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一封来自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感谢信,送到浙大邵逸夫医院

2024-09-14国际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朱吟心 叶筱筠
近日,一封来自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感谢信送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信中不仅感谢了神经外科牛焕江、徐铧杰、章亦骋、陆鹏四位医生,还感谢了护理团队、医技团队、运输工人和保洁人员等一众人。看到信的内容,牛焕江副主任医师马上想起了那位留着小胡子的美国人。
受访者供图
团建时发生意外,跌落导致头部外伤
今年6月,托马斯受宁波一家企业邀请,来华担任技术顾问。六月正值杨梅当季,初次来华的托马斯兴致勃勃地和同事们一同出游团建,不料一不留神,从2米高的石板桥上意外坠落至河床。当时河水的深度虽然才刚刚过鞋,但托马斯头部撞击到河床岩石上,当即出现了意识丧失。同事们急忙扶起他,发现呼唤他没有回应,立即呼叫了120急救。大约10分钟后,托马斯才逐渐恢复意识,并且感到头晕恶心,他被紧急送往就近医院就诊。
当地医院的头颅CT提示「两侧额部硬膜下间隙增宽及少许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上颌窦壁骨折」,托马斯接受了相关药物的治疗。但两天后,他开始出现视物重影和头晕加重,几天都不见好转,并且到了眼科专病医院也没有查出相关眼部的疾病。症状反复持续了1个月,在多次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后,托马斯颅内的「两侧额颞顶部硬膜下出血」逐现端倪。为求进一步诊治,托马斯于7月29日转至浙大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在牛焕江副主任医师医疗组中。
手术方案有所不同,真诚沟通取得信任
人生地不熟,托马斯和妻子对中文一窍不通,医疗英语的艰涩难懂又增加了沟通的困难。浙大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尽全力克服语言障碍,细致询问托马斯的起病过程、基础疾病情况和日常用药,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病情。牛焕江副主任医师团队请眼科会诊后排除眼部疾病,请疼痛科会诊排除了低颅压综合征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
与此同时,团队了解到托马斯的女儿是在读医学生,女儿的男朋友是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他们也希望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浙大邵逸夫医院数字影像二维码,托马斯远在美国的家属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影像图像。浙大邵逸夫医院团队和家属双方一致认为托马斯乘坐飞机回美国再进行手术治疗存在较大的风险,长时间飞行途中有可能出现颅内出血增多进而危及生命。于是托马斯和家属决定在浙大邵逸夫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托马斯的家属咨询了美国当地的医学专家,提出进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要求,这是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典外科手术方案,主要用来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但牛焕江副主任医师和陆鹏副主任医师却在仔细评估患者病情后,结合目前国际上新兴的治疗手段,提出了另一套治疗方案:先微创介入下脑膜中动脉栓塞,紧接着再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据介绍,脑膜血管栓塞介入手术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治疗手段,对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已被临床研究证实。研究认为硬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膜中动脉,而栓塞脑膜中动脉可以从源头上止血,大大降低血肿复发的概率。随着微创介入手术的普及,该手术方法已在国际上推广,浙大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已成功进行数百例手术。
经过充分的术前沟通,托马斯和家属在商量后最终选择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介入栓塞+手术钻孔」治疗方案。7月31日,手术顺利进行。
受访者供图
出院前手写感恩卡,出院后又托总领馆送来感谢信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托马斯恢复得很快。手术一周后,复查颅脑CT见硬脑膜下的血肿基本已清除干净,原先受血肿压迫的脑组织回弹良好。
8月8日出院当天,托马斯和妻子特意向病房护士站要了一张感恩卡。住院期间,他们已经留意到了病区感恩墙上满满当当的手写卡片。得知这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特色,托马斯也希望留下自己的话,「衷心感谢全体医护的杰出技术和细致照护」「你们对病患的关爱十分令人敬佩」。
受访者供图
8月15日,托马斯又来到牛焕江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复查,颅脑CT提示颅内情况恢复良好,这意味着不久后他便能乘坐飞机回到美国与家人团聚。高兴的托马斯再三道谢。
令牛焕江副主任医师感到欣喜的是,回国后的托马斯又托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向医院发来了一封感谢信,再次称赞了「在邵逸夫医院接受的专业医疗照护」。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针对每位患者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无论对方是谁,我们都要尽最大的努力,用医术和医德给患者真诚、信心和爱。」牛焕江副主任医师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