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国产悬疑片像AV?女性凌辱充斥大荧幕,网友:太恶心!

2024-08-14电影

这件事Sir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聊。

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质疑电影中的 女性凌辱

前段时间的【默杀】。

场面包括棍子捅嘴、有胶水糊满全身、玫瑰的刺扎进女孩的头皮、被性侵的幼女两腿间流出鲜血……

讨论的话题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今年的春节档,【第二十条】口碑不俗。

但一些观众也在问——

大过年的为什么要在银幕上看强奸戏?

后来,【周处除三害】爆火。

阮经天的魅力征服观众了,可王净饰演的小美一角,却被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

难道她就是给男人侮辱和拯救?

好了。

要不要聊?

怎么聊?

要知道,今天很多人在抱怨,政治正确毁了电影,好莱坞也变得无聊难看。

当我们在聊一部电影「辱女」时,是否也是不自觉地在用某种政治正确指导电影?

所以今天Sir不想仅仅重复一些「凝视」啦、「物化」啦之类的争论。

而是想从电影创作上说——

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观众会越来越不满。

01

小剂量的恶

为什么总爱拍女性受害者?

一言以蔽之——

简单,实用。

尤其是商业片,讲究最快、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情绪。

你发现没有,一旦悬疑惊悚片需要有拯救小孩的情节,导演总是喜欢用 小女孩。

韩国的【流感】【釜山行】【蒙太奇】。

国产片里,【烈日灼心】【铤而走险】【拯救嫌疑人】……

为啥?

因为普遍来说,小女孩就是比小男孩招人心疼。

刷一刷短视频你就能拿看到不少家长「区别对待」的搞笑段子——女儿是小情人小棉袄,儿子是调皮捣乱的小祖宗。

同样的道理。

当受害者是女性时,通常会将观众紧张、恐惧的心理,推向更高点。

一方面是。

通常情况下,女性是体力更弱的一方,就增加了和反派的力量悬殊感。

另一方面是。

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确实也面临着更多的危险。

比如最近播出的【恐怖惧集】,每集一个都市传说,女性故事占了很大一部分:

女白领下班打车,被跟踪;

运动女神公园夜跑,被跟踪;

独居女孩不出门,还是被跟踪。

但同样的事,性别一换,可能会直接从恐怖片变成搞笑片——你一个大男人整天疑神疑鬼个啥?

所以本质上来说。

生活里很常见、很不起眼的恶,放到女性身上,就能制造出很剧烈的效果。

那么对男性的恶呢?

通常需要加大剂量才够用。

比如张艺谋。

虽然【满江红】和【坚如磐石】都有被审判的「辱女」情节。

但这两个情节都停留在威胁阶段,没有真正实施强奸。

如果对比来看,电影里对男性的虐待和酷刑,那才更加浓墨重彩。

火锅煮手、刀割舌头、老丈人劈女婿……

【满江红】就是个古装版的谍战片。

特务们有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

凌迟、灌醋、剐皮……

常规化的暴力,对于男性已经没有多大的戏剧效果了。

一定要过火,才能触动观众。

但问题也在于此。

国产银幕,有多少空间留给这样的「男性暴力」呢?

要知道,【坚如磐石】也是个删删改改才终于能上映的「残片」。

而男性化明显的暴力电影。

无论是港片的【古惑仔】,基努·李维斯的【疾速追杀】,又或者是【伸冤人】,这样的片还有多大可能会出现在银幕上?

当过火的、非人的、极端的恶被过滤。

只能留下「小剂量的恶」。

那么,如果还想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就只有把这一剂恶,注射在女性角色身上。

所以问题是——

02

单向度的恶

Sir不想死板地说,在银幕上还原对女性的暴力就一定不行,就是low。

但。

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现在悬疑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在太低了,才会逮着「女人那点事」没完没了地薅。

【彷徨之刃】,豆瓣5.9。

影片里三次播放被害者受辱的场景。

第一次由父亲播放女儿被强奸的视频开始,角色就哭,开始愤怒;

第二次让父亲被攻击的动作与女儿的挣扎、哭叫重合,继续加码;

再到第三次,通过局外人的手再次点击视频,观众又被迫听一遍。

【拯救嫌疑人】,豆瓣5.8。

导演不仅给了被奸杀的女性大特写,还用暧昧的运镜还原了事发的场景。

观众辣评:这拍的是电影还是AV?

导演们像受过什么集体训练一样——

不仅喜欢拍摄女性柔弱、无助的神情,特写她们挣扎时衣不蔽体的皮肤。

还尽量用音效与血浆放大女性的呜咽和惨痛,拉长整个受害过程的战线。

一句话总结:

用最大的力度给观众的情绪催产。

可悬疑片不该只有这些伎俩啊。

好的悬疑片,不需要依赖「擦边」。

甚至有追求的导演,会主动鄙视「擦边」。

十年前曹保平的【烈日灼心】。

你印象最深刻的名场面是什么?

是王砚辉纪录片式演技。

是段奕宏透视镜一样的眼神戏。

黄雀在后般的监听变态?

但你可能都忘了。

电影里也有大尺度情节——

故事就起源于一场强奸杀人案,可为什么印象模糊了呢?

因为导演没有玩弄色情,故意渲染。

反而用了黑白画面——

就是要故意「冷处理」。

【烈日灼心】的故事饱满,高潮迭起。

导演认为不在需要强奸戏来刺激观众了,甚至这种刺激可能会扰乱观众的感受,干脆故意淡化。

电影提供了多种维度的探索。

惩罚与救赎,兽性与人性。(杀人犯抚养了幸存女孩)

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

就是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

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

可问题也说回来。

【烈日灼心】过去这么多年了,横空出世的犯罪悬疑片有几部?

当年电影里,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恐怕不会再出现了吧——

当年电影拿下上海电影节影帝三黄蛋。

可最演技最突破的一场戏——

邓超挑战生理极限,长达四分钟的注射死刑镜头,最后只保留了30秒。

今天的不少观众可能会说,怎么电影动不动就「辱女」,别搞了好不好。

其实。

国产片导演,何尝又不想「搞男的」。

或者,搞搞别的。

但选择面,逐渐聚焦到今天,千篇一律的「女性受害者」上。

2021年的【缉魂】。

台湾版本130分钟,大陆版本124分钟。

短短的六分钟,砍掉哪些信息?

不光是身为跨性别者的男主角,在拥有妻子的皮囊后,终于成为了女人。

他对着镜子转圈欣赏自己的女性身体,激动地热泪盈眶。

然而这份情绪只被选择性地保留,大部分观众是看不到的。

再加上作为一部惊悚作品,【缉魂】除了换脑这样的高概念诡计外,还包含了邪教、符咒、灵异等等超现实元素。

本来一部囊括了诸多悬疑要素的电影。

只是大陆上映时这些不够正确的画面都被处理掉了,只剩下纯纯的人祸。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大批量印刷,浮世绘成为一种上到贵族下到底层都能拥有的文化快消品。

这种画的内容多以生活场景为主,类型多元,题材遍地开花。

然而到了江户后期,随着环境恶化——

一类以强奸、欺辱之类的犯罪为噱头的浮世绘诞生,继而开始流行。

画中的女人越扭曲,强忍的表情越夸张,作品本身的嗜虐趣味越浓。

上野对此总结道:

「这样的流行不光是一种对女性恐怖的支配的表现,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大众文化洗练程度下降的过程。」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国产悬疑,面临双重困境。

其一。

短剧、短视频的狂欢,让大众的嗨点被不断被压缩。

从半小时一个转折到现在缩短前奏,提前引爆,再到恨不得每分每秒都是高潮。

怎么快怎么来。

女性+暴力,成了一个最简单的公式。

其二。

国产犯罪也好,悬疑也好。

当灵异、鬼怪、政治、同性、暴力都无法延展开来的时候。

创作者只有选择更「巧妙」的方式,保障一部商业片基本的卖座与票房收入。

这才导致了一系列商业电影都趋于流量,风格也跟着模仿的原因——

不一定 聪明 ,但一定 狡猾;

不一定拍得 ,但一定要拍得 热闹。

就像【拯救嫌疑人】。

不少观众无法理解,明明导演自己也是女性,怎么拍的电影可以那么「男性凝视」,这么「物化女性」。

Sir不是要为导演开脱。

如果留意,你就会发现电影的一些情节,还是很「女权」的。

比如女主的发小,不断表达对她作为独立事业女强人的爱慕和钦佩。

那么电影是怎么可以做到,一边「女权」,一边「男凝」的呢?

答案就在于 缝合

粗浅的缝合。

因为女权兴起了,就把大女主人设拿来用;强奸戏码吸睛,那就在结尾前来一段小高潮。

本质上来说,就是这个悬疑片缺少主心骨。

就像写一个文综简答题,把能想到的都写上,能得几分是几分。

也不在乎,这些元素内在是否产生矛盾。

这就是国产犯罪悬疑在「辱女」背后的困境。

失去深层的探索和表达。

只能在表面的视觉冲击上做文章。

于是。

我们看不到阶级高墙下滋生的恶。

看不到「正常社会」的机械齿轮碾压边缘人的恶。

看不到以道德之名,杀人不见血的恶。

所以来来去去,就是被虐待,被杀,被强暴。

而更深的暴力,仍然隐藏。

既然这样。

Sir就不骂国产片「辱女」了。

想想说的是——

放过女性受害者。

请为国产银幕幕,创造机会,多搞搞我们男人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