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乌克兰无视禁令持续采购中国无人机,中方出口管制!

2024-09-12国际

俄乌冲突不仅重新定义了战争的形态,也凸显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战术价值。无人机,这种曾被视为仅限于情报侦察的小型飞行器,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极具破坏力的武器系统。

一架价格低廉的无人机,往往能够摧毁价值数十倍、数百倍的重型军事装备,让「以小博大」的不对称作战理念达到巅峰。这场冲突让全球军事界都见识到了无人机的力量,而中国作为全球无人机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力量,自然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美国为遏制中国的科技崛起,频频对中国无人机生产企业实施制裁,试图将中国的无人机排除在全球市场之外。这一策略并未如愿。美国国内的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本土制造的无人机无法与中国制造的产品相抗衡,尤其是在性能和性价比上,许多政府机构甚至军方都反对完全禁用中国无人机。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乌克兰军队对中国无人机的依赖也日渐增加。乌克兰军队利用这些无人机进行侦察,还通过一些改装使其能够执行攻击任务。由于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逐步减少,中国无人机成为了乌克兰军队填补空白的工具。这一现象无疑让西方国家陷入尴尬局面,他们一方面指责中国在技术输出上「助纣为虐」,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乌克兰在战场上的现实需求。

尽管中国政府严格管控无人机及其他军民两用物资的出口,但乌克兰通过波兰等第三方商业实体和个人继续大量购买中国制造的无人机。这种行为在中国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俄媒报道此事后,外交部迅速做出回应,表示中国一贯反对将民用无人机用于军事用途,并重申中国对军民两用物资的出口控制政策。

发言人的态度十分明确,中国并未放松对这些物资的管制,然而由于无人机的「军民两用」特性,加上全球市场上转手贸易的复杂性,监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这使得乌克兰军队能够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得中国制造的无人机,继续用于战争前线。

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对中国无人机的依赖正逐步加深,而中国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的挑战。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乌克兰绕过生产商的反对,继续使用中国制造的无人机进行军事活动,这不仅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考验,更是对中国在国际军控体系中的责任的挑战。

有趣的是,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双重标准。当俄罗斯采购中国制造的军民两用物资时,美国及其盟友纷纷指责中国「助纣为虐」,甚至通过多次制裁试图打压中国相关企业。但当买方换成乌克兰时,西方国家却集体保持沉默。

那些以往针对中国技术出口批评最为激烈的媒体,也突然「消失」,不再发出反对的声音。这一现象揭示西方国家的真实态度:他们并不反对中国出售军民两用物资,真正令他们感到不安的是,交战双方可能同时获得这些物资,尤其是俄罗斯也能获得与乌克兰相同的技术装备。

西方国家的这种选择性指责,反映出他们在乌克兰问题上自诩强大的表象背后的软肋。他们对于乌克兰的支持并不像表面上表现得那么坚定,军事物资的供应也并非取决于乌克兰的实际需求,而是被复杂的政治考量所左右。因此,西方对中国无人机出口的双重标准,再次暴露了其在战争中的策略性矛盾。

面对乌克兰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中国民用无人机的现实,中国的出口管制显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今年7月底,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了对无人机出口管制的新政策,对涉及军事用途的无人机及零部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

这一举措是对无人机「军民两用」特性的进一步规制,旨在防止民用技术被用于战争。然而,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更严格的措施,转手贸易的隐秘性依然难以完全杜绝,这也为未来的出口监管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对无人机出口的进一步管制,流入乌克兰军队手中的中国制造无人机数量将大幅减少。即便乌克兰能够通过第三方渠道继续购买,成本也将比过去明显提高。这种供需关系的改变,或将对乌克兰战场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有可能促使战事的降温。

如果因此推动俄乌冲突的结束,那么中国在无人机出口管制上的举措,也可被视为对世界和平做出的一份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将有助于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软实力。不过,中国也需警惕西方国家利用此事作为借口,对中国企业发动新一轮制裁。

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遏制始终未曾停止,而俄乌战争中的无人机问题,或许只是更大国际博弈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措施,中国不仅展示了其负责任的国际态度,同时也在增强全球和平进程中的影响力,进而强化了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这无疑将成为未来中西方博弈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