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前锋回望(14):2008年,难忘在汶川抗震的70多个日日夜夜

2024-01-10军事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现在回过头来看,2008年依然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5月份汶川突发8级大地震,8月份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也许正应了恩格斯的那句话:「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能够亲身参与和见证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也算我生之有幸。2008年,我军校毕业刚好10年整,1998年8月,我参加了长江抗洪抢险,2008年又参加了汶川抗震救灾。当然,这中间我还随部队参加过数十次各类抢险救灾。虽然每次向险而行,逆行出击,条件都异常艰苦,还时常伴着凶险,但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永远是子弟兵的崇高宗旨和神圣职责。

时光如梭,岁月不居。仿佛眨眼之间,2008年已经过去16个年头。当年的地震灾区早已浴火重生,旧貌换新颜。但每每想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一切都清晰如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突发8.0级大地震。顷刻间,山崩地陷,生灵涂炭。国之大殇,十万火急。

5月12日深夜,我所在集团军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动若风发,星夜启程,千里驰援四川灾区。当时,我正在驻豫南某旅采访,13日凌晨时分,我随部队登上了赶赴灾区的专列。

一路风驰电掣。5月16日7时30分许,历经30多个小时长途机动后,该旅「沙家浜连」官兵刚刚抵达四川彭州白鹿镇灾区,便接到了「立即赶赴大山深处,营救16名被困老人」的紧急任务。

官兵们来不及卸车,顾不上吃饭,义无反顾地奔赴龙门山深处。

我随着救援分队一起行动,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刚走出不远,便看到前面道路被山体滑坡下来的泥石流堵了个严实,另一侧万丈深渊下河流湍急。

我们脚踩碎石,手抓断树枝,胆颤心惊地往前摸索。越往前走,山路越险。大家冒着随时余震塌方,遭遇泥石流和滚木擂石的危险,艰难跋涉。

近4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2800米的高山上。此时,不少官兵累的几乎虚脱了。被困的16名老人大都腿脚不便,行动困难,官兵们砍伐竹子,制作成简易担架。集团军司令部炮指部主任张念红、旅副参谋长宋学照,带头背起老人朝山下走去。

下山比上山更难。官兵们或怀抱、或肩背、或合抬,攀高山,趟急流,经过10余小时的艰苦接力,终于在18时30分左右将16名老人安全送下了山。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官兵们几乎天天翻山越岭搜救被困人员,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困了就地眯一会儿,高强度的抢险救援面前,官兵们从来没一人叫苦叫累,生死考验面前,官兵们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

把灾区当战场,视任务为生命,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哪里有线索就战斗到哪里。从5月15日起,在集团军部队所辖任务区高度分散,本级报道人员少的情况下,我遵照集团军首长指示,先后往来奔波于彭州市、青川县、广元市朝天区等重灾区,几乎每天都冒着余震塌方危险,穿山越岭,深入救灾一线采访,采访完就接着加班写稿,写完无论再晚也要赶到市区把稿子发出去。

那段日子,我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吃不香睡不稳,累得腰酸背痛,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也不罢休,真可谓不讲条件、不惧生死、迎难而上、任劳任怨。至7月25日回撤,奋战灾区近70天,用忠诚、责任、英勇和奉献展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过硬素质,为鼓舞部队士气、激发官兵斗志,树立前锋劲旅形象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此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大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亲身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山区大救援,亲自见证了军民同心协力战胜自然灾害的人间奇迹,更亲身感受到了党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抗震结束后,我被济南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了我军旅生涯的第四枚三等功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