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姜昆洋徒弟大山:四上春晚红遍全国,终因冯巩一句话果断离开中国

2024-09-12娱乐

这位 可能「投错胎」的大山 ,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金发碧眼外国人。

为什么说他可能「投错胎」,那就要说起他的爷爷辈了。

来到中国后四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也成为中国首位外国相声演员。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 却因冯巩一句话,选择了离开中国。

这位曾在相声界掀起一阵「洋人热」的大山,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又为何在事业巅峰时果断告别中国舞台?

相声奇缘,异国笑星崛起

大山的中国之旅,实际上源于他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

他的祖父是一名医生,曾在20世纪初的抗战时期来到中国参与医疗救援工作。

那个年代里,祖父在河南救助了无数中国人,并在战争的阴影中失去了两个孩子。

这段悲喜交织的家族历史深深影响了大山的父辈,也传递给了大山。

1980年代,年轻的大山从加拿大远赴中国 ,带着他对这片古老文化的热爱和追寻祖辈足迹的愿望, 走进了北京大学。

他并非普通的留学生——他对中国文化有着一种格外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文和传统艺术。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他专注于中文学习,并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语言天赋。

在课堂之外,他经常自学中国古诗词、历史和哲学,甚至连很多中国学生都对他的投入感到惊讶。

1989年, 中央电视台举办元旦晚会 ,当时的导演希望通过新奇的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于是想到了让外国人参与其中。

当时,像大山这样能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外国人并不多,而他出色的中文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使他顺利地获得了表演机会。

在晚会上,大山出演了小品【夜归】,扮演了一个叫「许大山」的角色。

他在舞台上身穿大衣,操着不太标准但颇具喜感的普通话,和搭档表演了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

正是这段表演, 他的外国身份和中国式幽默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 ,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尤其是当他用略带口音的东北话喊出: 「我是大山!」 时,电视机前的全国观众立刻记住了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这一晚过后,「大山」这个名字也就不再只是他在小品中的角色名,而成为了他在中国的正式名字。

直接让他 从一个普通的加拿大留学生,一跃成为全国的喜剧明星。

许多中国导演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与他合作。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大山并没有选择顺势进入影视圈,去迎合那些不断涌来的机会。

相声这种两个人站在舞台上,仅凭对话就能让台下笑声不断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了大山。

拜师姜昆,笑声里的文化碰撞

正是在台下观看相声大师姜昆的表演时,大山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大山意识到,相声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 通过语言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拉近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这种文化的深度与艺术的张力令他心驰神往。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拜姜昆为师,正式学习相声。

大山满怀敬意和期待地找到姜昆,表达了自己的拜师意愿。

面对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姜昆起初是犹豫的。

毕竟, 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传统相声的精髓很难被外国人准确把握。

姜昆曾担心,大山或许无法真正理解相声中蕴含的中国文化意蕴,也担心这个外国徒弟无法融入相声的表演体系。

但大山并没有因姜昆的犹豫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他一次次登门拜访姜昆,恳切地表达自己对相声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渴望。

大山还不时与姜昆探讨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 从语言的细微变化到文化背景的差异,大山表现出的敏锐和认真逐渐打动了姜昆。

一次偶然的谈话中, 大山向姜昆提到了他祖父的故事。

那个在中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拯救无数中国生命的西方医生,让姜昆深受感动。

大山家族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以及他为追寻这段历史所付出的努力,使姜昆意识到。

这个外国人的学习相声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深沉热爱和执着追求。

最终,姜昆被大山的诚恳打动,决定破例收他为徒,正式开始教授他相声的技艺。

大山的学习之路并不轻松。

相声的节奏感、幽默感和语言的韵律,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为了掌握这些技巧, 大山每日坚持练习普通话的发音, 并努力理解相声中的中国式幽默。

他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反复练习台词的抑扬顿挫,逐步掌握了相声的语言节奏。

他甚至开始学习 如何通过表情和动作来增强表演的效果。

相声中的每一个逗笑点,他都细细揣摩,力求准确把握其幽默的精髓。

为了帮助大山更好地理解相声,姜昆还为他介绍了另一位相声大师——丁广泉。

在丁广泉的严格指导下,大山的相声技巧得到了迅速提升。

在姜昆和丁广泉的悉心教导下,大山不仅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相声演员, 更成为了中国相声界的一个特殊存在。

四上春晚,洋人说相声的巅峰时刻

在1991年的春晚上,大山与姜昆搭档表演了 相声【送春联】。

这个节目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相声的传统魅力,也让他们见识到大山这个「洋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虽然他的普通话还带有些许口音,但这反而成为了他表演中的一大亮点,观众被他认真的态度和风趣的表演所打动。

舞台上的大山, 时而自嘲自己的语言障碍,时而拿自己金发碧眼的外貌开玩笑 ,这种自我调侃和文化碰撞产生的喜剧效果,让观众忍俊不禁。

可以说,大山的首次春晚之旅,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他那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深深植入了观众心中。

1998年,大山 再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这次他的搭档是著名喜剧演员潘长江。

两人共同出演的小品【一张邮票】成为当年春晚的亮点之一。

这次合作不仅将大山的表演才华进一步展现出来,也让观众感受到,虽然大山是外国人,但他的表演已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此后, 大山又分别在1999年和2011年两次登上春晚舞台 ,他每一次的亮相,都带来了新的惊喜。

1999年,他与南斯拉夫演员卡尔罗合作的相声 【同喜同乐】 ,而他与卡尔罗的配合,也成为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

2011年是大山最后一次登上春晚舞台,这一次,他的表演更显得成熟和自信。

观众们发现,台上的大山,早已不是那个初登春晚舞台的「洋笑星」 ,而是一个真正理解并掌握了中国相声精髓的演员。

冯巩一句话,成就文化大使之路

尽管大山在相声舞台上享有巨大成功,但他心里明白与姜昆等相声大师坚守的传统风格相比, 新一代相声演员如德云社的崛起,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面对这个急剧变化的相声界, 大山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还能在这个领域走多远?

某天,在一次轻松的聊天中,冯巩对大山说:

「我们这行,靠的是观众喜欢的那股新鲜劲儿。等到有一天,观众不再对你这身大褂感兴趣了,你也该考虑新的方向了。」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让大山陷入了深思。

作为一位外国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独特的身份。

观众因他的外国背景与中文技巧感到新奇,而新鲜感正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优势。

大山也意识到, 这种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甚至开始学习和表演相声, 他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洋笑星」。

冯巩的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山内心深处的某种自我反省。

这段思考使大山下定了一个艰难的决心——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回归初心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最终促使他做出了离开中国舞台、回到加拿大发展的决定。

大山回到加拿大后,并没有远离与中国的联系,反而投入到了更广泛的中加文化交流工作中。

他发现,自己在中国多年的表演经验,已让他成为中西文化的双向使者。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回到加拿大,他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 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传播给更多的西方观众。

他积极推动中加两国的艺术和语言交流,策划并参与了一系列文化节目。

他甚至在加拿大创办了 脱口秀节目【大山侃大山】 ,将中国相声的幽默精髓与西方脱口秀形式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跨文化表演风格。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他被任命为加拿大的奥运特使,积极参与中加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

尽管大山离开了中国的相声舞台,但他始终未曾离开中国文化的核心。

如今,大山依然奔波于中加两国之间,致力于两国文化的桥梁搭建。

冯巩当年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成就了大山的另一段辉煌人生旅程。

大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文化传播不只是表演,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使命与责任。

信息来源:

中广网 大山被商丘市聘为「古城形象大使」 发布于2007年10月8日

凤凰网 十年感想·大山 不拘泥喜剧的洋笑星 发布于2015年8月11日

新浪娱乐 洋笑星大山的中国奇缘 发布于2006年7月16日

百度百科 大山 早年经历、演艺经历、个人生活