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故事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功力最深厚的一支源流。上世纪80年代,【邻居】、【见习律师】、【血,总是热的】等影片都表现了对变革现实的关注以及电影创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电影【人到中年】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原载于1980年第1期【收获】。导演孙羽看完后非常想拍这个戏,当和作者谌容联系时,得知西影厂已经有人表示也想拍【人到中年】,但是西影厂的领导不同意,孙羽就赶紧跟长影的领导表示要把这个本子拿下来,谌容只要求一点 "绝对不许改变这个戏的主题",而孙羽的态度也很明确 "就是看中了这个主题,要是改了,还不要这个剧本了",双方一拍即合,准备投拍。
1981年底,管理部门审查长影准备投拍的几部戏的剧本,结果拿掉了四个戏,【人到中年】首当其冲,直到1982年年底,影片才完成送审。但在1983年1月3日,又接到上面通知暂不印拷贝。原因是有人反映这部片子有明显政治问题,没有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会影响党的形象。后来有关领导听说此事,调看了影片,不但没有要求禁映此片,还特别批示应该下决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落实他们的待遇问题,并特别指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在书写人生的无奈,不如说是表现了几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向现实的屈服。陆文婷败给了官僚体制和自己「孱弱」的身体,傅家杰则是向这个拖累了他的家庭低头。出国的那一对夫妻则是彻底的灰心失望渴望重头来过。说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是由于那场出国前的长谈,那是一个不可或缺精致的段落。那个年代人们思维的纯洁和理想的热忱,仅仅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一种表达方式。
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待兴,那是一个被称为充满理想、积极上进、热情高涨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常有热烈的「全国大讨论」,那个时代的公理、正义和道德评判被提到一个现在都值得我们缅怀的高度。影片中陆文婷着墨最多也最为丰满,傅家杰这个角色尚有性格的立体造型,演员的表演在这个年代看来稍显夸张,不过潘虹和达式常的人物拿捏都很准确,尤其潘虹的一脸倦容真是经典,用上「风华绝代」也不为过,那种千百万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形象,哪里是能随意就能做到的。而达式常以及其他演员都很准确地完成了他们符号化的性格表达。那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很有趣。影片的时间线也比较大胆地采用了「相框套装」的格式,以闪回情节为主。只是结尾处理的感觉不太理想,不如就定在终于醒过来的陆文婷那疲惫的一笑上,留出空白,效果反倒更好。
【人到中年】获1983年第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3年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