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36年,洪学智委托政委向张文说媒,张文转身抱怨:我不想嫁给麻子

2024-03-28军事

前言

洪学智身经百战,一生戎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他相貌不算出众,脸上长了麻子,他也因此感到自卑。1936年5月,红四方面军翻过两座大山,为欢愉军心,便召开了一次运动会,赛后的文娱活动,一个名叫张文的女孩子站在台上领唱了三首民歌,歌声深深吸引了洪学智,经过一晚上深思,他决定向张文告白,但脸皮薄不好意思,便决定让供给部的谢政委前去说媒。一方面是首长的威严,一方面张文嫌弃洪学智脸上的麻子,左右为难下,她该何去何从?

战歌情缘

1913年,洪学智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6岁参加商南起义,之后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入伍的那一刻起,洪学智就不畏牺,敢打敢拼,他的想法很简单,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了,没有牺牲就继续和敌人战斗!

张文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原名张熙泽,父亲双目失明,全家生活重担落在母亲一人肩上,因生活所迫,张文11岁便去地主家当佣人。有一次,她背着地主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地主婆便拿起一根藤条往她身上抽,并且恶语相向。1932年,因张国焘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来到张文的家乡,听闻红军来到,张文连忙前往报名参军,女红军战士问张文为何要参军,张文脑海中浮现出地主打骂自己的场景,眼泪顿时漱漱而下,女红军得知张文经历,安抚道:「不怕,只有革命才有出路!」就这样,张文成为一名小红军战士。

张文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供给部的被服厂,她心灵手巧,做工细腻,很快就做了班长,她的二哥张熙汉也加入了革命队伍。走进革命大家庭,张文的生活充实了许多,这里官兵平等、男女平等的关系,让她感到自在、快乐。

1936年5月30日,红四方面军在雅砻江畔召开运动会,赛后,主持人突然说道:「请供给部的女同志给大家唱首歌!」作为班长的张文带队走上主席台,领唱了【八月桂花香】【活捉牛歌】和【打骑兵歌】,她的歌声,吸引了洪学智的目光,洪学智心想:这个小姑娘蛮讨人喜欢!

夜晚,洪学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里便会闪现张文的身影,他知道自己已经爱上对方,可他因脸上的麻子而感到自卑,再加上比张文大好几岁,人家会同意吗? 思索再三,洪学智决定让供给部的政委谢启清先行试探。

谢启清将张文叫到身边,开门见山道:「你认识洪学智主任吗?他想和你认识一下。」张文感到奇怪,洪学智是政治部主任,是大家的领导,谁不认识?谢启清见张文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说道:「洪主任想和你处对象,娶你做老婆,你愿意吗?」张文闻言,羞涩得小脸通红,但另一方面,她也感到窘迫,自己虽算不上羞花闭月,却也不乏追求者,不至于找个麻子嫁吧!张文想拒绝,可话到嘴边又咽下,最后只好以「回去和二哥商量」为由,结束这尴尬的对话。

张文连忙来到被服厂,让二哥张熙汉拿主意,张熙汉虽然读书不多,却深知「恋爱自由」的道理,张文说:「我拿不定主意才来找你,他比我大,还一脸麻子,我不想嫁给麻子!」 张熙汉劝说,相貌是次要的,主要是人品好,要有担当,有责任心。张文心想是这么个理,况且洪学智也没有强迫自己非要嫁给他,只要当面说清楚就好。

张文怀着忐忑的心来到洪学智门前,洪学智见张文来了,一向严肃的他连忙热情招待,并夸张文歌唱得好,张文本是来「回绝」的,可是在洪学智的夸赞下,一时间不好意思说出口了。洪学智本就口才好,更愿意与张文聊天,他从张文的歌声,说到自己童年悲惨经历,又说到一路走来的革命历程,最后鼓起勇气真情流露:

我除了打仗、工作,也盼望成个家,有个志同道合的妻子,我喜欢你直爽干练,羡慕你坚强乐观,可就是没有勇气对你表白。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丑,不会有姑娘心仪我。可自从听你唱歌后,心里莫名地对你有好感。这些日子,我满腹心事又无法排解,没办法,只好委托谢政委跟你说了。咱们都是苦命人,我想你不会怪我的莽撞吧?婚姻大事要两厢情愿,你不同意,我决不勉强……

张文突然觉得,洪学智有着柔情的一面,平日里高高在上的首长,也有自己的期望和追求,也许二哥说得对,相貌并不重要,在婚姻之中,人品要好,要有责任心,有担当, 洪学智或许正是值得托付的那个人。张文说:「洪主任,只要你不嫌弃,我愿意嫁给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洪学智提出第二天就结婚。没有大鱼大肉,没有彩礼嫁妆,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步入婚姻殿堂。

寻找遗失的孩子

新婚燕尔,这对夫妻却分开了。红二、四方面军成功会师,洪学智便奔赴前线抗日去了,这一走就是三年,人海茫茫,杳无音信。延安是个男多女少的地方,有人劝张文兴许洪学智做了「陈世美」,索性再「找」一个,张文断然拒绝,虽然只与洪学智相处两个月的时间,但她深信其为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文也在思念丈夫,他究竟身在何处?直到1938年,二人才再次相逢,历经三年等待,没有所谓的「失望」,坚定了他们相携到老的决心。1939年,他们的长女洪醒华在延安出生了。

不久,「抗大」要向敌后转移,这时的洪醒华还没有满月,就要跟随父母忍受颠簸之苦。部队前往晋察冀边区时,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眼下只能趁着夜色,悄悄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可是孩子的哭声必然会泄露部队的行踪。当行军至太原以北的一个山坡时,张文和孩子不慎从马背上摔下来,孩子受到惊吓大哭不止,张文连忙哄孩子,洪学智却闻声赶到,说:「把孩子留下吧!」张文眼含热泪看着丈夫,仿佛在说:「你舍得吗?」洪学智却一把抱过孩子,送给附近的一户人家。

时间紧张,张文甚至没有来得及问老乡的名字,只知道这个地方叫「东西房山」,寄希望战争结束,能凭借记忆将女儿找回。洪学智夫妇跟随部队继续上路了,很快穿越日军封锁,奔波一夜,第二天休息时,张文看到马背上搭着一块女儿的尿布,睹物思人,不禁眼泪潸潸。

1951年,张文坐上火车,踏上寻找女儿的路途,回到记忆中的东西房山,只是山区绵延几百里,找一个人宛如大海捞针,他们给孩子取名「醒华」,寓意「觉醒,中华民族」,既然孩子给了当地百姓,或许也已经改了名字,虽然当时张文努力记下孩子的模样,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长大了,即便此刻站在张文面前,恐怕张文也不一定认得出来。

在当地县领导的帮助下,张文在一家又一家学校寻找,她唯一的线索,便是孩子身上的胎记。张文认为贸然看孩子身上的手臂是不妥的,于是想了个办法,每到一处地方,就热情地问孩子:「来,阿姨看看你们有没有打过预防针!」可是一连十多天都没有收获。

带路青年带着张文回家吃饭,青年的母亲做了当地面食款待,问起张文此行的目的,张文如实说了,青年的母亲皱了皱眉头,不可思议地说:「你当年把孩子留给我了呀!」 张文委实不敢相信,原来这么多天带路的青年,正是当年那个妇人的儿子,天底下竟然有如此巧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张文激动地握着妇人的手,说道:「我的孩子现在在哪里?」妇人告诉她:「孩子早不在我家了!」

原来,妇人的丈夫是八路军的交通员,他们知道孩子是八路军首长的后代,因此疼爱有加,视如己出,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了,孩子小,又吃不了大人吃的饭,辗转十几家,找到一个有母乳的母亲,这一家男主人叫王英,女主人叫白银翠,他们给孩子取名红红,寓意「红军的女儿」。

张文来不及吃饭,便打听到王英家的住址,说明来意,王英将「红红」叫了出来,虽然「红红」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革命军人,但此刻看着陌生的张文,内心涌上一丝胆怯,一个劲儿地往养父母身后窜,经过养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才跟着张文离开。 阔别12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洪家人的爱心

张文特别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1995年1月,张文从报纸上了解到,一些来自革命老区的大学生生活艰难,便萌生了资助特困生的想法。张文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她有六个孩子,再加上夫妻二人,每人负责一个,共资助了来自山东、四川、湖北等地的八名学生,每月给100元,直到大学毕业。 洪学智和张文还将八名学生叫到家里吃饭,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就像一个大家庭,后来,这些学生毕业了,扎根不同的岗位为祖国做贡献,但不管他们身在何处,只要有时间,都会给洪学智、张文打电话或者写信。

洪学智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七次回家,探望乡亲父老,帮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年纪增大,腿脚不便,洪学智便让孩子们代自己回家省亲,孩子们拍了家乡的视频,洪学智看在眼里,高兴得像个孩童一样。

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病逝,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送回金寨,埋葬在故土之下,和故乡永不分别。张文清点洪学智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多达600多件,每一件背后,都有一段珍贵的回忆,如何处理这些文物,成为张文和孩子们思考的问题。有人建议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有人建议留给孩子们一部分以做纪念,张文认为,留在家里,只能供家人思念,捐给博物馆,更具教育意义。

经过全家人的商量,最后决定将这600多件文物捐给金寨博物馆,这里是洪学智的家乡,对宣传革命老区、发扬红军的不怕艰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金寨县委得知这个消息,内心十分激动,专门在博物馆内建设了「洪学智将军纪念馆」,自纪念馆开馆,前来瞻仰的人数已逾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