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抗美援朝中的北京志愿医疗队

2024-07-31军事
1950年,抗美援朝医疗队出发前在北大医院石头楼前合影。
北京抗美援朝手术队

在抗美援朝时期,北京市医药卫生界积极响应号召,全市医务工作者参加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示威游行,踊跃报名参加赴朝志愿医疗队,全力救死扶伤,预防应对细菌战破坏,积极资助募捐,用爱国热情、高超医术、一流服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作出贡献。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由于缺少医务人员,抗美援朝总会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各地医务工作者组建抗美援朝医疗队。北京市医药卫生界积极响应号召,全市医务工作者参加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示威游行,踊跃报名参加赴朝志愿医疗队,全力救死扶伤,预防应对细菌战破坏,积极资助募捐,用爱国热情、高超医术、一流服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作出贡献。

组建志愿医疗队

支援前线保家卫国

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工作队奔赴各地执行任务。

一是抗美援朝手术队。1950年11月24日,市公共卫生局组织了第一批支援前线手术队。该手术队是中央人民医院、华北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教授、医师、护士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志愿组成,由北大医学院教授陈景云任队长,华北人民医院外科主任贺云翘和北京第二卫生所所长胡璧臣任副队长,该队工作着重战伤救护和外科手术。11月26日,手术队从北京出发前往吉林省长春市的第十八陆军医院,负责志愿军伤病员的医疗、手术工作。1951年12月25日,手术队由长春市迁往兴城的第十三陆军医院工作。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手术队采取每次只轮换三分之一的办法,先后共轮换3次,有193名医务人员参加了手术队工作。手术队承担了800多名重伤员的治疗任务,治愈率达到97%至99%,许多队员立功受奖。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队。根据卫生部指示,中华医学会、护理学会发动会员组织了公共卫生服务队,为东北各地部队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了战伤外科急救训练班、护士长培训班、医疗卫生统计和营养知识培训班等。

三是国际医防服务队。根据抗美援朝联合会和红十字会总会的指示,组织了国际医防服务队,到朝鲜负责防疫和难民的救护工作。

四是华北志愿医疗队。根据华北军区的意见,组织了华北志愿医疗队,支援在河北省各地区部队医院的医疗工作。从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间,参加上述四种形式工作队员共计657人。

全力开展医疗救治

协助改进医院卫生制度

志愿医疗队在抗美援朝斗争中亲赴前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为战争的胜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950年12月22日至1952年12月24日,手术队共收容治疗2533名,施行手术3305次,石膏固定1935次。在外科方面,抢救重伤,突击轻伤。创立4.2天抢救重伤纪录,11.8天突击轻伤最高纪录,基本做到超过30%出院率及70%归队率。在骨科方面,开展矫形手术及功能运动,降低残废等级。由于重视重伤的抢救、轻伤的突击治疗和积极提倡功能运动,对于减少死亡、减少残废、缩短治愈期、增加归队率等取得积极的作用。

志愿军战士房文秀、韩仲全给予医疗队队员高度评价:医疗队同志们工作时总是早上班、晚下班,有时连夜值班也不叫累,有时忙得连饭也忘了吃。他们时时刻刻想着要早些治好我们的伤,减少我们的痛苦。护士长张雨霖对伤员护理无微不至,每天从早到晚不离病房。她自己有病,常常背着人呕吐,忍着头痛而不愿休息。重伤员施行手术后她彻夜守护,因此得到伤员的爱戴,大家都叫她「妈妈」。医生、护士们全心全意地贡献他们的技术,千方百计救治伤员。有的同志手脚的骨头打断了一段,医生们就给他接骨头;有的同志伤口大,皮肤长不拢,医生们就给他补皮;有的神经断了,医生们就给接神经。由于缺医少药,医疗队队员们发明抗美援朝胶、各种功能运动器械、用纱布做石膏床。在物质条件十分缺乏困难情况下,想出各种方法克服困难,如留标本之纸盒、小瓶,以及输液架,又如发热病人无冰以雪代替等。在医疗设备条件不足的前提下,他们创造了许多治疗上的奇迹。志愿医疗队的队员在闲暇之余还帮助伤员学习,很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伤员经过治疗和休养后,大部分能够看报或写信了。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北京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在协助建立前方医院、改进医疗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抗美援朝手术队协助十八陆军医院建立了医护制度、医生三级负责制、护士「三八制」等工作制度,并成立住院处、营养室、理疗室、功能运动室等医疗部门。协助十三陆军医院建立手术室制度,加强麻醉组、护理组、石膏组工作,成立供应室、病案室、化验室、血库等部门。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比如成立化训班、护训班、理疗班、骨训班等各科业务学习班,实行包教包学、师傅带徒弟,讲授苏联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使用大量医科实用材料作为教材,并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讲学,结合战场医护实践边学习边实践,帮助部队医护人员很快提高了技术水平。

积极捐献义诊

参与细菌调查研究工作

为了补充志愿军的军需物资,改善武器装备,早日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提倡爱国的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用新增加收入的一部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北京各界人民纷纷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开始了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北京医护界在派出支援医疗队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号召动员起来。全市各大医院和诊所开展了星期日半日义诊等活动,捐献了「白求恩号战斗机」1架,同时捐献了大批药品和器材。爱国捐献运动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打击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安全,同时,对于提高民众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加快推进国家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侵略军在朝鲜进行细菌战争后,我国外交部于1952年3月8日发出严重抗议,北京市也采取了各种行动进行反击和应对。中华医学总会邀请在京细菌专家及部分医药卫生科学工作者30余人召开座谈会,对美国侵略者的无耻暴行,表示极大的愤慨,提出了严正抗议。成立「中华医学会细菌战防御专门委员会」,进行细菌研究工作。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防疫培训工作,并组建了不同形式的防疫大队待命出发。不少著名医药卫生专家参加了反细菌战的调查团工作,奔赴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北大医学院医学系的学生提出要在消灭细菌战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给【人民日报】写信说:我们是医学系的学生,消灭细菌是我们的任务。请求上级准许我们到抗美援朝的最前线去,打击敌人,消灭细菌。

北京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医疗救护工作,在协助部队救治伤病员、帮助部队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培训部队医护人员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广大医务人员无论是在前方或在后方都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斗争。经过抗美援朝工作的实际锻炼,医疗队员们不仅提高了政治觉悟,也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在返回北京后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今后北京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贡献了重要技术支持。

(作者贾鸽,系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