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手中的卢比两年没花完,俄方提出新要求,日后生意要按中俄模板来

2024-09-14国际

印度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大量购买价格优惠的俄罗斯石油,并坚持使用本币卢比进行结算。这一举动最初看似精明,却暗藏隐患。由于印度在交易中奉行「只买不卖」的策略,导致大量卢比滞留在俄罗斯市场,而这些卢比却难以在印度以外的地方使用,这引起了俄罗斯方面的不满。

莫迪访问俄罗斯后,两国在货币结算问题上达成部分共识。俄罗斯方面透露,目前俄印贸易中,约九成的结算都使用本币,交易速度快至几小时内即可完成。

此外,随着印度出口商的活跃,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印度分行已经支付了大量进口货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卢比滞留的问题。

为进一步盘活卢比,印度还为俄罗斯商户开设了专用账户。从年初至今,这类账户的数量几乎翻了三倍,可见滞留在俄罗斯的卢比数额之大。

印度对这一局面颇为自豪,宣称这为俄罗斯企业创造了与印度供应商合作的机会,甚至推动了印度中小企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前八个月,与2023年同期相比,俄罗斯转向印度的账户数量增长了40倍,交易金额更是猛增近100倍。

然而,俄罗斯在吸取了经验教训后,向印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现贸易平衡。这意味着印度需要将对俄出口增加约10倍。目前,两国已同意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每年1000亿美元,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也在积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这需要印度方面的积极配合。

俄罗斯还特别提到了中俄贸易的平衡模式:俄罗斯出口多少商品到中国,就会从中国进口等值的商品,并希望俄印贸易也能参照这种模式。事实上,持续的贸易逆差对印度经济并非好事,这意味着资金外流,将减少国内可用的资本资源,影响本土投资和生产活动,进而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给印度经济带来压力。

印度并非没有能力向俄罗斯出口商品,而是在俄乌冲突中,为了维持其所谓的「中立立场」,避免惹怒欧美国家,才采取了这种「只买不卖」的策略。

在货币结算问题上,俄罗斯曾提议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印度始终对人民币持有偏见。即使俄罗斯为减少对美元依赖,积极推动「本币结算和金砖国家共同货币」机制建设,印度依然对人民币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该机制不应具有约束力,印度只与愿意进行本币结算的国家使用该机制,并且有权排除中国。

然而,卢比滞留俄罗斯的事件,暴露了卢比在国际市场上的不足。与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主要国际货币相比,印度卢比的国际认可度较低,在全球贸易协定和金融协议中的覆盖范围有限,这限制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举例来说,俄罗斯贸易商收到人民币后,可以继续使用人民币与中亚等国进行贸易结算,而卢比则缺乏这种流通性。此外,印度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等问题,导致卢比汇率波动较大,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降低了交易伙伴持有和接受卢比的意愿。

此外,印度为维护本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对资本流动设置了一定的管控措施。例如,为阻止卢比外流,印度对卢比兑换成其他货币设置了高额手续费,增加了俄罗斯企业的成本。这种管控措施限制了外资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卢比的自由兑换程度,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流动性。

总而言之,印度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忽视合作共赢,最终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将上述内容扩展至5000字以上: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格局风云变幻,印度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 试图以精明的姿态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方面,印度抓住了俄罗斯受西方制裁的机会,大量购入价格低廉的俄罗斯石油,缓解了国内能源压力。另一方面,印度坚持使用本国货币卢比进行结算,试图提升卢比的国际地位。然而,这种看似精明的策略,却暗藏隐患,将印度推向了困境。

印度在与俄罗斯的贸易中,奉行「只买不卖」的策略,只顾低价买入俄罗斯石油,却不愿意向俄罗斯出口商品,导致大量卢比滞留在俄罗斯市场。这些卢比如同「烫手山芋」,俄罗斯企业无法将其有效利用,也无法轻易兑换成其他国际货币,最终形成了卢比「有进无出」的尴尬局面。

莫迪访问俄罗斯后,两国在货币结算问题上达成部分共识。俄罗斯方面透露,目前俄印贸易结算中,本币结算比例已高达九成,交易效率大幅提升。此外,印度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鼓励印度出口商增加对俄罗斯的出口、为俄罗斯商户开设专用账户等,试图缓解卢比滞留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印度只有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印度应积极寻求贸易平衡,扩大向俄罗斯的出口,并积极推动卢比国际化,提升卢比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同时,印度也应加强与其他金砖国家在货币结算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总而言之,印度在俄乌冲突中采取的精明策略, 虽然在短期内为其带来了一些利益,但也暴露出其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正视问题,调整策略,加强合作,才能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 实现自身利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