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叶佩高是老蒋钦点的11师师长,为何仍被胡琏挤走?幕僚出身是硬伤

2024-01-08军事

图片来自网络

1945年8月,在中国部队于海南岛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上,有一位代表战胜国出席受降仪式的将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第54军副军长叶佩高。

可54军受降地点并不在海南岛。

把一位出身海南,又在抗战中立有功勋的将领派回家乡受降,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给予在抗战中战功突出将领的荣誉。

在陈诚的「土木系」将领中,其实能打仗的并不多。

就以胡琏为例,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名气,一是当时鄂西会战刚结束,有宣传第六战区的必要。

因为「土木系」的核心部队18军一直表现欠佳。不然,就以陈诚和老蒋的关系,18军也不至于在4个攻击军的竞争中落选。

二是,要宣传18军,就要有一个典型。胡琏当时正担任18军核心部队11师的师长,平日里既会来事,又懂得煽情,不把他树立为典型还能树谁?

自古以来,大将出征都是舍身而忘家,像胡琏这样的在大战前絮絮叨叨,一看就没有死战的决心。若胡琏真的视死如归,哪里还会有心思写那么多封家书?

这有点类似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济南战役之前,王耀武打电话嘱咐老婆如何安排家产。在大战之前还没忘了安排家产的,大概率没有死战之志。

更何况,胡琏还在石牌要塞的隐蔽之处藏了一条小船,就是为了逃跑用的。

因此,胡琏是一个被过度包装起来的「明星」。

可这并不意味着18军没有名将,只不过这些名将被排挤走了而已。

如果说,胡琏是18军的「明星」,那么,被排挤走的叶佩高就是18军的「暗星」。

叶佩高,海南文昌人,原名叶用迈。他之所以改名为「佩高」,既是巧合,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为何?因为叶佩高的父亲号「佩山」。按照中国人的取名传统,儿子和父亲是不能用同一个字的。

1922年1月,满怀从军之志的叶用迈到昆明报考云南讲武堂。

可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昆明的时候,却被无情告知,你来晚了!录取已经结束了。

好在他的族兄,正在云南讲武堂任职的叶剑雄又告诉了他另外一个消息,那就是本来已经被录取的一位叫叶佩高的学员不知何故迟迟未来报到。

叶剑雄就通过关系让族弟顶替了这个人,叶用迈的名字因此变成了叶佩高。

讲武堂毕业后,叶佩高进入黄埔军校,担任黄埔四期政科大队区队长。

在这个意义上说,叶佩高算做黄埔出身并不牵强,算做毕业于黄埔四期的,并在日后把他排挤走的胡琏的老师也不牵强。

1928年,叶佩高成为陆大第9期学员,与黄维成为同学并且私交甚好。

1931年底,叶佩高在陆大毕业后就进入18军,在18军培养干部的干部大队任队长及教官。

次年,叶佩高被委任为11师代理参谋长,当时黄维是该师31旅旅长。

在这个时期,胡琏不过才是一个营长。

由此可见,叶佩高进入11师,并非是被合并或者收编进来杂牌参谋长,而是陈诚的正牌嫡系。

1933年,叶佩高被正式任命为11师少将参谋长。胡琏是11师66团团长。

胡琏 图片来自网络

从历史渊源来看,自叶佩高进入11师起就一直是胡琏的上司。

虽非顶头上司,但无论从资历还是学历、学识,叶佩高都是要超过胡琏的。胡琏在后来要把叶佩高挤走,严格来说,是一种严重违背军中伦理的行为。

11师是18军的基本部队,堪称陈诚的「心头肉」,一直以来就受到老蒋重视。

在中原大战后各部队整编的时候,原18军只留下了这么一个师,由此可见这支部队在老蒋和陈诚心目中的地位。

能够在这样一支部队任职,不仅仅是荣耀的问题,个人能力也很重要,军官们几乎都是拔尖的人才。

但这并不意味着11师没有问题。

在不打仗的时候,每个人都「人五人六」的,可一打仗,就原形毕露了。

抗战爆发后,11师接到了北上华北的作战任务。可部队都快到了,却突然接到了增援淞沪战场的命令。于是,11师折道向南,进入淞沪战场。

而就在这时,叶佩高突然接到了让其改任33旅旅长的任命。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原33旅旅长怯战了。

在淞沪战场上,这种因旅长怯战而由师参谋长改任旅长的事情一共发生过两次,而且都发生在陈诚的十八军,一个就是11师参谋长叶佩高,另一个是14师参谋长郭汝瑰。

究其原因也不复杂,那就是陈诚的部队发展得太快了,军官建设没跟上部队的发展速度。

平时还好说,一旦遇到大战,那些依靠着循例晋升的军官们就开始露馅了。

好在由师参谋长改任旅长的这两位老兄都是大能,不仅能参谋帷幄,还能在一线指挥作战。

在淞沪战场,由叶佩高指挥的第33旅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在其他师、旅级单位在战场待上少则三个小时,多则一天的时候,33旅自从进入战场,直到撤退,就从来没有被调回去整补过,一直待了73天。

淞沪会战后,18军奉命撤离上海,退至苏、皖、浙边区进行休整,33旅担任了掩护全军撤退的任务。

南京保卫战时,叶佩高认为,南京外线的部队其实并不少,有两个集团军加两个军团。此时,外线的部队不应该仅是在外线待着不动,而是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策应南京保卫战。可是,他的正确建议并没有被批准。

1938年1月,叶佩高因战功被提拔为11师副师长。

叶佩高建议,以11师教导队为基础组建突击队,在南京外线的宁国、广德等县城与日军展开游击战。

不久,叶佩高的建议被批准,一支以11师教导队为基础组建的苏皖支队成立。
在叶佩高的指挥下,苏皖支队接连收复宁国、广德县城,获得了老蒋赞扬。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

由于马垱要塞失守的速度太快,在二线的由黄维指挥的18军主力还未来得及在彭泽一线组织起防御,彭泽就被日军106师团和波田支队占领。

在危急之际,罗卓英点了叶佩高的将,让其率领11师主力和第60师的180旅驰援彭泽,一定要把彭泽夺回来。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同时也是非常难以完成任务一个任务。因为当时11师的驻地距离彭泽有200多里地,要在两天之内赶到难度很大。

如果仅仅是正常行军,两天走200多里地似乎也不难。可部队不需要吃饭吗?不需要休息吗?

只要部队需要吃饭、休息,那就要留出做饭和搭建宿营地的时间。如此一来,两天行军200多里地就有难度了。要知道,这可不是平地,而是山地和沼泽地带。

但叶佩高有办法。

叶佩高 图片来自网络

他把部队的后勤部门组织起来,根据部队的行军速度计算出提前量。即,把炊事班和搭建宿营地的后勤部队用能找到的运输工具先运送到前面去,提前把饭做好,提前把宿营地搭建好,部队一到就开饭,一到就宿营。

在部队开饭或者宿营的时候,炊事班和搭建宿营地的后勤部队再次前行依次办理。

就这样,叶佩高用了33个小时就赶到了彭泽,一战歼敌千余人,拿下了彭泽外线地区。

紧接着,在湖口要塞之战,叶佩高再立新功,他建议18军军长黄维,不在湖口与日军正面交战,而是分兵外线,先把日军分散在湖口要塞周边的部队歼灭掉。攻打湖口要塞的日军后继无力,自然无法攻下要塞。

果然,黄维听了叶佩高的建议,18军主力一战歼灭了日军147联队。

而此时,日军145联队在日本海军的配合下突破了26师、77师的防线,从11师背后登陸,11师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

在此危急之际,已经来不及请示了。若不及时撤退,11师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叶佩高果断下令突围,并派出一部兵力接应驻守湖口要塞的第43军一同突出了重围

在接下来的瑞武路作战中,叶佩高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在王陵基第30集团军、吴奇伟的第9集团军频频告急的时候,以一师之力独战日军第9师团3个联队的联合攻击而不败。

因此,叶佩高获得了老蒋的大力赞扬,在武汉会战刚结束不久,就任命叶佩高为11师代理师长,并于1939年初亲点叶佩高为11师师长。

对于一位出身幕僚的将领来说,这个任命是非常罕见的,也由此引起了胡琏的嫉妒。

那么,为何参谋长出身的将领不能担任军事主官呢?这又是什么规矩呢?

按理说,叶佩高无论是资历、学历、学识还是战功,都不是胡琏能够比的。换句话说,胡琏都没有嫉妒叶佩高的资格。

可问题偏偏出在叶佩高的出身上。

叶佩高从进入军界开始,就没有在一线部队待过。到了11师后,直接就是上校、少将参谋长,属于空降下来的干部。

可部队的参谋人员其实是没有任何权力的,他们在部队的地位是远远不能与那些带兵的主官相比,军衔再高也没用。

当时,比较流行的是军事学东洋,外交学西洋。可军事学来学去,并没有把日军看重参谋的这一项学来。

这倒不是日军的参谋制度有多好,但日军的参谋说话好使那可是出了名的。

只要制定了作战计划,谁来反对也不没用。中将、大将级别的日军将领受制于中佐、大佐参谋的这一幕经常在日军中上演。

只要大家翻开历史书看看就知道,在近代,那些日军参谋们都干了哪些丧心病狂的事情。

而在中国的旧式部队中,参谋们的地位正好与日军倒过来了。

中国旧式部队的参谋,被称作幕僚。在清代的时候,部队中是没有幕僚的正式编制的,都是主官私人聘用的。这就决定了参谋与主官之间的主从地位。

主官调离或高升还好说,大概率能把幕僚带走,可一旦主官退休或者部队撤编,那幕僚的日子就惨了。

为何?因为新来的主官大概率是自带幕僚的,这就意味着旧幕僚们失业了。

如果原主官厚道些,他会把这些幕僚举荐给朋友,要是不厚道,那就各回各家吧。

至于由幕僚摇身一变成为军事主官?这种先例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了!

总而言之,在当时的旧式部队中,幕僚变成了军事主官是不合规矩的。

叶佩高被动就被动在这里,他没有一线部队待过的资历,这就是他在出身上的硬伤。

可能有人会说,在淞沪会战时,叶佩高不是当过33旅旅长吗?怎么没有在一线部队待过的资历?

这是两码事。

当时对参谋长的规定是,要想升职,就要有下1级军事主官的履历。

比如叶佩高,在淞沪会战前担任11师参谋长,和旅长平级。如果叶佩高想要坐稳师参谋长的位置,那就要有当旅长的资历。缺了这份资历,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例外也不是没有。

比如14师参谋长郭汝瑰,在淞沪会战时也担任过旅长。可淞沪会战刚打完,他就被提升为54军参谋长了,缺了一个当师长的资历。

后来陈诚还要提拔他,郭汝瑰只能到暂编第5师当师长,把资历补齐,然后陈诚才能把他提拔到军长这个级别。

由于叶佩高缺乏在一线部队当连、营、团长的资历,自然也就没有基本部队。在旧式部队中,一个没有基本部队的军事主官是坐不稳位置的。

而且,叶佩高为人也正直,对于军事主官捞钱那一套既不精通,也不屑于去做,这就得罪了11师下属的几个团长。

抗战爆发后,蒋系部队把以师为战略单位变成以军为战略单位。这就意味着一个军的财政大权掌握在军长手里。

军长呢,则把每个师应得的部分交给师长,由师长负责下发到本师。

按照惯例,师长应该以团为单位把钱财发给各个团长。

可叶佩高是知道军中的弊端的,要是发给各个团长,由团长下发,就不知道究竟能被克扣多少。

因此,叶佩高就采用了直接发放到人头的方式,杜绝了克扣。

这个做法自然是得罪了包括副师长胡琏在内的各个团长。

图片来自网络

胡琏和叶佩高不同,他久在11师,是一步步从排长熬到副师长的,他与部下的关系自然不是叶佩高能够相比的。

对于11师师长的位置,胡琏早就垂涎三尺了。因为按照18军的晋升规则,要当18军军长,是一定要当11师师长的。

按照叶佩高的发展势头以及老蒋和陈诚对他的看重,只要让叶佩高在11师师长的位置上坐稳了,18军军长注定是他的囊中之物。

虽然说叶佩高高升了,11师师长的位置应该是他的,可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当上18军军长啊?

况且,叶佩高出身幕僚,在军内没有多少根基,让这样一个人骑在他的头上也不甘心。

为此,胡琏才鼓动部下的几个团长以待遇降低为由不断找叶佩高的麻烦。

可胡琏也知道,用这种办法是无法挤走叶佩高。要想挤走叶佩高,上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给他戴上一顶「红帽子」。

1940年初,在胡琏等人的密告下,叶佩高被上司以「思想不纯」为罪名解职,调到重庆受训一年。理由是允许和鼓励部下阅读进步刊物。

叶佩高被解职后,胡琏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11师师长。

好在叶佩高在陆大的同学,时任第54军军长的黄维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邀请叶佩高到第54军担任198师师长。

在反击缅北发战役中,叶佩高同样战功赫赫,其带领的198师得到过「虎贲」旗,成为了与新编22师、新编38师、第57师齐名的「虎师」。叶佩高也因功被提拔为第54军副军长。

抗战结束后,随着部队整编,54军改为整编54师,叶佩高任师长。后又担任50军、新编25军军长。

济南失守后,叶佩高被解职,理由是「济南失守,支援无力」。

但真实的理由是,叶佩高与我党地下党员有过交往,引起老蒋的怀疑,故而得不到重用。

让叶佩高和老蒋之间的关系产生严重裂痕的应该一次谈话。

在此之前,老蒋一直对叶佩高有好感,认为叶佩高能打仗,是一个难得的将才。

可叶佩高却犯了老蒋的忌讳,竟然请求老蒋给杂牌部队拨发一点物资。

如果在平时也就罢了。可当时,正值蒋军在东北战场上失利,老蒋正在气头上。老蒋本来就对杂牌部队作战不利憋了一肚子气,见叶佩高还要替杂牌军说话,还要为他们要物资,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因此,老蒋大怒,拿起茶杯就往叶佩高身上摔过去。

虽然茶杯并没有击中叶佩高,但老蒋的这个举动已经宣告了叶佩高军旅生涯的结束。

此后,叶佩高永远地告别了一线部队,开启了他十几年高参生涯。

从表面上看,叶佩高因小事得罪了老蒋被贬谪,是对他的不公。

但要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难道不是叶佩高的幸运吗?

若不是他遭到贬谪,而是继续待在一线部队,等待叶佩高的或许就是功德林了。

叶佩高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