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奇幻包装下的陈腐故事——看电影 【可怜的东西Poor Things】

2024-03-13电影

电影【可怜的东西】(Poor Things)限制级18+上映,获得多项大奖。

初次看完,我惊艳于其魔幻视效,为女主的报仇和上进而感到舒适。

然而,细想以后,却 有种被愚弄的感觉

这部看似先锋魔幻的电影,形式大于内容,不仅有大量为男性服务的暴露情节,还有陈腐的观念、哄骗女性的花招和陷阱。

比较好听的说法是:电影从反面讽刺、揭露了残暴暗黑的男性父权社会。

01 魔幻噱头下的老套故事,「新女性」自我意识的意义何在?

电影的主题是 探索人类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过程

重生的女孩贝拉,大脑是婴儿的状态,开头的黑白片里她自称「贝拉」而不是「我」,代表那时候没有自我的意识。彩色片开始,她会用「我」来表达自己。

然后她不满足困在家里,「想要出去探险」;亲睹现实世界的悲惨后,说「我要改善世界」;看书学习后宣称「我是我自己的生产资料」,直到最后决定——「我要做一名医生」。

至此, 贝拉完成了一个未经社会驯化的「新女性」在现实世界里自我意识的成长轨迹。

人类在婴儿时期都是「只忠于自己」,只会索取、随意发脾气。

从有记忆起或者更早,人受到包括性别在内的各种社会习俗、要求的渗透影响,在长大的同时被不同程度地驯化。

贝拉作为一个实验人,因为没有被社会驯化过,她 从开始就「只忠于自己,只按自己的意志活着」,具有超强的自我意识。

作为这样的新女性,vs 前世被逼怀孕自杀的旧女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贝拉回到前夫家里,面对强大的暴力, 新女性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没有电影金手指魔幻操作,贝拉一样会处于悲惨的境遇,逃不出去,更不要说报仇。

面对强硬残暴的父权社会,女性的命运并不以自己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而有所改变。

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关键是改变吃人的社会。 让贝拉或女性成为「可怜的东西」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女性缺少「只忠于自己」的自我意识。

故事情节有点老套:贝拉被男人诱骗离家出走,流落到妓院卖身,醒悟后回家上学。

从情节来看,无论是她离开情人后卖身求生的时候,还是觉醒后回到未婚夫身边开始学医的时候, 她都没有实质性的成长和独立

并不是身为妓女的她说一句:「我是我自己的生产工具!」就代表她完成了意识的觉醒。

并不是她喊出:我要做医生!就代表她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突兀的宣告,缺少铺垫和合理性,女主的觉醒让人难以共情,酷爽结局只是梦幻童话般的存在。

电影里,卖身对贝拉只是一场可以「全身而退」的社会学实验,现实中这是一个黑暗的深渊。

卖身所得低廉且被克扣的收入,女孩根本摆脱不了贫穷。她极有可能遭遇到怀孕、性病、以及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 只会在底层泥潭里越陷越深

02 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缺少女性的感受和灵魂。

电影里贝拉精神觉醒的主要切入点是——「性」,占有大量的篇幅。

性是人性和生命力中最强大的欲望。但是男人和女人在性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对男性而言,性是如此重要——「男人是用下半身来思考的」。

女性自然也有性欲,但对情感和爱的需要也许更为强烈。

电影里展现出来贝拉对待性的态度,更像是男人对性的态度。

「我需要性和钱。

用最少的时间精力来赚钱,所以我选择做妓女。」

同样展现出男性对性的态度的另一个情节:

因为前夫认为性欲是让贝拉不安分、不受控的罪魁祸首,所以和医生密谋,想要麻醉并类似阉割掉她,从而实现完全控制她的目的。

这体现了大部分男人终生被性这个原始生命力所控制、摆脱不掉的宿命。

电影里的贝拉 更像是一个男人住在女人的身体里,缺少了最主要的——女性灵魂。

在贝拉的现实探险之旅中,爱、情感是被弱化,甚至被贬低的。

唯一的情节:在船上,贝拉问邓肯:「我怎么知道自己爱不爱你?」

邓肯回答:「你自己会感觉到的」。

贝拉说:「感觉?古德说的对,爱——毫无根据。」

还有再造贝拉的科学怪人古德(音似god),他童年时遭受父亲残酷的手术实验和改造,因为杰出的医生父亲相信,只有科学才是最重要的,情感、情绪、欲望会影响「理智」,应该被摈弃。

陈旧的观点 曾在西方哲学家中风靡一时。

03 电影的重点是展现狡猾残暴的男性人物和暗黑的父权社会 ?

与女主略显单薄的内在刻画相比,各色男性人物的塑造却颇为细腻。

邓肯 ,狡诈虚伪的中年男人。惯于玩弄女性,既想占有,又不想负责。

只想把年轻单纯的贝拉圈养起来,供自己享用。

不想要可以独立思考的女人,阻挠贝拉看书、思考、交朋友。

他告诉贝拉:开始看书以后,你说话不可爱了!

而他所谓「女人可爱的说话」,只要三句就够了:

「太神奇了!」、「高兴极了!」、「他们怎么把糕点做得这么酥脆的?」

前夫 ,生性残酷、占有欲超强、自私的将军。

以霸凌戏弄佣人为乐,逼死了怀孕妻子。

对待女人的态度类似「攻城掠地」和征服奴隶。

邓肯和将军前夫都是自私、占有欲强,具有「男性气质」的男人,在冷酷残暴的父权社会里算是成功的男人典范。

而守护贝拉的未婚夫马克思,是贫穷温和、被欺凌打压的边缘人物;创造贝拉的古德是从小被科学狂人父亲残酷阉割改造的可怜人。

还有那个引导贝拉看到悲惨的穷人世界,善良而悲观的男人哈利,他已经放弃了改变世界,因为「希望是会破碎的」。

巴黎低等妓院的老鸨甜言蜜语,代表了更有欺骗性的暗黑社会。

诱惑女孩入火坑——
「聪明的女孩,卖身是赚钱最短的途径。」

「一个规划自由之路的女人真让人欣慰。」

当女孩想要反抗——

「如果给了你选择的权利,不仅殃及我的生意,还会危及小孙女的生命和健康,你这么善良,你不会这样做吧?」

「快去赚钱吧,体验人生,生活里不仅有好事,还有落魄、恐惧、悲伤,这样才有完整的人生,有血有肉的人生。」

「有些男人就是享受你满脸不乐意 。是的,这是变态,但也是赚钱的商机。」

电影展现了黑暗的社会环境,没有指责或批判,容易误导观众,甚至有评论说老鸨说的话很有人生哲理。

这让我开始怀疑男导演真实的创作意图,也因此产生了被愚弄的感觉。

后来我又看了导演的两个电影,其中一个是【狗牙】。故事讲一个父亲将儿女从小封闭在家,灌输自己的意识和变形的文化,比如「猫是可怕的敌人,在院子里看见就要杀死它」。

又比如告诉儿子「小雏菊叫做‘僵尸’。当我听到快20岁的儿子在阳光下欣喜地叫道:「快看,这里有两个僵尸!」的时候,汗毛都竖了起来。
导演对于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似乎很有兴趣,对于语言文字、电视媒介等社会文化符号或形式对人们产生无形而深远的影响也很有体会。

他应该知道电影是改变人的意识、乃至影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非常有力的工具。
「电影绝不仅是一时创意或者异想天开的逗乐,它在最深刻的层面上,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

写在最后:

电影里强调贝拉「 只忠于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看似贝拉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自己的意愿,但结果是她一次次被欺骗、被利用。

她想要探险更大的世界,邓肯正是以此诱骗她私奔出逃。

她想要了解并改良世界,老鸨说服她体验有痛苦的人生,这样才能了解世界。

她善良,老鸨说她不能停止卖身工作因为生病的小孙女需要看病吃药。

她同情 ,把给穷人的钱亲手交给了骗子水手。

石头姐分析角色的时候说,贝拉虽然当了妓女,但是因为她没有世俗偏见,并不以为是受苦,只是在探索世界。
波伏娃曾说,女人的不幸在于被诱惑走向容易的道路 当她发现自己被愚弄时已经太晚了,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 (点击阅读【女人,活出你自己!——波伏娃的一生】)

影片「过分」美化了女性的最糟处境,贝拉可以轻松地从「失败的冒险」中走出来。

对于金手指般的复仇结局,在影片奇幻的风格中也显得不太突兀,似乎一切都可以用「大开脑洞」来解释。

对比「诚意满满」的魔幻美学视效,影片的内容不怎么「真诚」。

一部以女性自我意识成长为主题的电影,在魔幻视觉效果的掩护下,说了一个老套的故事,以复仇爽点和独立宣言收割女性观众,实质性服务于男性观众 (大段的xing爱场面)。

这部电影让演技精湛的石头姐再获奥斯卡最佳女主奖,也让导演名利双收。

然而对更多女性观众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以上只是我的感受。

你怎么看?

有兴趣的话,点击阅读:【电影里的男性凝视,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世界】


感谢你读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