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重映可以,但这片儿值得吗?

2024-10-02电影

22年间,消失的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还有【哈利·波特】系列中二十多位演员的离世。

更有一个全球电影产业进入冷静期的客观事实。

至于何时恢复「热度」,让观众重拾观影兴趣?

中外电影人,更需要大刀阔斧的变革思维。

作者 | 牙买加的狗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观众对【哈利·波特】系列的热情,其实远没有网上表现得那么高昂。

2002年,【哈利·波特】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全球上映,在它之前是【指环王】第一部【护戒使者】,新世纪之初,这两部系列打头阵,算是开辟了中国内地观众接纳西方奇幻电影的先河。

2002年还有一件关于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即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上映,让中国电影正式进入商业片时代。

此后,无论当时风评如何,上述作品都出现在经典传说中。

尤其是【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于2011年8月4日。而中国电影市场正式进入井喷时代却是2012年末。

一共八部的电影系列在中国内地的总票房共计12亿元RMB,只是最后一部创造了 4亿多的票房纪录。这票房成绩干掉了【速度与激情5】【武林外传】【美国队长】等热门人气影片,进入当年票房榜第六名。而这个系列全球总票房是78亿美元,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电影系列。

通过票房占比,可见当年中国内地市场票房贡献并不高。

早在2020年的10月11日,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曾经重映过。据灯塔专业版显示,这部重映电影在当年收获了1.92亿的票房,在国内的重映电影中票房排名前五,算是为再度重映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但四年之后的今天,【哈利·波特】系列同样面对一个问题:

第一批(2002年)观众还会不会为它买单?最后一批(2011年)观众还有没有观影热情?

01

华纳影业近期宣布【哈利·波特】八部全系列将在国内展开重映,档期从10月中到11月末,一周上映一部: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0月11日、【哈利·波特与密室】10月18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10月25日、【哈利·波特与火焰杯】11月1日、【哈利·波特与凤凰社】11月8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11月15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11月22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11月29日。

这个时间恰恰是国庆档刚结束,距离春节档还有一段时间。

正好满足电影院有片可放的需求。

主打一个情怀加持,另外一些国外最新电影限于各种原因无法在国内上映,国产电影又是风凄雨惨的状态,一口气安排八部电影横跨两个月重映,只能说是「(市场)意义大于(文化)意义」。

此外,这次重映最大的亮点是无删减完整版与观众见面,比如当年【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一些摄魂怪镜头被删除,原因是「过于恐怖」被家长投诉。现在这些镜头就能再度呈现。

不得不说,这也是对当下低迷市场的一次妥协,哪怕之前的妥协也毫无道理。

2024年,内地电影市场面临一段低潮期,未来如何,不得而知。市场转冷在上半年就已初现端倪。今年上半年全国总票房238.97亿,同比去年下滑了9.1%,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暑期档票房相比去年的206亿RMB的成绩接近腰斩。端午档(以前很少列出这个档期)票房也只有3.83亿,观影人次不及2019年的一半

市场低迷的症结是多方面的,在2024年春节档结束后,除了目前的【抓娃娃】之外,几乎没有出现过其它能够跨越阶层讨论的话题性电影,大量新片上映后几乎没有市场反馈,然后悄无声息地下线。这些影片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话题讨论共性,在题材、表达等层面无法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致使负面评价超出舆情预判。而2023年投产影片不足,直接导致国产电影供量紧缺。

从目前行业内各大电影公司的影片数量和规模来看,2025年的市场依然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各类流媒体「省时、省钱、省思想」的文化产品对本就迟滞的电影行业形成冲击,新生代消费者实现不了「线上-线下」的有效转换。

在这种大趋势下,让「魔法天团」重映救市,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至少,它能暂时缓解全国上千家影城在春节档到来之前无片可映的窘迫。

02

和当下一些电影的话题讨论超出电影本身的现象一样,【哈利·波特】重映,在部分网友眼中也摆脱不了对主演及作者的延展,最主要的是围绕三位主演现实中与JK罗琳的「交恶」:

202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二十周年,片方重聚主创录制节目,类似我们国内对经典名著影视剧「二十年再聚首」之类的回顾与煽情,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唯独少了原著作者JK罗琳,原因是她已被单方面开除出「原著籍」。

时间回到2019年,彼时西方世界因为一桩「我不能呼吸」变得愈发魔怔,当时国内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欧美日韩等地民众动辄下跪,用「救赎者」的姿态要求平权。这股风气早前就有,「我不能呼吸」只是个导火索。

随后直接影响到欧美影视剧选角,今人所见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如莎士比亚名著女主任用非洲裔演员,小美人鱼惨变「清道夫」等均是那些年的产物。

由肤色直接延伸到性别则更为魔幻,比如亚美利加某些州已经认证了几十种性别。

JK罗琳,就是在当年不幸「遇害」——

2019年底英国简化跨性别身份认证程序,只要认定自己是异性, 即便没有进行转化手术依然可以获得承认。 简单地说:

只要我觉得我是男是女,那么我就是。

消息一出议论纷纷,JK罗琳公开声援因反对这项举措丢了工作的网友Maya,从而引爆舆论。

尽管随后,她一连更新多条内容解释自己很同情跨性别者,但性别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模糊身份粗暴认证,可能会导致女性空间与安全受到侵犯。

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

我是个大老爷们,我想进女更衣室,只要我说「我认为我是女性」就行了。

虽然这种想法和行为需要经过法律与社会层面的种种商榷,但对于网喷而言,任何质疑都是「歧视」。JK罗琳,就成为【哈利·波特】粉丝们眼中的「歧视者」,不需解释。

随后,「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反对JK罗琳的「歧视言论」,他表示「跨性别女就是女性,任何相反的言论都会抹杀‘她们’的身份和尊严。」

饰演「赫敏」的艾玛·沃森热情加入,表示「跨性别者由自己定义,不该被质疑!」

饰演「罗恩」的格林特马上站队,一边表示尊重JK罗琳但反对她的立场,以后将拒绝合作,因为「跨性别者是有价值的群体,我们需要维护。」

另外说一句,自2011年【哈利·波特】最后一部上映至今,三位主演都没有能超越这部系列的作品诞生。

随后声势愈演愈烈,多年来和JK罗琳有过合作的片方、导演、演员接二连三表态,其所在经纪公司四位作家解约,认为「和这种容许歧视者的公司合作,难有创作空间」,抵制之声愈演愈烈,战火一度从线上蔓延至线下,网暴、封杀、人肉、骚扰轮番上演,罗琳曾发文表示:

「自己收到的死亡威胁多到可以糊房子……」

有意思的是,「伏地魔」「马尔福」「马尔福的爹」等电影里的反派纷纷支持JK罗琳,「马尔福」更因此在社交网站被极端人士骂哭。

03

有意思的是今年有消息称剧版【哈利·波特】中「赫敏」一角将由「非洲裔」演员出演,理由是「原著中没有提及这个人物的种族,那么她就有可能是黑人」。

也就是说,围绕在原著作者JK罗琳身上的「歧视」非议还在继续。

所以换个角度看全球电影市场退热的根本原因,无非两种:

不敢搞和瞎吉尔搞。

都很极端。

视线回到国内,不少支持JK罗琳的网友也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看这帮白眼狼就来气。」

当然,重映【哈利·波特】系列依然有利有弊。

利者,上文已经讲得很清楚。

新片供给不足,或难以引发观众情感,是今年重映电影不断的主要原因。

2012年【泰坦尼克号】以3D版本重映,于内地收获9.48亿的票房。这让国内市场看到了巨大的商业空间。疫情期间,重映电影也在冷档期内填充了影院排片。

今年缺乏话题性影片的大环境下,经典电影重映再度成为一种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手段,仅中秋档,就有【流浪地球2】等电影重映,其同样以3D重制的方式搭配同档期上映电影。中秋档之前,【你的名字】这种往年爆款依然获得了近亿的票房成绩,证明有一定圈层文化的电影在低迷的市场背景下,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哈利·波特】全系列重映无疑是一次勇敢尝试,在消息放出后,很多影迷和粉丝都展开了热烈讨论,微博上#哈利·波特全八部内地重映#的话题阅读量一度超过了七千万,登上微博热搜。

从定档时间看,也许这个系列能够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助力,其票房成绩也会影响到其他经典影片是否重映的决策。

当然,我们必须重视一件事:

「重映」只是弥补市场的手段,不是主要手段。

关于「多元化」「情绪价值」等专业讨论此前已有论述,尽管有人表示「有生之年」能看到【哈利·波特】在内地重映,弥补了2002年时自己年纪尚小无法「共襄盛举」的遗憾,但说和做往往是两回事。

尤其是在观众不断考量、审视、谨慎投票的今天,「一代人的青春」不是说服观众买票的唯一理由。

22年间,消失的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还有【哈利·波特】系列中二十多位演员的离世。

更有一个全球电影产业进入冷静期的客观事实。

至于何时恢复「热度」,让观众重拾观影兴趣?

中外电影人,更需要大刀阔斧的变革思维。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 谭飞

执行主编: 罗馨竹

商务合作: 13671275210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lD: 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