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朱逢博:追夫只用了6天,丈夫去世后,她独守骨灰盒生活16年

2024-06-03娱乐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剁椒娱

编辑 |剁椒娱

前言:

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夜莺"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

这个名字,也许你听过,也许你没听过,但她和丈夫施鸿鄂的故事,注定会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

天赋初显 意外踏上音乐之路

1937年,朱逢博出生在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知名水利专家,母亲是一位教师。

耳濡目染之下,朱逢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教熏陶。

她的童年是在书香和艺术的氛围中度过的。

父母的谆谆教诲,让她养成了勤奋好学、不甘平庸的性格。

1955年,这个聪慧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

在学校里,她不仅学业出众,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精通书画诗词,俄语也说得十分流利。

同学们都说,她简直就是林徽因的化身。

她的才华和智慧,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吸引了无数仰慕的目光。

然而,命运却暗中为她编织了另一个精彩的舞台。

大学期间,朱逢博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慰问演出。

当她唱起【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时,甜美清澈的歌声像一簇簇音符泉水,瞬间征服了全场观众。

她的歌喉仿佛带有魔力,让人听了如痴如醉,久久难以忘怀。

台下,一位上海歌剧院的领导被她惊人的音乐天分所折服,当即向她发出了邀请。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

就这样,朱逢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进了上海歌剧院,并获得了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的宝贵机会。

她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雏鹰,即将翱翔在更广阔的天空。

乐坛新星 惊艳亮相声名鹊起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习,让朱逢博的音乐才华如虎添翼。

在这个艺术的殿堂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

她的声音像一泓清泉,又像一曲空灵的天籁,令人心驰神往。

短短五年时间,她就在上海歌剧院崭露头角,先后主演了【红珊瑚】【刘三姐】等多部经典歌剧。

每一次出场,她都以完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征服了观众的心。

尤其是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出色表现,为她赢得了"中国夜莺"的美誉和大批忠实粉丝。

那个年代,无数人为她的歌声而倾倒。

她的名字,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乐坛闪闪发光。

然而,她在歌剧院的特殊地位,也引来了一些非议。

有人说,她的成功是靠运气;有人说,她只是昙花一现。

上海歌剧院甚至出台了一条规定,要求朱逢博在30岁之前必须全身心投入艺术,不准谈恋爱结婚。

他们担心,感情的羁绊会影响她的事业发展。

为了"保护"她,院方还特意为她安排了几个从未恋爱过的室友。

可朱逢博并不是一个甘愿被束缚的金丝雀。

她的心中,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渴望。

她明白,人生不能只有事业,更需要爱情的滋养。

她希望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携手共度一生。

一纸书信 "逼婚"心上人

1962年,朱逢博在上海歌剧院认识了施鸿鄂。

施鸿鄂是一位在意大利留学归来的男高音歌唱家。

他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又谦逊有礼,很快就吸引了朱逢博的注意。

两人在音乐的世界里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可是碍于院方的恋爱禁令,朱逢博只能把这份好感藏在心底。

她不敢贸然表露,生怕被人发现。

四年过去,两人即便日久生情,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从未有过任何逾矩的举动。

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线,近在咫尺,却无法相交。

朱逢博心里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她不愿错过自己的幸福,更不愿辜负施鸿鄂的深情。

终于,在1967年7月的一天,朱逢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荡,鼓起勇气给施鸿鄂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只有短短几行字的信,却凝聚了她所有的情感和勇气。

信中只有一行字:在某日晚上11时,到排练厅楼梯口等她。

落款是一个"朱"字。

当施鸿鄂打开这封没有署名的神秘来信时,心中百感交集。

他在期待,在忐忑,在疑惑:难道,这真的出自她的手笔?多年来,他对朱逢博的爱慕之情,从未减少半分。

可是,面对现实的重重阻碍,他只能把这份感情深深埋藏。

如今,她主动迈出了这一步,他怎能不激动万分?

夜幕降临,一身利落的施鸿鄂早早就来到了约定地点。

他的心砰砰直跳,既紧张又甜蜜。

不一会儿,穿着白色连衣裙的朱逢博出现在他面前。

月光下,她宛如一个美丽的精灵,让施鸿鄂目眩神迷。

可还不等施鸿鄂开口,朱逢博已经羞涩地说出了她的目的:"我今天约你来,是想告诉你,我打算在8月1日和你结婚。"

语毕,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原来,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爱人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心和勇气。

施鸿鄂怎能不懂她的心意?他紧紧握住她的手,两颗心在这一刻完美契合,再无间隙。

江畔小屋 见证甜蜜婚礼

1967年8月1日,在黄浦江畔一个仅十平米的小屋里,朱逢博和施鸿鄂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

这个小小的房间,承载了他们多年的爱恋和憧憬。

房间虽然简陋,却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墙上贴着大大的红双喜,寓意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小小的房间里,摆放着他们一起置办的二手钢琴,墙角是一个书架,上面满满当当地堆放着音乐书籍。

这些都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也见证了他们相知相守的情谊。

婚礼现场,当朱逢博挽着施鸿鄂的手,笑靥如花地递上一杯茶时,在场的歌剧院同事都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之家。

一对璧人,一段佳话,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他们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新婚燕尔,两人携手并肩,相濡以沫。

婚后的朱逢博开启了事业的巅峰时期。

她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从70年代到80年代,她和丈夫一起奔赴国内外各地演出,让中国的歌声响彻世界的舞台。

她频频获得大奖,成为一代歌后,备受国人爱戴。

然而,这个温柔似水的女子骨子里隐藏着坚韧无比的意志。

50岁那年,当别人都认为她会功成名就,她却毅然选择淡出舞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可她的音乐生命并未就此停止,在幕后,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为中国的流行音乐事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由此,她开启了人生的又一个辉煌篇章。

在音乐的国度里,她永远是一个追梦的人,用歌声诉说着内心的热爱和感悟。

白头偕老 相守相依不离不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转眼间,朱逢博和施鸿鄂已经携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

他们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也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如一,坚贞不渝。

2008年,相伴半生的施鸿鄂因病去世。

71岁的朱逢博悲痛欲绝,却并没有被打垮。

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夫妻,更是知己,是精神的依靠。

她把丈夫的骨灰盒安放在家里,时时刻刻与他相依相伴。

每天清晨,她会在公园散步,就像曾经和他一起走过的日子。

偶尔兴致来了,她还会对着他的遗像,深情演唱一曲。

每逢佳节,她还会为施鸿鄂准备一碗香喷喷的饭菜,摆在他的照片前,仿佛他从未离开。

在朱逢博心中,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涓涓细流,是心灵深处最温润质朴的归依。

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感动了无数人。

结语:

16年过去了,87岁的朱逢博依然独自守着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情。

当被问及对丈夫说些什么时,她只是微微一笑:他放心,我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是啊,这个女人用半生守住了一世情缘,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

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必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