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农民编歌上太空,红日见证历史刻

2024-01-30娱乐

这首歌曲历史悠久,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农民的原创,到万人传唱,再到开国典礼的背景音乐,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

不仅如此,它还被用于新中国成立15周年的大型舞蹈命名,并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成为了全球华人的骄傲。

无论何时何地,这首歌曲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用镰刀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史诗著作,永远流传。

佳县,一座建在石山之上的陕西东北部县城,仿佛云端仙寨,又如天然断层。这里是牧羊人唱民歌、揽工汉哼小调、婆姨扭秧歌、妹子唱情歌的地方。

土地滋养着人民,民歌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在这个地方,张正芳出现了,她从小在民歌中长大,民歌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她用自己的嗓音,诠释了陕北的风情和人文,成为了这里的传奇人物。

李有源在广袤的长天厚土中成长,家境清贫,三辈都是佃农。13岁那年,他开始替地主放羊,仿佛前方的道路一片迷茫。

就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本【百家姓】。他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文字,内心涌起了对知识的渴望。为了追求知识,他每天在地里干活之余,都会找机会向老师请教,问:「老师,这个字是什么?」

老师微笑着告诉他:「这是国。」这让他更加热爱阅读。那个冬天,其他孩子都放假回家了,但李有源却坚持留在学校,他帮学校打扫院子,锄草,还为老师们烧水、送茶。

开学的时候,他已经不仅认识了【百家姓】,而且能读【三字经】和【千字文】了。李有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苦,只要有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李有源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依然对学习充满热爱。他的执着精神打动了学校,得以每日旁听。然而,好景不长,他不得不离开校园,回到家中务农。

不久,他的家园遭受战火摧残,日寇抢走了他的粮食,国军收缴了他家唯一的银元。这时,他开始思考「国」的含义,然而,他却发现自己和像他一样的穷人,只能在战争中任人宰割。

当红军到来时,李有源又感到了警惕。这支队伍又想要做什么?他们会对他的家园和家人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图4:红军给佳县带来了和平,不抢群众一针一线,反而帮助群众做农活、送粮食。李有源意识到,这是一支不同寻常的队伍,他们是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人民军队。

不久后,毛主席和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此发表讲话,将秧歌文化引入陕北。陕北人民的热情被秧歌深深吸引,很快流行起来,每12人中就有一个会扭秧歌。

李有源凭借天生才能,成为秧歌队的领头人,他还学会了弹三弦,编写歌词。在红军驻扎期间,李有源总是充满喜悦,他常常用歌词赞美军队,但到了歌颂毛主席时,他发现任何词都无法准确地表达毛主席的伟大。

图5显示了一晚上,李有源和另一位好友屈士才在谈论关于毛主席的歌曲创作。李有源对于创作一首能够贴合毛主席的歌曲十分热衷,而屈士才的到来则给了他灵感的源泉。

两人在烛光下讨论了很久,但直到第二天清晨,李有源才找到了答案。在1942年的那个清晨,李有源一夜未眠,送走屈士才后,他便起身干活了。

当他挑着粪桶走出家门,迎面却看到了一轮明艳的红日从地平线缓缓升起。那红日浑身散发着金光,李有源被它的美丽所震撼,他停下了脚步,沐浴着阳光,感受着红日带来的暖意。

这一幕景象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让他想到了毛主席的气势磅礴。

图6中,李有源的卧室里只有一张小木桌,上面放着一盏麻油灯和一把破旧的三弦。这里,他完成了后来闻名中外的【东方红】。

这首歌的曲调取自【骑白马】,李有源的词让这首歌更加动人。然而,这就是他创作的环境,一个普通农家小院的炕上。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李有源的创作灵感却在这里被激发出来,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7创作出这首歌后,李有源激动不已,他走出小院,用嘹亮的歌声向世界宣告他的创作。他的侄子李增正听到歌声,好奇地跑过来问:「叔,你唱的是毛主席吗?」

李有源骄傲地告诉了李增正,并开始教他唱这首歌。时间转眼到了1944年,春天来临,佳县组织了70多名群众移居延安,李增正也在其中。

他们带着【东方红】的歌声,开始了在延安的开垦生活。李增正作为副队长,带着大家一路唱着歌,从家乡唱到了延安。

【东方红】在延安立即引起了轰动,受到了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后来,延安文艺团将这首歌进行了精心编排和整合,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东方红】。

图8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激情满怀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就在今天正式成立。这神圣而庄重的时刻,李有源在家聆听自己创作的歌曲,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原计划,李有源将亲眼目睹【东方红】走向更大的舞台,然而,他在1955年因病去世。进入六十年代,这首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出,反而因为沉淀而变得更加经典。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周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10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气势恢宏的演出,轰动了整个北京城。

1970年,再添荣誉。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全国人民兴奋地在天安门广场欢庆,共同唱响【东方红】。

在图9中,记者踏足李有源的故乡,意图追寻【东方红】的足迹。在那里,他们有幸遇到了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当记者拨通李锦鹏的手机时,手机彩铃声却是那首熟悉的【东方红】。

李锦鹏带领记者来到了李有源曾经居住过的窑洞,推开那扇破旧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正中央挂着的毛主席彩色像,而下方则是李有源的黑白头像。

这一幕让人感慨万分,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

图10中的黑白头像,揭示了一位朴实农民的平凡却又伟大的形象。留着胡须,穿着大褂,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眼角落下的褶痕则承载了他的记忆。

李锦鹏回忆,他的爷爷是一位淳朴的农民,他感受到共产党与众不同之处后,他的心里也渐渐把自己看作是其中的一份子。

1947年,胡宗南的部队打破了佳县的宁静,彭老总率领西北野战军迅速奔赴了陕北前线。李有源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的爱国情怀也在这一刻被点燃。

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大儿子李增堂送进了部队,他告诉首长们,儿子虽然没打过仗,但有一把力气,给部队抬担架也是好的;他又把儿媳推荐给了部队,告诉首长,凡有将士们破洞的衣服鞋子,尽管送来,儿媳一定给大家补好;至于他最小的儿子,也做起了力所能及的事,他要小儿子好好喂羊,将来慰劳人民解放军。

这位朴实的农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他将自己的家人送入战场,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和帮助军队,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他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人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伟大和崇高。

图11中的李有源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上了,从那个不知道「国」字怎么写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英雄。

通过采访李锦鹏,我了解到最真实的李有源,他不再奇怪为什么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创作出如此雄壮的歌曲。2011年时,佳县还未能脱贫致富,但是李锦鹏说,正是因为【东方红】这首歌,佳县还收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事。

在1993年,有一个年轻人在全国发起倡议,希望全国的少先队员们能够去【东方红】的故乡看看那里的孩子。那里的孩子们吃不起冰棍,看不了电影,甚至读书都成了奢侈。

他号召大家一起资助佳县,为他们建一所希望小学,让「东方红」响彻全国。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开始了,全国各地的少先队员纷纷参与,最终一共募得20多万元,东方红小学也在李有源的故居附近落成。

在毛主席诞辰117周年之际,湖南韶山,万名群众传唱的【东方红】再次唱响。除了游客、村民和国家干部,还有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前来缅怀。

他们排着队,手持鲜花,走到毛主席铜像前敬礼、注视红旗升起。接着,他们唱起了激昂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现场上万名群众也加入合唱,声音越来越响亮,响彻整个铜像广场。

在图13中,人民群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而李有源也以他的独特方式参与了合唱。尽管【东方红】已经是一首精心打磨的精品,但它的介绍仍然写着李有源作词,李焕之编曲。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一个农民创作出了【东方红】?」这是因为在中国,只有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贫困人民,才能真正地唱出这样一首歌,其中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敬意和热爱,以及对共产党的尊敬和信任。

因此,由农民来创作这首歌又有什么不妥呢?

图14的【东方红】虽已不再风靡年轻一代,但它却与国歌同具分量。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总能勾起那个旭日东升的清晨,毛主席领导共产党,赢得大胜仗,让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热烈场景。

因此,李有源老人的功绩是无法估量的,是他创作了一首永世流传的歌曲,让后人铭记伟人的付出;是他记录下共产党队伍最真实的面貌,才使他们在世人心中永存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