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乐坛的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又一次来到了中国。此前他在中国的舞台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协奏、重奏表演,这回却奉上了罕见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5月12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平夏斯·祖克曼携他的老搭档——钢琴家谢·沃斯纳带来三首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助力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在跨越数百年的古典乐音中一展大师风采。
平夏斯·祖克曼当晚演出照。
平夏斯·祖克曼1948年出生于以色列,11岁时,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和帕布罗·卡萨尔斯发掘了他的过人天赋,两位泰斗的青睐让他的学琴之路成为坦途,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后,祖克曼师从小提琴名师伊万·加拉米安,并与另外两位小提琴家帕尔曼、郑京和成为了加拉米安门下的传奇弟子。在五十余载的艺术生涯里,祖克曼拿下过两座格莱美大奖,先后获得21次格莱美奖提名,灌录的百余张唱片不仅是古典乐榜上的畅销名牌,也是乐迷心中的必入和珍藏。他的演奏被评为「总是以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感令人着迷,将作曲家的音乐性置于首位,绝不以过分的炫技喧宾夺主」。严谨和沉稳没有抹去充沛的情感,祖克曼琴音中的美以细腻著称,这让他的现场都十分耐听,有黏住观众耳朵的「魔力」。
当晚的演出也不例外。祖克曼与沃斯纳合作演绎了贝多芬三部各具特色的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以贝多芬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启幕,以活泼的快板进入,优美的行板过后又以欢快的回旋曲收尾,小提琴与钢琴声均衡和和谐,尽显两位艺术家的默契配合。上半场的另一作品是贝多芬最广为人知的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祖克曼沉着冷静的气质令作品里牧歌氛围更加突出,在春意盎然外更添一份平静、恬淡。
音乐会下半场,两位艺术家演绎了贝多芬C小调第七号小提琴奏鸣曲。这部创作于1802年的奏鸣曲诞生于贝多芬承受病痛与诸多不顺的艰难时期,也因此饱含了生命力和情感。只听得音符在祖克曼的掌控下起伏跌宕,时而沉重庄严,时而温柔明媚,曲子中澎湃、深邃的情感也呼之欲出。
当晚演出照。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我们对他有着独特的情感,从他的作品里获得过许多启迪,我们也希望把这份情感和启迪分享给中国观众。」 演出前,祖克曼与沃斯纳对媒体讲述了在这场独奏音乐会中演绎贝多芬作品的原因。贝多芬的奏鸣曲向来是独奏家的「试金石」,祖克曼的演绎在还原作品之外,表现出了他标志性的个人色彩。
演绎贝多芬、莫扎特一类的古典音乐作品和现代派、浪漫派作品有什么不同处理?祖克曼表示无需用古典派、浪漫派一类的区别来框限自己的演奏,「要寻找不同音乐的共通点」。沃斯纳也认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只不过诞生于不同时期,它们之间是互通有无的,在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这样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中,也能找到贝多芬、莫扎克的影子,而古典主义作品也不乏浪漫主义作品里的充沛情感。
当晚演出照。
已到古稀之年的祖克曼虽已满头银发,但言谈间依然神采奕奕,笑声爽朗,不按「套路出牌」的他会不时「反客为主」,话筒一抛访问起记者:「你好吗?」「1995年你在什么地方?」 舞台之下的「调皮」「幽默」和舞台上的严肃庄重相映成趣。早在1995年,祖克曼首次来到中国演出,自那之后也多次来华,在国内多个城市为中国乐迷奉上奉上弦音盛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 祖克曼感叹道,他期待见到更多的乐迷,希望自己的演奏能为中国观众带去一个愉快又有意义的夜晚。
祖克曼也的确做到了。当晚演出中,他藏于朴实中的热情、深度和爆发力都令观众折服,舞台上的精彩演绎离不开几十年如一日的扎实训练。如今祖克曼依然每天打开琴盒,从「零」开始练琴,练习基本功和音阶,也会让像沃斯纳之类的好友来聆听自己的演奏,帮助指出自己的不足。在不少乐迷心中,祖克曼已达到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顶尖级别,祖克曼自己却对这类评价大手一摆:「我永远不会听信到达顶尖一类的话。」 他用双手折成一座「山」的形状,「我们每天都在不断攀登,每天练习一点就是往上攀援一点,即便达到了顶峰,还有下一个顶峰等着你去攀登。」
平夏斯·祖克曼(左)和
谢·沃斯纳(右)演出前接受媒体采访。
其实除了小提琴家的身份,祖克曼是少有的「三位一体」全能型音乐家。1970年起,他在中提琴及指挥领域名声渐起,受邀出任众多知名音乐节指挥,一些古典乐名团也向他发出了合作邀请。如何在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挥家三者间自由转换?祖克曼回答无论以何种身份表演,都是在音乐中倾诉,音乐就如同一门美妙的语言。祖克曼15岁那年,一位老师建议已经有小提琴基础的他学习中提琴,祖克曼犯难自己不会中提琴的谱子,老师却告诉他:「没关系呀,很简单的,我来演示给你。」自此他正式踏上中提琴学习之路,每次演奏小提琴时,脑子里也会回荡起中提琴的旋律,为他日后的指挥打下了基础,他也深刻体会到不同音乐之间的「和谐共生」。
自律地练习、不断地进步构成了祖克曼艺术生涯的基底。「我的生活里没有别的事情,就只有音乐。我也希望我的听众朋友以及正在学习音乐的小琴童们,都能够真正地热爱音乐,享受聆听音乐的过程。只有深深的热爱,才有一如既往的付出。」
作者:彭丹
文:驻京记者 彭丹图:王小京/摄编辑:李扬责任编辑:江胜信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