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中科院士杨绍卿:中国「末敏弹」全球第一,毫秒摧毁坦克群

2024-06-20军事

前言

美国研制「末敏弹」失败了,速度不够,威力不足、精度不够。

俄罗斯研制「末敏弹」失败了,技术点在相同的问题。

苏联研制「末敏弹」也失败了,问题都是一样的。

但即使如此,末敏弹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根据央视网的报道,2023年1月的时候,在俄乌战场上,乌军就曾使用西方提供的末敏弹炸掉了俄军的坦克。

这还不是最成功的末敏弹,就能有如此的威力,假如是成功的,又会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当各国都败在了「末敏弹」上时,中国也跃跃欲试。

没成想竟然成功了,末敏弹像暴雨梨花针般,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威力,速度更是比其他国家快出几十倍。

看到中国末敏弹的威力,自傲感油然而生。

末敏弹的由来

追溯末敏弹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就像一部科技进化的缩影,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人类对和平理性追求的渴望。

最早的末敏弹设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在当时的冷战环境下,苏联急需一种对抗北约坦克的新式反坦克武器。

1974年,苏联首次研制出搭载红外制导系统的末端制导弹药。

虽然初期性能并不理想,但红外制导技术为后来的末敏弹奠定了基础。

只不过红外制导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非全天候作战能力,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烟雾迷雾,红外系统就会失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末敏弹。

为解决红外制导的天气制约,工程师们开创性地引入毫米波雷达探测技术,实现「红外+毫米波」双制导,这一创新大大增强了末敏弹的全天时作战能力。

到了90年代,中国再次掀起末敏弹技术革新的狂潮。

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红外+毫米波+激光扫描雷达」三位一体的复合制导模式!

有了激光扫描雷达的辅助,末敏弹不仅能精准定位目标,更能对目标进行智能识别、分类和跟踪攻击。

三种制导模式融合一身,就好比给末敏弹添了「三只火眼金睛」,让它拥有了空前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精准制导精度。

命中率一举突破85%,远超同期美国的60%,直接奠定了中国末敏弹的世界领先地位。

从红外单一制导,到双制导模式,再到三位一体复合制导,短短几十年,中国工程师们凭着执着的钻研和创新精神,几乎完全重写了末敏弹的技术范式。

可是,探测引导只是末敏弹「杀伤力」的一部分,究竟中国末敏弹真正的威力是什么呢?

坦克克星

若说中国末敏弹之所以能称得上「坦克克星」,单凭先进的复合制导系统还远远不够。

毕竟一旦离开导弹发射舱,末敏弹就会面临诸如气流干扰、温差影响等一系列严峻考验。

要想最终完成突防突击的壮举,还需靠「内在的独门绝学」。

首先是末敏弹身上那层薄薄的「盔甲」——防尘罩。

这可不是简单的保护外壳,而是战斗部的「高速变身」利器。

一旦靠近目标,高速气流就会瞬间将它剥离,露出里面的钨球坚硬前锥体。

别看它形状笨重,可一遇到钢铁装甲就会化身「穿甲钝器」,硬生生撕开一个直径30厘米的贯穿伤口!

钨作为高硬度金属材料在提高贯穿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但末敏弹的「续航力」却不仅于此。

它的杀伤药头里还塞满了一种黑色粘稠物——炸药。

不过这并非常规的炸药,而是一种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炸药,密度大、爆速高,冲击波能量达到常规炸药的3倍以上,一旦中了这等「震天掌」还怎么遇强不扛?

正所谓「内外夹攻」,防尘罩扛住外力冲击,钨前锥体撕开入口,爆炸药头掀起崩山裂石的冲击波,坦克内部便将遭受层层突破的攻城掠地。

即使装甲材质再怎么先进,抵挡不住这等三重「杀手锏」伺候,也难逃坦克送终的厄运。

防尘罩、钨前锥体和超燃冲击波式药头,正是中国末敏弹彰显「终极杀手锏」特质的关键所在。

但细细思量,单是一枚弹头对抗装甲部队攻防实在捉襟见肘。

末敏弹真正的实力又是什么呢?

天降「魔鬼」雨:谁也别想逃!

单颗末敏弹的威力固然惊人,但要想施展它的全部「绝学」,终归需要集中群策群力、放手一搏才行。

想象一下,如果天上骤然倾泻下数以万计的「魔鬼」雨滴,对于一切地面装甲目标而言,那岂不是最可怕的噩梦?

中国陆军的PDZ04火箭加农炮系统,它实现了从传统火箭炮向精确制导武器的飞跃。

制导系统采用惯性加GPS/北斗组合导航,将数百枚末敏弹打包成一片龙卷风般汹涌澎湃的射流,从15公里之外猛烈压境而来。

这还只是个开胃小菜。

后来有人将它与远程火箭炮、战术导弹相结合,就诞生了号称「世界第一精确打击武器体系」的岸舰系统。

一旦从陆舰、舰船上齐发数千枚末敏弹,哪怕再坚固的堡垒和部队集群也将土崩瓦解。

当然,末敏弹自身虽然体型轻巧,但单兵携带也难免力有未逮。这就需要借助「背夫」——运载火箭来分散、扩散打击面。

比如这款从航天返修技术衍生而来的WS—43小型固体助推导弹,虽小巧玲珑却能运载30多枚末敏弹,将它们一口气撒向10多公里之外的预定区域。

遇到战场机动目标就更不得了了。

答案就在于机载的「小身板」「大暴力」——首都空地导弹系统。

这款小型精确制导导弹虽然只有1.6米长、不足200公斤重,却能携带一枚末敏弹甩棍式深入对手腹背要害。

即便战地云雾缭绕,也丝毫不会影响其红外/激光制导系统和高精度跟踪攻击。

这还只是中国空中发射末敏弹的尖兵。

事实上,现在无论是舰载直升机、无人机,还是枭龙战机、轰6K远程战略轰炸机,都随时可以作为这支「魔鬼雨」的高空投放器出场,将它们狂轰滥炸般抛洒向地面装甲目标。

如果说末敏弹之所以能在反坦克领域称王称霸,很大程度上仰仗它那「天降魔鬼雨」的集群战术。

但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群魔」终需一员「狙神」引路指挥才行。

而这个「狙神之王」的地位,就非中国红箭—10反坦克导弹莫属了。

红箭—10之所以被冠以「狙神」美誉,首先离不开它身上那副锐利的「火眼金睛」。

它的制导系统融合了半主动雷达制导和成像红外两大利器,从发射到命中全程自主跟踪,即便目标设法遮蔽目力所及之处,半主动雷达制导也能轻松将其从容捕捉。

更重要的是,凭借独创的「火控共享」技术,每一枚红箭—10几乎可以共享地面、空中平台的所有感知数据。

是战车的热像仪探测到坦克踪影?还是无人机眼前捕捉到重型目标?只要上级指挥机构一声令下,红箭—10就会立刻锁定坐标,自动规划最佳攻击路径。

靠着一流的跟踪能力和优异的感知融合技术,红箭—10在瞄准目标时向来有过「一枪命中」的毒辣绰号,射程最远可达10公里。

这种精准入微的射程性能,可以让它在发动突防前就将目标一举摧毁,从而为随后而来的末敏弹「魔鬼雨」扫清障碍。

结语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很多武器之间的协作共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单打独斗固然重要,但懂得武器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出最稳定的优势,则是现代化战争所需要的。

中国的末敏弹虽然起步晚,但最后的成果却不是国外所能比拟的。

而且国防强,则国家强,在国际中也会占据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对于末敏弹,你还了解哪些方面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