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新规!延毕学生将被罚款!

2024-07-09国际

原创 数据洞见未来 青塔

延毕,对任何学生来说都是致命打击。然而,荷兰近日正在推动的一项新规,则是在这些人的伤口上撒了一把厚厚的盐。

新规计划自2026年开始, 对延期毕业超过一年的学生处以高达 3000 欧元(约合人民币 2.35 万元)的罚款

保守估计,该政策每年可能会令 9400 名学生被迫支付罚金,每年将为国库注入2.82亿美元。

图丨荷兰,拟对延毕学生进行惩罚。

居高不下的延毕率

消息公布,立刻引发当地学生和青年组织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荷兰学生联合会、全国学生协会等 40 余个组织联合签署抗议信,认为这一罚款政策将给学生带来沉重经济负担,限制高等教育的普及,并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代表强调,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以帮助学生克服延迟毕业的障碍,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惩罚措施。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谁是最不想延毕的人。毫无疑问,这个答案只会是被延毕的学生本人。

图丨延毕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延毕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一大难题。

某学术社交平台上,江苏一所985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发帖庆祝自己终于成功毕业:「延期毕业仅一年半,在同学中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 2010年起中国的学术博士延毕率就在60%以上,且每年这个比例都在持续扩大 。管理学和军事学是重灾区,每4个博士中就有3个没能按时毕业。

全国拥有博士点的高校并不多,147所「双一流」高校就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名额,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培养任务。

这些无法如期毕业的博士,都是优绩主义一层层筛选出来的顶尖人才,他们的人生轨迹大抵相同:从小就是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从重点中学到名牌大学,始终在同龄人中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然而,高速公路也会塞车,读博让他们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铁卢」。

图丨延毕率居高不下,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顽疾。

外表是高知,内心是高危

就像打怪升级,高考、考研、申博对这些优绩生来说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但很少有人知道,读博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环,BOSS会难到这种程度。更何况普通人不比游戏角色,可以喝红补蓝的同时还拥有三条命。

某985机械工程学院披露2019级四年制博士生毕业情况,82人中仅15人顺利毕业,毕业率仅19%。

都说三十而立,但对于博士群体来说,30岁能脱离学生身份,成功拿到博士学位毕业证就已是顶顶了不起的事了。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钱是很伤自尊的一件事。有人自述,最难受的就是每年回家的时候,亲戚朋友会问: 「你怎么还在读博,什么时候出来工作?你看你爸妈多辛苦啊,供你一个博士。」

一旦延毕,学校不再提供宿舍和停发补助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延毕带来的被彻底否定感,都可能让一些人读着读着,就从实验室走上了天台。

2019年,Nature访问了中国690位博士生,当被问及「博士生涯多大程度满足了预期」,45%的人选择了「未达预期」。40%的博士生表示出现抑郁焦虑,并为此寻求过心理帮助。

科研压力、年龄焦虑、人际交往……很难说到底哪个因素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气球不断被加压,终有一天到达崩溃的临界点。长期受挫使得个体倾向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业进展的不顺利导致他们对自我学术能力的怀疑,进而延伸到对自己全方位能力的怀疑。

「像打游戏一样,我这个号被练废了。」

图丨读博中途,有些人黯然退场

关关难过关关过「读博发表不了文章,就像后宫嫔妃没有子嗣。」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一环,博士毕业门槛愈加严苛,具体表现在对学术论文的要求上。

博士生的毕业要求因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和不同导师而异,以前基本是研究成果要在特定档次的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现在常采用「积分制」计量博士生的研究产出,达到基本线之后才能毕业。

想发paper,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

研究方向没有进展,科研仪器出现问题,实验数据不够理想,这些都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问题,竭尽全力去等一个不可控的结果,极大地考验博士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吞噬着人的激情、期待和信心。

随着博士扩招,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难度系数指数上升。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发一篇论文,平均要被退稿3到5次。最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博士生有可能收到十几封退稿信。

而且,现在期刊发表制度对学术白丁特别不友好,就算编辑觉得文章很好,但没有期刊会给博士生发论文,除非挂导师的名字。

学术圈其实是一个江湖。博士生进入到这个学术江湖,你可能会有错位感,你觉得你是学生身份,但事实上你已经进入职场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管叫导师「老板」,认为自己只是干杂活的免费劳动力,自嘲「学术农民工」,用「push」来形容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一旦与导师在课题方向、工作量、署名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矛盾和分歧时,在导师掌握着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生杀大权」的情况下,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导师的支配和命令。

有时候,导师的一句「诶,你最近怎么胖了?」都能让他的学生反复「揣测圣意:他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刻苦?最近没有用心学术?

图丨作为科研指路人的导师,不仅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甚至有时候导师才是博士生压力的来源。

经常有人调侃: 读博应该叫赌博, 拿青春在赌。只是很多人赌出来了,很多人没赌出来。

主流视野宣传的博士都是很厉害的人,可能大家就陷入了一个幸存者偏差的误区,好像读博的人都能有很大的作为,都在开创世界,其实并不然,现在博士扩招,真正苦熬的人其实是大多数。

很多读博的人,家境不好,没有退路。一直坚信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们,在延毕那一刻整个价值观都崩塌了。

事实上,人生的容错率比我们想象中的高。

希望你们能拥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幸运,也有及时止损的勇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