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印度既要又要?加了重税还想让中企回流,「双面」游戏省省吧!

2024-09-18国际

印度,这个自诩为「世界工厂」的有志者,近几年在制造业发展的道路上可谓是步履维艰。 一边喊着「印度制造」,一边却对从中方进口的钢铁征收高额关税,仿佛在向世界宣示着其「独立自主」的决心,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能够摆脱外部依赖,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大国。但另一方面,印度又频频释放信号,希望中企回流投资,仿佛只有中企才能填补其制造业发展的空缺,帮助其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不禁让人疑惑:印度,你到底想「斗」还是想「和」? 莫迪当局的这种「双面」游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算计和无奈?

「印度制造」梦,雄心壮志与现实困境

近年来,莫迪当局一直在大力推动「印度制造」计划,目标是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中心,甚至想超过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他们希望吸引外国投资,提升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 他们想着,通过「印度制造」,能创造一大堆工作岗位,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最终让印度经济飞速发展。

不过,印度制造业的基础本来就比较弱,产业链也没那么完善,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麻烦,这跟他们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完全搞定,电力供应、物流运输这些方面都有不少卡脖子问题,多少有点影响制造业的发展。 比如,印度的电经常不稳定,停电也是常事,这对那些靠电驱动的工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麻烦。 再加上,印度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物流成本很高,导致印度的产品很难快速进入市场,也让外国投资者有点犹豫。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在涨,这使得印度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有点吃亏。 虽然印度人多,但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满足不了高科技制造业的需求。 很多跨国公司为了省钱,把生产线搬到了东南亚那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这让印度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对中企的「双面」态度,打压与招揽之间的矛盾

莫迪当局虽然喊着要打造独立自主的制造业,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得不依赖中方。 印度的钢铁进口量一直没降下来,中方成了他们最大的钢铁供应商,给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少原材料。

印度的领导层心里清楚,想发展制造业,就得融入全球的产业链,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里的地位不言而喻,产业链完整,制造实力雄厚。 很多关键的零部件和设备,只有中国能提供,印度想要发展自己的制造业,绕开中国几乎是不现实的。

可印度当局的面子又放不下,很难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地与华合作。 他们一边限制中企在印度投资和运营,比如各种各样的限制和门槛,对中企进行审查,甚至还抓过中企的高管,想通过这些手段来打击中企在印度的发展。 一边又希望中企回流,填补他们制造业发展中的空缺,给他们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

「面子」和「里子」之间挣扎

印度当局的矛盾行为,实质上是国与国博弈下的经济抉择。 印度当局希望通过打压中企,彰显其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维护其「大国」形象,向世界展示其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决心。 但印度经济的现实状况,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向中国寻求帮助,以期获得发展机遇。 他们试图在外交立场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却最终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他们渴望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又担心过度依赖中方可能会损害其所谓的「大国尊严」。

印度当局这种「双面」的行为,如同一个陷入困境的赌客,一边想赢回失去的筹码,一边又害怕输掉最后的家当。 他们试图通过打压中企来维持其外交形象,但又不得不依赖中企来推动经济发展。 他们深知,过度依赖中方可能会损害其所谓的「大国尊严」,但又无法摆脱对中国产业链和技术的依赖。 这种「面子」和「里子」的冲突,让他们在发展道路上显得举步维艰。

印度的「印度制造」梦,终究需要走出狭隘的外交立场,放下身段,与中方真诚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印度当局的矛盾行为,不单无法阻挡中企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崛起,反而会损害自身的发展利益。 与其在「斗」与「和」之间犹豫不决,不如放下外交包袱,拥抱合作共赢,这才是印度发展制造业,实现经济腾飞的正确选择。 印度当局应该明白,合作共赢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零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