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信条】是传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科幻间谍动作片,2020 年 9 月上映后,争议不断。外国媒体对它夸赞有加,说这是「诺兰最棒的作品之一」、「一部令人着迷的特技影片」。
这部电影说的是世界面临生死关头,「信条」成了唯一的线索跟武器,主角在全球各地穿梭,执行间谍工作,想要弄明白「信条」的秘密,去完成一个跨越现实时空的神秘任务。【信条】一出来,就在诺兰的粉丝里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从【信条】的拍摄场地出来,好多观众都说,电影里的细节特别多,看一遍根本看不懂。
紧张带劲的剧情,时间能正能反的视觉呈现,丰富的内容,藏在角落里的细节,让影迷们开启了脑力大激荡。
不过,【信条】的那种实验性还有解谜性,普通观众根本搞不懂。
除了物理框架,诺兰还弄进去好多历史知识和现实背景,这既让这部电影内涵更丰富了,又加大了解谜的难度,还考验了观众的记忆力。本论文要研究分析诺兰导演在影片里埋下和构建的「隐喻」模式,还有在这个模式之下形成的环环相扣的影片情节设计想法和意图。
【争论不休】
【信条】上映后,影评人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差别挺大。【世界电影】总编曹祎娜(2020)讲,在【信条】里,时间跟空间重叠了,一个简单的「元故事」就成了没法猜的谜团,把观众的想象打破了,让观众有种特别的迷惑感和新鲜感,还让观众有了解开谜团的想法和体验。
导演彭传钊在 2020 年表示,【信条】这部科幻片能让人疯狂,就算你明白熵增理论、外公悖论、单电子宇宙还有时间,也得多看几遍才能明白意思。韩浩月在 2020 年觉得,有些观众对【信条】不满,不是因为智商被挑战,而是电影台词太枯燥。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好比一个大沙坑,要是没了物理支撑,一下就垮了。诺兰痴迷观念又崇敬科技,在处理故事情节时显得挺粗心。尚陵彬(2020)讲了些网友的看法:「看诺兰的电影跟考试似的,【盗梦空间】像统考,冷静些就能过。」【星际穿越】像高考,人人都拼命,但总有遗憾,答案出来就知道了。这部【信条】,就像啥基础没有的人参加奥数竞赛得了零分,唯一出路就是重读。对于【信条】,赵立功(2020)的评论挺尖锐。
【信条】这部电影概念性很强,跟诺兰以往的电影似的,打破了时间线,角色能在时间线上穿梭,把人都弄晕乎了。但这回,诺兰好像搞得太过分了,观众看得稀里糊涂的。先不管这些说法,我要从另一个角度深入剖析【信条】,那就是对电影进行分析
【论【信条】中的「隐喻」构建方式】
据汪正龙(2016)讲,「隐喻」这个词来自希腊文单词「meta-pherein」,意思是「转移」「传送」。在这当中,一样东西的某些方面被「拿」到另一样东西上,让另一样东西看着像头一样东西。也就是说,在比喻里,字面上表示某样东西的一个单词或者表达式,能够被用来指别的东西,用不着比较。
一般来说,隐喻属于一种语言现象,靠某些词语去表达特定意义,以此实现交流。隐喻在诗歌里最多,在小说、散文、戏剧、电影、故事、寓言、神话里也常见,就连演讲、政论、科学著作中都有。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方法和文学技巧,还是审美、文化以及人类思维方面的重要现象。
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信条】顺着时间倒流的线,把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元素融进影片的讲述里,让影片内容更丰富,紧张感也更强,还传达出导演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思考。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一直被影迷讲:每一处细节,每一处细节,都是精心打造的。
诺兰在电影里弄了好多暗喻,有的暗喻也许只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一句台词或者一件道具,不过更多的是人物的名字、人物的设定啥的。那现在呢,咱们就来剖析一下诺兰在【信条】里的「隐喻」。
【【信条】中的道具比喻】
诺兰在这部电影里藏了好多精美又丰富的细节,不管看上多少回,老是能发现新玩意儿。一个小小的红色背包吊坠特别容易被人给忽略掉,可这恰恰是诺兰「想说又不说透」的一种隐喻。
男主角在剧场遇袭的时候,悄悄开展营救人质和观众的行动,可拆弹的时候突然出了岔子,男主角的身份被恐怖分子给发现了,还被拿枪威胁。就在炸弹马上要爆炸的时候,剧院地面的弹孔居然让时间倒转了,一颗子弹从那恐怖分子身体里飞出来,又把那恐怖分子的身体给补全了。
那颗子弹是由一个戴着面具的神秘人射出来的,这人把主角救了,接着就转身走了,他背包上绑着的一枚红绳铜币特别扎眼——这是男二号尼尔第一次现身,也是他首次以主角的身份在电影里出现。这个小吊坠,是在尼尔跟秦然道别时所背的那个包上第二次露面的。在临死前,他干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拿自己身体去挡子弹。
在电影里,尼尔的举动没啥变化,他戴着相同的徽章,这意味着最初救下主角的就是尼尔。电影里反复展示了尼尔挡子弹的画面,突出了子弹和尼尔的关联。尼尔这么干,其实就是为了保住主角的命,完成最后的任务。
而这一缘分的相遇,恰好契合了这部电影里啥都会发生的主题。红色吊坠代表着尼尔对主人公毫无保留的坚定支持,也代表着主人公和尼尔在时间线上一同奋战的深厚情谊与真挚情感。
【从艺术角度看【信条】的隐喻】
诺兰钟情诗歌,在【星际穿越】里引用了英国诗人迪兰·托马斯的「别温柔地走进那个美好的夜晚」。他表示,【信条】中的主人公用了惠特曼的「世界一片混乱」「黄昏无朋友」。
实际上,这首诗不是 19 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创作的,不过在【草叶集】里常常能看到「混沌」「黄昏」「故人」这类词语。像【铭言集】里【幻象】说:「永远是混沌的开端,永远循环往复,永远在生长」;【自己之歌】里有这么一句:「当我闻到暮色的味道时,请瞅瞅我的脸。」他在诗【和解】里写:「因为我的仇敌死了,我的圣者也死了」。
除了诗,电影里还有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两幅特别有名的油画。女主人公凯瑟琳·巴顿把一幅假画卖给了她老公萨塔尔,结果被老公揪住了小辫子。这画是戈雅画的。等到萨塔尔跟凯特吵起来,这画的真相才显现出来。
侍者把刀叉递给凯特,凯特打开一看,居然是那幅让她烦恼许久的素描。在戈雅的画里,女性常常显得开放、有权势还花心,这是萨塔尔没法忍受的。于是萨塔尔就拿这幅画提醒凯特别产生啥不正常的念头。
【从【信条】看时间的比喻】
电影里有个挺有趣的细节:这片子开头和结尾都限定 10 分钟,「tenet」这个词能看作是两个「ten」,头尾相接。电影里有台虚拟的机器叫时空穿梭机,能让人在不同时空来回穿梭。要是两个来自不同时空的人碰上了,他们会顺着自己所在的时空往前走,在他们看来,对方就是「逆时空」,好比两条流向相反的河,又像两个相反的「ten」字,也就是「tenet」。
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正契合了整部影片所要探寻的主题:命运一直都在轮回,过去已然定好,未来没法改变。而这部片子,是诺兰执导的第十一部。显然,【信条】不只是把过去和未来交织一块儿的电影,而是诺兰导演对过去和未来的总结。
【信条】的剧情不是特别「烧脑」,而是不按常规套路来,才成了这样。「线性」说的是故事围绕拯救世界、化解危机这条主线,偶尔还有人穿越回过去,正反剧情交杂一块,让人迷糊。这部电影用了两个主角的视角,他俩互相感受对方的过去。
【信条】这部电影瞧上去好像是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科幻谍战片,可实际上它内在是柔和的。
男主角刚开始那会特别混乱,只能听别人的「信条」,按别人的命令行事。可到了最后,他竟发现,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自己弄的。
打一开始,他就被「信条」给弄迷糊了眼,尼尔呢,是「信条」的接班人。就因为这「信条」的传播,他们互相搭救。「信条」真正的意思是:别管「战争」那层皮,它是女主角对受欺负的命勇敢抗争;是男主角跨时代悄悄守护女主角;也是尼尔把时间倒转,救了男主。每个人的「信条」都不一样,这就是这个封闭的世界,也是这世界的一块。
在【信条】里,男主角一直都没被人叫过啥名,他就是个没啥名气的小人物,可这世界的和平,恰恰是由这些没啥名气的小人物造就的。
【信条】可以说是诺兰导演给这些维护和平的守护者以及他的队友们做出的最佳「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