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红军新兵打炮不用瞄准,教官不解,新兵说:我从小就拿石头打兔子

2024-08-29军事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战场上,一个身材矮小的农民出身的炮兵,正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操控着威力巨大的火炮。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甚至不识字,却凭借着一股子野路子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成为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炮神"。这个名叫赵章成的男人,用他的传奇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天才不拘一格"。传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矛盾与争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揭开"炮神"赵章成的神秘面纱。

话说1931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民党政府四处围剿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而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也虎视眈眈。在这样的乱世中,河南洛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苦农民赵章成,26岁那年怀揣着混口饭吃的想法加入了红军。彼时的赵章成,大字不识一个,除了种地和用石头打野兔充饥,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学无术"的农家小子,日后会成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炮神",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荣升少将?

这个时代,军队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出身。可赵章成与众不同的是,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在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赵章成却用石头打兔子的本事,为自己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这份与生俱来的精准,成为了他日后成为"炮神"的关键。

赵章成加入红军后,被分配到了红三军的炮训队。刚到炮训队时,他就像个睁眼瞎,听教官讲什么风速、轨道,都是一头雾水。他心里嘀咕着:不就是个大铁筒子吗,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

可是到了实操训练时,情况却来了个大反转。那些理论学得滚瓜烂熟的学员,拿起炮筒就打偏了好几米。轮到赵章成上场时,他二话不说,拿起炮筒就是一通猛轰。结果?远处的稻草人瞬间被炸得粉碎。

教官看傻了眼,问他:"你打炮,不用瞄准吗?"

赵章成一脸茫然:"我从小就拿石头打兔子,这么大的稻草人,还用瞄准吗?"

这番对话,堪称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桥段。它不仅体现了赵章成与生俱来的天赋,更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存技能往往比书本知识更有用。

赵章成的回答,让教官哭笑不得。他试图向这个憨厚的农民解释炮击的复杂性,可赵章成却用一句话堵得他哑口无言:"离得多远,一瞅不就知道了?"

就这样,赵章成凭借着他那股子野路子和惊人的天赋,在炮训队里崭露头角。他的存在,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反例,挑战着传统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

赵章成的特立独行,很快就在部队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佩服他的天赋,称他为"炮神";也有人对他的方法嗤之以鼻,认为他是在胡来。

这种争议在一次重要战役中达到了顶点。1935年,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为了给大部队打掩护,赵章成奉命在河岸摆开四门大炮,扫清对岸的火力。

当时的指挥官刘伯承下令:"拔掉对岸的两个碉堡。"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赵章成又开始了他那套"神秘"的仪式。他闭上眼睛,双手在额头前比划了几下,然后"通通"两声,对面的碉堡瞬间灰飞烟灭。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有人欢呼雀跃,称赞赵章成神乎其技;也有人暗地里嘀咕,认为这不过是侥幸而已。

强渡开始后,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赵章成急了,他深吸一口气,居然跪在炮弹前,一发打出去,第二发又装好了。他的速度快得惊人,准头更是丝毫不差。

随着赵章成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敌军的重机枪阵地上,敌人的火力明显减弱了。这场战役,最终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赵章成的表现,让他一战成名。但与此关于他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有人说他是真正的天才,有人说他不过是个莽夫。这种争议,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对于"talent"和"education"的矛盾认知。

赵章成的传奇不仅仅停留在打炮准这么简单。他的脑子里,似乎装着无穷无尽的鬼点子。

1940年,八路军奉命攻打辽县的两个日军据点。这两个据点位置极其隐蔽,日军躲在山石后面,常规炮击很难奏效。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赵章成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主意用辣椒粉制作"毒气弹"。

他带着战士们挨家挨户收集辣椒粉,然后亲自设计距离、安装"炸药"。当炮弹在敌人据点上空爆炸时,混着烟尘的辣椒粉如同毒气般弥漫开来。

日军哪里见过这阵仗?一个个捂着眼睛,号叫着从据点里跑出来,结果全被埋伏在外面的八路军活捉了。

这一仗,不仅打得漂亮,更是充分展现了赵章成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他用最简单的材料,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这种"土办法"恰恰体现了中国军队在艰苦条件下的智慧和韧性。

赵章成的这些"奇思妙想"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非常规作战的典范,值得推广;也有人担心这种方法太过随意,不符合现代战争的规范。

争议归争议,赵章成的能力是实打实的。他不仅在实战中屡建奇功,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改造了迫击炮。这种改良后的迫击炮在百团大战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了八路军的制胜法宝之一。

赵章成的传奇还远未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显神威。美军的重炮在他面前都成了小儿科,被打得抱头鼠窜。

1955年靠着一手打炮绝活儿闯出名堂的农民,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赞叹这是对真才实学的肯定,也有人质疑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是否有资格当将军。

事实证明,赵章成确实担得起这个头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将军都难逃厄运,唯独赵章成,竟然没有人敢对他指手画脚。这或许就是真本事的魅力吧。

赵章成,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在那个物资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实践经验和与生俱来的才能,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加重要。它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思考:是应该更注重学历和理论知识,还是更看重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1969年,赵章成因病在北京逝世。为了纪念这位"炮神"对解放军炮兵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灵前摆放了两门迫击炮。这个细节,既是对赵章成一生的最好总结,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某种隐喻。

赵章成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到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炮神",再到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传奇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物资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实践经验和与生俱来的才能,往往比书本知识更加重要。

赵章成,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的深度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过于强调学历和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赵章成的成功,是否还能在今天复制?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赵章成的传奇故事,在他去世后并没有结束。有人说,他的后人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军队中同样有出色的表现。也有人说,他的事迹被写进了教科书,成为激励后人的榜样。学历至上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赵章成生在今天,他还能成为"炮神"吗?他还能被授予将军军衔吗?这个农民出身的将军,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复制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