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港影:人人喊打的背后

2024-08-10电影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电影让人纠结。

擅长的商业题材,被指「陈旧」和「烂片」,而那些直面底层问题的电影,明摆着对香港和内地的观众都毫无吸引力。

简单点讲,小制作乏人问津,大制作人人喊打。

就连业内那些资历颇深的监制和导演们,也在围坐探讨之际,莫衷一是。

尤其当偶像与巨星们陆续失去光芒,前路更是一片迷茫。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件事每个人都知道。

对于电影来讲,若没有商业票房的支撑,一定会无以为继。

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当下的香港电影,苦恼就在于没有票房,而似乎很少有人焦灼于,品质与口碑的崩坏。

甚至将主因推给审核和排片问题。

比如在一些大牌幕后电影人的眼里,香港电影也或仅是,在题材上缺乏「与内地观众的共振」。

个人以为,这方面的认知,应该更深一点才好。

策略、题材与适应性,这些东西当然很重要,然香港电影本身,才应该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认真来说,具创造性的剧情、干净利落的叙事、颇具水准又出人意表的视听和凌厉的剪辑,乃及或沉郁、内敛、不羁,又或癫狂、雄张、诡谲多变的表演,这些东西,是代代香港电影人所共创,也才是香港电影核心优势所在。

但大家似乎都忘了此节。

近年来崩塌的大片。

包括视野偏狭的科幻电影【明日战记】、徒有其表的传记电影【风再起时】、空洞无物的警匪大片【扫毒3:人在天涯】、平庸浅浮的香港奇案【金手指】,以及浅薄无趣的动作电影【海关战线】这么几部。

有哪一部电影,是被冤枉的?

而在不久之前,出品人陈罗超说,因香港电影的市场表现实在太差,部分内地投资公司,将暂停对香港电影的投资。

这当然不是空穴来风。

正如其言,「就算有刘青云、吴镇宇,有谢霆锋、张学友,票房都只有1亿多,但光是宣发工作都得花差不多5000万、6000万,而整个项目投资至少九位数起步,没什么投资价值。」

他指向的当然就是【谈判专家】和【海关战线】。

回头去看。

商业电影,向来是香港电影的倚仗。

从李小龙、许冠文,到双周一成的崛起,而后李连杰加入战团,又有诸多偶像小生陆续崛起,他们共同撑起了昔年香港电影的盛世。

纵然在新世纪到来后,香港电影开始逐步陷入衰落的泥潭,也仍如昔时庄文强所言,以刘德华、梁朝伟等人的市场号召力来讲,随便拍一个什么题材,收两千万票房都很轻松,彼时的名单里,也还应包括郭富城和郑伊健在内。

然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在破五千万票房的【无间道】之后,梁朝伟、刘德华再加上黎明的【无间道3】,在前作优势和更强阵容之下,也仅堪堪破了三千万票房,另外一部大牌云集的【投名状】,香港票房甚至不到三千万。

不夸张地说,整个零零年代,除了周星驰,再不足恃。

但即便如此,「大牌+商业大制作」,仍有其生命力,也仍可堪作港影招牌,并逐渐形成了周润发、郭富城、甄子丹、刘德华、梁朝伟和古天乐这么一个顶层阵容。

进入一零年代,港影又重新崛起。

有一说一。

在整个一零年代,最能打的演员是郭富城。

原因很简单,可称「十年最佳」、也可谓之「领头羊」的两部港片【寒战】与【无双】,皆出其手,更何况还有「西游」系列三部曲,以及现实、文艺佳作【最爱】、【浮城大亨】和【踏血寻梅】。

而香港电影最后的高光,实际上就停留在了【无双】,而非当下港片在内地的票房冠军【怒火·重案】。

但反过来讲,香港电影的问题,也恰恰出在港片票房高涨的彼时。

五年六部,从【澳门风云3】到【怒火·重案】,港式商业大片似乎轻松就能冲破十亿票房的关口,这给了香港电影人无匹的信心。

令得他们产生了错觉。

他们以为,只要有貌似强大的演员阵容,只要在电影场面上去做「升级」,就一定会有观众买账,遂就有了,【扫毒3:人在天涯】、【金手指】和【海关战线】这几部大片的诞生与死亡。

为何没有再提到【明日战记】和【风再起时】?

它们另有其因,不在此列。

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功可能让人膨胀,而失败,则反倒有警醒的意味。

比如,为何没什么人愿意看【谈判专家】?

请恕直言,这种「双演技派+陈旧题材」的电影,票房破亿都已经算是意外之喜,若无超前点映的基础,恐怕过亿都难。

往后要慎拍这种电影。

又比如,电影【海关战线】的意义在哪里?

它给「邱式」警匪大片踩了刹车。

也正是有鉴于【扫毒3:人在天涯】的失败,寰宇电影暂时停下了【拆弹专家3】这个项目,这个决策很明智,因为「炸炸炸」和「飞机+大炮」的所谓场面升级,显然已经被市场和观众所抛弃。

而英皇电影的另一部大制作【怒火蔓延】,就或将承载较大的风险。

往更远处看,【新警察故事2】和【无限任务】等传统警匪电影计划,都很有可能会「胎死腹中」。

这是相当严峻的现实。

路在何方?

题材与老脸问题,其实都只是港影衰颓的「假象」,警匪也好,动作也罢,一应题材并未过时,而老巨星和偶像派,也仍有其市场。

但务必得有一个前提。

恰如【九龙城寨之围城】带来的启示。

不用担心题材的「老化」,也无须焦虑于「老脸」的「排列组合」,只要有真正的品质与娱乐性,并同时注重演员阵容的搭配,哪怕再拍一部老如【黄飞鸿】题材的电影,也一样可以得到市场和观众的青睐。

看清问题,对症下药。

个人以为,香港电影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