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回顾(15)

2024-01-25军事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恢复和破产

帝国主义的和平攻势破产后,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变本加厉, 使德奥处境更为困难。当时, 依靠海上运输掠取海外资源的英国和法国,在经济实力上比较雄厚。而德国由于海上受到封锁,国内工业原料和粮食非常缺乏,经济异常困难。

德国海军上将蒂尔匹茨写信给兴登堡建议,"用强有力的尽可能残酷的潜艇战",去剥夺"英国岛国的便利形势"。德国最高统帅部为了继续战争,挽回败局,它唯一的出路就是在英国的海运线上进行潜艇战。目的是利用潜艇封锁大不列颠周围的一切运输航道,迫使英国在"六个月以后投降"。因此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德皇召集御前会议,作出了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的决定。

为了尽量避免美德矛盾激化和导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一月三十一日,德国特向美国声明:德国所以恢复潜艇战是因为德国的"和平建议"遭到协约国的拒绝。所以,"从一九一七年二月一日起,凡是德国政府指定的英、法以及地中海东部一定的范围内,我国潜艇如遇'协约国'和中立国的船只一律攻击,不再加以警告"。然而对美国船则"破格相待",允许美国船只每周通过一次,以到达英国的法耳默思港为止。但该船桅杆上须悬红白相间的旗帜,船尾悬美国国旗。船壳用红、白两色,以区别它国船只。同时,美国政府必须保证不载德国禁运品。

早就准备参战的美国,正好把德国的这个声明作为借口,接到声明后,便于二月二日把德国大使驱逐出境,并召回本国驻德国大使。二月十二日美国令其商船武装对付德国潜艇,使两国矛盾更加激化。但是,德国认为在美国参战以前必须打败英国,所以不放弃无限制潜艇战计划。

德国当时拥有潜艇一百五十艘,其中有四十艘经常出现在英国的海运线上,袭击协约国商船。与此同时,德国布雷艇也在英国运输航道上敷设水雷。

在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的头几个月里,协约国与中立国的船只遭受惨重损失。一月份被击沉的商船为一百八十一艘(二十九万八千吨);二月份增加到二百五十九艘(四十六万八千吨);三月份又增至三百二十五艘(五十万吨);四月份达四百二十三艘(八十四万九千吨)。

邱吉尔当时发出哀叹:"爱尔兰西南的巨大进出路正变成为英国船舶的真正葬身之所,在那里天天有大船在大约距陆地二百英里处被击沉。"

一九一七年四月至十二月,德国潜艇击沉船只共达四百七十八万吨。整个战争期间,总共有六千艘(计一千五百万吨)船舶被德国潜艇击沉,而德国的损失仅二百一十六艘。

一九一七年二月,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以来,给协约国的打击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对英国周围的封锁起到了显著作用。一九一七年夏初,英国海运输趋于瘫痪,这种状况对依靠国外资源的英国极为不利。战争所需要的物资预感不足,城市的食物供应也成了问题。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实行配给制,发给食物证。对豪华的旅馆和饭店也都进行了限制。有些地方出现把花池改成了菜畦,甚至在草地网球场上也种植了马铃薯。

但是,德国的潜艇战并没有挽回德国从凡尔登战役以后战略上所处的被动局面,更不像德国当局吹嘘的那样,会很快给德国带来胜利。随着战争的发展,英国急剧增强了自己的反潜艇战的能力,并不断使用猎潜舰等新式舰艇。一种叫做电警器的装置,可以预报几海里外有潜艇出现,深水炸弹能有效地反击德国潜击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的主要航道周围密布电网,并敷设了重水雷防御线; 商船采取了护航。

同时, 协约国得到美国的巨大援助,大批的美国驱逐舰投入了海上战斗。英国开始挽回被动挨打的局面,德国潜艇战日益失去它的作用。在此期间,英国新建造的商船吨位数不断增加。这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终于破产。

美国对德奥集团宣战

美国一方面利用"中立"伪装,大发横财,一方面加紧扩军备战,等待交战双方相互削弱时参战,以便轻易获胜。为了制造参战舆论,美国政府在国内大肆进行沙文主义宣传。大战一爆发,在美国就出现了"准 备 防 御"的沙文主义口号。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一日,成立了国家安全同盟,煽动沙文主义情绪。以西奥多·罗斯福为首的主张参战分子组织了美国权利保障委员会。这是一个军国主义团体,要求立刻参战。

威尔逊政府从战争需要出发,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把许多工业部门转到战争轨道上去,使铁路、铜矿转为战争服务,大力扩充军事工业生产部门,急剧缩减纺织、皮革、造纸等工业部门。

大战开始时,美国陆军只有二十五万人,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军队相比,差距甚大。美国政府为以后参战做准备,不遗余力地扩充军队。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七日,威尔逊向国会送交了一份咨文,建议::(一)增加陆军;(二)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建造商船、军舰,(三)建立咨询委员会,以开发国内一切经济资源。

根据威尔逊的建议,国会通过了一九一六年造舰计划,规定在三年内建造二十六艘各种不同类型的军舰,总价值约五亿至六亿美元。一九一六年六月三日,国会批准了国防法,规定增加常备军及国民警卫队,在各专科学校及大学内设立预备军官训练团,拨款二千万美元生产硝酸盐,供应火药工业部门。

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威尔逊签署了海军拨款法案,规定在三年内共拨款三亿一千三百万美元,作为建造战舰、潜水艇、鱼雷艇及兴建生产铁甲和炮弹工厂的经费。

美国政府在进行了一系列参战准备工作之后,伺机直接参战。一九一七年初,美国获悉德国有可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美国政府便决定以此作为口实,对德宣战。

一九一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德国向美国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宣布从二月一日起德国再次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威尔逊对此备忘录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这意味着战争",并立即指示国务卿蓝辛起草对德绝交的照会。二月三日,威尔逊在国会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

断交后,美国并未立即对德宣战。美国统治集团决定再次寻找宣战的借口。下述两件事情给美国提供了口实:一是自二月三日至四月六日德国潜艇击沉了十艘美国船只;

另一件事情是一月十六日德国外交部密电指示其驻墨西哥公使,令其向墨西哥政府提出建议,如美一旦参战,德国许诺立即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阿利桑那归还给墨西哥,以此为条件实行德墨结盟反美,并企图拉拢日本参加这一同盟。

英国间谍截收并破译了这份密报,如获至宝,立即将此件转交美国政府。二月二十八日美国报纸公布了这份文件。在美国统治集团中又一次掀起了反德声浪。三月二十日,美国政府讨论了当时的形势,部长们均主张立即参战。三月二十七日,他们又讨论了关于给协约国集团的财政援助,美国作战计划和与协约国配合一致的问题。为了争取时间,四月十六日的国会提前于四月二日举行,威尔逊发表演说,要求承认战争状态。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于四日和六日通过了对德宣战决议案。国会随即批准拨款七十亿美元作为军费开支,其中约一半定为给盟国的贷款。十二月七日,美国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参战的真正目的是为将来在太平洋与日争霸作准备。对日作战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常备军,美国政府企图以参战作为借口来建立这样一支军队。美国选择一九一七年春参战也不是偶然的。协约国当时的处境不妙,前线失利,人员损失严重,经济极度困难。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后三个月中,英国被击沉的商船的总吨位几乎与一九一六年全年损失的总吨位相等。法国人员伤亡甚为严重。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国可 能 退 出战争,削弱协约国。开战以来,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给协约国的贷款总额达二十亿美元。美国害怕协约国失败,无法收回这笔贷款。同时美国这时参战,不仅可以分得一份肥美的赃物,还可以恃其经济势力,在战后控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当时国际形势和金融状况对美国金融和工业的发展也有威胁,美国想从对德战争中寻求出路。美国驻英国大使曾说,为了保持美国贸易目前所占的优势地位和制止危机,对德宣战是唯一出路。

由此可见,美国不管采取中立政策或是参战,都是为了让垄断资产阶级攫 取最大利润。美国资产阶级的御用历史学家硬说美国参战是被迫的,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着美国的安全。这是伪造历史。一九一九年美国有一个参议员向威尔逊提问:如果德国不对美国公民采取战争行动和不义行为,美国是否也会参战?威尔逊对此作了肯定答复。这就说明美国参战是它的既定政策,其所以迟至这时才参战,只不过是等待对它最为有利的时机罢了。

大战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大战结束时,美国的国外投资额达七十亿美元。美国借战争机会,使世界上二十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包括英国也欠它四十四亿美元的债款,从而使自己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同时,由于美国掌握了巨额世界黄金储备,因而加强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市场上的控制地位,成了首屈一指的暴发户。

大战期间,美国商船吨位增加了十倍,不但满足了海上运输的需要,而且为海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战争四年里,美国小麦平均每年输出量三百七十五万吨,比前四年平均输出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美国趁战争之机,大大加强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一九一七年,美国夺取了墨西哥的石油矿。玻利维亚的锡,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绝大部分都被美国掠走。 美国对整个拉丁美洲的输出,由一九一三年的十三亿美元,增加到一九一九年的二十四亿美元。 美国资本的势力也侵入中国。一 九一三年﹣﹣一九一九年,对华出口贸易增加了两倍以上。美国还通过贷款获得了在中国修建一千五百公里铁路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