曾是充满了黑恶势力的制枪基地呢?

化隆县天翻地覆的巨变,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攻坚大决战的一个缩影,也是协调东西部发展的一处重要试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对于类似化隆县这种有着先天劣势的西部乡村,只有找到并大力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才是实现西部农村振兴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