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看不到真相很危险,有些事件并非那样简单!

2024-07-16国际

我们总习惯用传统思维去看待国际局势和国际事事件,容易陷入误区,还会误导国家。

无论美国,还是俄罗斯,亦或印度,他们做事与我们截然不同。如果想当然认为非此即彼,很容易上了外部的认知战的套路。

大国博弈,既有桌面动作,也有桌下动作,但更多的是「桌下」动作,有些桌上桌下配合实施,没人能看得到,很容易被桌面动作所迷惑。

关于莫迪访俄一事。

之前解读莫迪未参加上合峰会,作为成员国,他不参加就令人奇怪。认为莫迪参加G7峰会,却缺席上合峰会,的确不应该。

很多分析认为莫迪不参加上合峰会的原因, 一是 与中国有矛盾,认为中国实力主导了上合峰会。 二是 刻意保持与上合峰会的距离,避免美国不满。

但随后,莫迪就跑到莫斯科,与普京见面。

从俄媒资料看,莫迪与普京非正式会面,一起在私宅喝茶聊天,还一起喂马。

美国政府对莫迪访俄不满。

这种事乍一看很合理,美国与印度走近,与俄罗斯交恶,美国当然对莫迪访俄不满。

但咱们再看看莫迪,这是个善于玩小聪明的人,他肯定提前抖了把机灵,不参加上合,然后跑到俄罗斯与普京单独会面,莫迪事先必然与拜登通了电话,并汇报了他访俄的打算。

所以,美国对莫迪不满,带有一种作秀,故意做出来给外界看。

莫迪为什么访俄?

主要还是平衡美俄关系,如今美印关系走得很近,这一点普京早就看到了。但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孤立俄罗斯,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微妙变化,但印度却在俄乌冲突上左右横跳,竟占便宜,还搞了俄罗斯两把。最让普京不舒服的是,莫迪与美国越走越近,成为西方圈子里的红人。

莫迪没有少参加西方的小圈子会,但莫迪又不敢远离俄罗斯。为了能源、军事等,莫迪还需要俄罗斯。

不过,也不排除莫迪访俄,为美俄牵线会传话,并探普京的底牌,为美国下步制定最新的对俄战略。当然,莫迪传话的可能性比较大。

所以,莫迪访问,没什么深层次东西,以印度这样的国家,干不出什么大事。你看看莫迪还要参加北约峰会就能看出,他肯定事先和普京见一面,来解释这件事。

但普京给莫迪规格也很微妙,看似私人庄园见面,但并不是正式接待规格。

关于赖清德突然「软化」一事。

从台媒看到,赖清德自上台后,在「台独」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想倚美谋独。

赖清德不害怕吗?

作为一个顽固的「台独」分子,而且疑似小本子的后裔,这样的人肯定害怕,名不正言不顺,但再害怕,他现在不敢软下来,还要做给老美看。

近日,有大V撰文认为,台陆委会前段时间还依然强硬复读赖清德的「台独」言论,但7月4日,台「陆委会」主委邱垂正一反常态亲自主持了「例行记者会」,与此前副主委梁文杰的说法有所不同。

台「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还在叫嚣「两岸就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邱垂正称「对两岸关系的立场一贯,两岸关系就是两岸关系,台湾将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它法例处理两岸问题立场没有改变。」

湾湾软化了?

这只是做做样子,没有背后老美授意,赖清德不敢轻易改口,一个连演讲稿都让美国审阅的人,他干不出什么大事。

看看美国台湾问题专家葛来仪称,两岸应该建立「秘密沟通渠道」,降低两岸风险。

另外,外媒报道,一些外企开始让一些在台的员工撤离,其实外企最敏感,已经看到两岸局势的危险。

无论赖清德怎么「软」,也无论美国的台湾问题怎么建议,我们没必要在意,依然贯彻「你的你的,我打我的」,继续推进我们统一战略,以军事威逼促统。如果我们以湾湾的「软化」,或者美国专家建议,就容易陷入「缓统」的陷阱。

以湾湾那些人,无论烂营,还是绿营,根本就不想与大陆统一。两高三部发了通缉「台独」分子的意见后,朱立伦居然站出来表示不满。就这些烂营的人,不要指望他们。

放弃幻想,以我们节奏继续往前推进时,统一将会提前来到。

关于南海争端「缓和」一事。

这段时间,南海相对缓和,很多人认为小马科斯认怂了,小马科斯会认怂?

中菲没有开战,只是缴我们缴了菲律宾8条枪,弄断一名菲军手指,小马科斯还让中国进行赔偿呢,他能认怂。

小马科斯之所以下令缓和南海局势,并不是他认怂,也不是美国认怂了。老美在南海电子大战失败,老美当然要按下暂停键,需要研究评估解放军电子战。

所谓的「缓和」只是一种表象,并不会缓和。没有美国的授意,小马科斯不敢缓和局势。

菲律宾还会挑衅,而且方式花样更多。

有人认为不能打菲律宾,其实我们之前并不想打,已经给小马科斯一年半的机会了,克制是有限度的,过度克制就是忍让,也会对我们有反噬作用。

从海警对菲船执法,从解放军军舰与美军对峙,以及前两天传出对美国电子战大胜,这些方面已经看出,我们刀已经抽出,如果局势没有解决,挑衅依然,刀不会回到刀鞘。

我们看国际事件,不能因为表象,而扰乱我们思维,影响我们的决策。

无论台湾问题,还是小马科斯,不用武力打疼,不见血,根本不可能解决。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