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同样是演「黛玉葬花」,87版似弱柳扶风,10版却被嘲像农妇锄地

2024-04-01娱乐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个让无数人心碎的经典画面吗?

「黛玉葬花」,这四个字几乎已成为文艺青年心中永恒的烙印。

陈晓旭版的林黛玉,那真是让人忍不住要放下遥控器,诗意地凝望屏幕上那位似弱柳扶风、温婉动人的女子。

她以无与伦比的才情和深情,将林妹妹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此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者似乎总难逃其影响。

但转眼来到新世代,「葬花」再次上演——这一次是由蒋梦婕挑大梁。

可看完这段剧情的观众们不禁要问:这还是弱柳扶风的那个林妹妹吗?

倒更像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乡野农妇锄地……

今天我们就要好好聊聊,在这个荧幕上演绎经典名场面时。

两代「林妹妹」的风格是如何展现出巨大差异的。

两版「黛玉葬花」的对比

工具上:

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肩扛花锄,花帚,手拎花囊登场,10版【红楼梦】则是减去了花帚这一工具。

具体过程:

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从登场到整个葬花的过程,背景音乐都是【葬花吟】。

林黛玉葬花过程中,不时停下来用手帕抹眼泪。

身体似乎还需要花锄勉强支撑着才能不摔倒。

更是将她的弱柳扶风,她的「情」她的「怨」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宝玉手中的花簌簌飘落至水中的画面和林黛玉蹙着眉望向宝玉却欲语泪先流扭头离开的场景。

一股浓浓的凄美萧瑟的情感便由屏幕自然而然地传递到了观众们的心中。

而10版【红楼梦】中,林黛玉并没有按照原著中那样葬花。

原著中的林黛玉是怕花被泥土污染,所以才将花装进花囊中埋葬。

而10版则是把花装进花囊中再把花倒进土坑埋葬,只能说「葬了,但没完全葬」。

如果不纠结原著的话,这个场景其实还挺符合现代的审美的。

10版林黛玉的演员本身在外貌和气质上就与林黛玉不符,随着铜线头的装造更显面部的圆润。

接踵而来的「黛玉葬花」在动作上变得有些粗犷也就情有可原了,网友们戏称是在锄地也不无道理。

除此之外,背景音乐也是非常非常的不合时宜。

美声版的葬花吟,最后变成念白,似乎想学【歌剧魅影】那一套,但又没将精华学过来。

这就导致本就不堪的画面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诡异。

如果是在晚上观看的话,效果堪比恐怖片,浑身起鸡皮疙瘩。

观众们对此的评价是,导演你不如去拍新聊斋吧,在吓人这方面你还是很有天赋的。

从这两版【红楼梦】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但我们却很少知道一个演员为了将荧幕上的角色演好又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陈晓旭与【红楼梦】的命中注定

陈晓旭并不是通过【红楼梦】在全国海选演员的方式进入剧组的。

她是通过自己别具一格的自荐信加入进的剧组。

陈晓旭的一家都和表演这一行业有关,父亲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是舞蹈老师。

她只读完了中学就进入了本市的话剧团,而没有进父亲所在的京剧团,因为她自身对京剧并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

1984年,陈晓旭听到了【红楼梦】剧组要在全国范围内招演员,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招素人演员。

对于一个表演专业的人来说,演绎经典无疑是自己的梦想之一。

于是,陈晓旭在亲朋的鼓励下写了封自荐信给【红楼梦】的剧组,并附上了自己刚发表的两首诗。

因为寄去的资料非常齐全,且两首诗的文笔不错,在无数自荐信中显得异常耀眼,所以陈晓旭得来了前往北京面试角色的机会。

但是摆在她面前的又是一道选择题,面试机会有了,可食宿不仅自理,就连来往的路费如果没有入选角色也要自费。

这个时候,她的父亲告诉她,不要犹豫,可能以后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咱们家这点路费钱还是有的。

就这样,陈晓旭来到了北京进行初次的口试,当中导演助理问了她许多问题。

因为曾经熟读过【红楼梦】的原著,陈晓旭在这次口试中对答如流,轻易便进入第二轮面试。

导演王扶林看到陈晓旭的第一眼时便觉得她或许可以试试林黛玉。

签订合同后,陈晓旭正式进入剧组,在红楼学员班培训。

林黛玉这一角色的候选人加上她一共有三人。

张静琳因为性格和角色不符,所以被安排去了其他角色,而另一位演员则因为年龄的原因也不太适合角色。

最终便只剩下与角色比较贴合的陈晓旭一人。

但是,【红楼梦】剧组的要求非常之高,想要精益求精,觉得陈晓旭的气质虽然到位了,但身子骨是否过于瘦弱了,想要继续挑选更加合适的人选。

剧组不是一言堂,王扶林一个人认可陈晓旭没用,陈晓旭必须得让大家都认可她。

因为陈晓旭是自己招进来的,所以也是他自己去询问陈晓旭的意见,愿不愿意演其他角色。

陈晓旭很笃定的说道:

「如果您让我去其他角色,观众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

这样的坚定和自信出现在一个忧郁又多愁善感的人的脸上,王扶林仿佛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在和他对话。

后来,林黛玉成为了第一个定下的角色,而陈晓旭的林黛玉也成为了影视无人可超越之作。

多方合作,齐心协力

除了演员自身的努力外,一部剧的拍摄离不开各个环节的配合。

一部口碑爆炸的好剧更是剧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了拍好 「秦可卿出殡」的场面,87版【红楼梦】剧组足足准备了有半个月。

场景中需要出现的画面,无论是道具,还是人物的出场方式,群演的走路姿势,全部都有红学家亲自指导。

而且剧中的不少道具都是真的古董,不少是由苏州的博物馆「慷慨解囊」。

在红楼学员班中,每一名学员早上连表演的基本功,晚上便是「休息」——练习琴棋书画,但对于练了一整天身体的学员们,琴棋书画反倒真像是休息了。

87版的【红楼梦】从演员到服装道具,从内到外,从形到神,都在还原原著,力求给全国观众呈现出曹雪芹笔下那个真实的红楼。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苛刻」,没有「差不多就行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也不是「只差一点点就……」,而是无可超越的红楼传奇!

结语

陈晓旭用她那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充满文学气息和艺术韵味的形象,在【红楼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每一帧都仿佛诗行走出纸面般引人入胜。

而对于蒋梦婕版本中「锄地」的真挚表现——尽管我们欣赏新鲜事物带来视觉冲击力与讨论空间。

但依然难免会存有质疑:能否真正体会到那份原著中林黛玉内在世界精致之美?

事实证明,在经典角色面前无需急于求成和刻意改变。

因为只有当感情投入深切、对原作品有着足够敬畏与领会时,才能在观众内心留下长存影像。

复刻还是重塑?

模仿还是革新?

答案或许掌握在每一位勇敢接棒者手中,并最终由广大观众裁定定夺。

参考资料:

1.【鲁豫有约】20071229

2.【父亲讲述陈晓旭的一生】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